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9 03:09:43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回忆像大海

出自先秦列禦寇的《兩小兒辯日 / 兩小兒辯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譯文及注釋

譯文孔子向東遊曆,見到兩個小孩在争辯,就問他們在争辯的原因。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爲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子認爲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孔子聽了之後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兩個小孩子笑着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注釋東:東方。遊:遊曆、遊學。見:看見。辯鬥:辯論,争論.辯:争。其:代詞,他們。故:緣故,原因。以:認爲。始:剛剛,才。去:離;距離。日中:

:正午。初:剛剛。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及:到。則:就。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爲盤,方者爲盂。爲:是。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裏。湯,熱水,開水。(古時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決:決斷,判定,判斷。孰:誰。爲:同“謂”,說,認爲。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聰明、智慧。笑:在這裏不是嘲笑,在這裏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滄滄涼涼:形容清涼而略帶寒意。

簡述

  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隻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并不足以導緻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争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能爲力。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了故事發

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于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着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争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啓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

課後問題

  ⒈你怎麽看待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

  兩小兒譏笑孔子固然不對,但從另一方面,博學多聞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側面反映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

  ⒉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麽啓發?

  同上問題意義大緻相同,說明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1.兩個通假字,都在最後一句:爲——謂——說,知——智——智慧。

  2.其——指代兩小兒辯日這件事 及——等到 決——決斷,判斷,決定

  滄滄——天氣寒涼的感覺

  3.我認爲太陽剛出時距離人近,而太陽到中午時距離人遠。

  4.爲什麽早上和晚上看太陽的時候特别大?中午特别小?

  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

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

  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

  你畫兩個一樣大的圓圈,然後在一個圓圈外面畫一個大圓圈,在另一個的外面畫一個小一點的圓圈。你就會覺得那兩個本來一樣大的圓圈好像大小不同。

鑒賞

  《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爲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

眼騙了我們。而且由于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确解釋的。但作出正确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争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而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緻;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于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爲道家,孔子爲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态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爲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并沒有“強不知以爲知”, 爲什麽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麽人都應該不間

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爲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于世。

  3.太陽什麽時候離人們近些?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于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裏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爲什麽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于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于地球的半徑6 400公裏。(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三)地球不隻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5°角。自轉軸的方向變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陽在天

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斷變化。(四)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離逐日變化。(五)日出日落時間在一年中逐日變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又随緯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轉軸方向很慢的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公轉軌道所産生的影響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離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後每千年往後推移17天半。)考慮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當的公式來計算中午和早晚太陽和觀測者的距離差。必需的資料可由天文年曆查到。計算結果如下:對于北緯40度如北京來說,目前每年從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二月初遠1 000公裏,三月初遠4 000公裏,四月初遠達6 400公裏,以後差别減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後中午太陽比日出時近,七月初近5 800公裏,九月中近達16 000公裏,以後差别減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況大不相同,從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遠,其餘七個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達17 000公裏。……上面的計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時間内影響很小,所以上述計算結果對今後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見,一切現象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是正确的。

  (戴文賽《中午太陽是否比早晚離我們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

因何在?

  早晨較中午太陽看起來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陽,隻有地平線上一角是天空,而其餘部分是以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襯,而在中午時,太陽在頭頂上是以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襯,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就比早晨的太陽顯得小些。

  另外,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爲眼睛的錯覺。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爲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爲什麽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爲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裏

、相等的面積内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于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并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爲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隻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并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作業: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爲什麽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爲什麽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⑴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于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⑵反複誦讀,理解故事的内容。⑶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師

可組織學生讨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麽。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确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爲不知,實事求是。

  對于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爲知”,而是本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爲主旨去理解。

  4.學習文言文,反複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

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緻,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争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爲汝多知乎?”也采用反問句式,這裏應明确兩小兒的笑并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範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争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教案建議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大修訂教材

第十二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争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既滲透了要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并大膽質疑的科學态度;也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産。借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産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并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學習目标

  1.根據課後注釋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點字詞,并反複誦讀課文,産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争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産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解破課題

  1.齊讀課題。

  2.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

  〖教師〗根據“溫故而知新”的古訓,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字的詩句。

  〖學生〗背誦詩詞,并簡釋詩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師〗引導學生在已有

[!--empirenews.page--]

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題,并導出“兩小兒在争論太陽的什麽”這個問題,便于下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設計意圖]

  構成文言文主體的漢字與現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處。就從課文的标題來看,古今含義就大緻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詳的古詩詞,啓發學生“溫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題旨,并消除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對學好課文充滿信心。

  二、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1.暢談感受,明确方向。

  〖教師〗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時歸納和小結,啓發學生思考解決學習疑難的方法。

  〖學生〗根據各自已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教師〗提示學生采用适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學生〗選取适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教師〗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并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學生〗複述故事。

  〖教師〗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鬥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争論太陽的什麽?”

  〖學生〗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教師〗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

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并适時點撥。

  〖師生同步〗借助畫面爲竹簡樣式的媒體展示全文,反複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爲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設計意圖]

  “千裏之行”是喻指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讓學生讀通、讀順、讀出滋味爲學習文言文的起點。在教師的“陪伴”下,學生動口、動腦,自我磨練誦讀古文的能力,同時也感受到誦讀古文的樂趣。在多次誦讀中,學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點,又能明确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1.小組合作,弄清“辯鬥”的觀點及理由。

  〖教師〗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鬥”的内容,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并品讀課文。

  〖教師〗在學生分别彙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并再次指導學生反複品讀。

  〖學生〗反複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設計意圖]

  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分清觀點和理由,并感受兩小兒争論的氛圍,激發學生邊讀邊想。在反複誦讀之後,促使學生對兩小兒之“笑”有深入、獨特的感悟。從而明确“書讀百遍,其

[!--empirenews.page--]

義自見”的道理,并通過談論、誦讀等形式,展現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争達到“熟讀成誦”。(機動環節)

  四、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1.解開“辯日”之謎。

  〖教師〗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學生〗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教師〗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教師〗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學生〗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設計意圖]

  教學中爲體現對“情感态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标的落實,精心組織“如何看待孔子不能決”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熱烈的讨論之中使學生悟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曆程”,書寫心得。

  〖教師〗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曆程”,啓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獲和體會。

  〖學生〗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 “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

  〖師生同步〗進行高效的思維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回味本節課的“學

習曆程”,爲的是啓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體驗,并用最簡潔的表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自主和個性化的;它始于“辯日”,但期盼孩子們能超越“辯日”水平。

作者簡介

列禦寇,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與鄭缪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爲。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出自先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及注释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辩:争。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

:正午。初:刚刚。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决:决断,判定,判断。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简述

  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后问题

  ⒈你怎么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讥笑孔子固然不对,但从另一方面,博学多闻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侧面反映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⒉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同上问题意义大致相同,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1.两个通假字,都在最后一句:为——谓——说,知——智——智慧。

  2.其——指代两小儿辩日这件事 及——等到 决——决断,判断,决定

  沧沧——天气寒凉的感觉

  3.我认为太阳刚出时距离人近,而太阳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4.为什么早上和晚上看太阳的时候特别大?中午特别小?

  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

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

  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

  你画两个一样大的圆圈,然后在一个圆圈外面画一个大圆圈,在另一个的外面画一个小一点的圆圈。你就会觉得那两个本来一样大的圆圈好像大小不同。

鉴赏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

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

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

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

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还有,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

、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作业: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⑴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⑵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

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教案建议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

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94589.html

上一篇: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