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寓言故事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故事>寓言故事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24 08:50:02

分类:寓言故事发布者:深海里的那抹蓝@

  

  他們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們身殘志堅,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強大,他們不倒的英雄!中華殘疾人網記載九位身殘志堅的朋友,讓更多的殘疾人朋友能以他們爲榜樣,戰勝困難,做一個散發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臨安市。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始自學攝影,他先後在國内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并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鄉浙江省臨安市啓動&ldquo生命之光&rdquo&mdash&mdash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兩年多的時間,他先後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台地區,行程達6。3719萬公裏,采訪了各行業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餘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采訪手記19。86萬字。2007年5月,鄭龍華被評爲杭州市勞動模範。

  由他拍攝的100位成功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ldquo我選擇展示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注他們肢體的殘缺。盡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沖擊力,但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希望和鼓舞。&rdquo爲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間。

  他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成功的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立了&ldquo譚木匠&rdquo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于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立&ldquo江民軟件&rdquo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卻坐着輪椅宣傳環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店子村袁建明&hellip&hellip鄭龍華要展示殘疾人的&ldquo健全&rdquo生活。&ldquo我希望這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己: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情況下做事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更應該用心做事。&rdquo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勵了很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ldquo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非常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rdquo他指着一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ldquo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rdquo

  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9歲的劉建超用手語說:&ldquo我來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後,那裏很多人和我們一樣,不幸成爲殘疾人,他們更需要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勵志教育,勇敢地面對生活。&rdquo

  從1歲落入火炕失去雙手後,鄭龍華對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雙腕夾筆寫字、兩次考上大學卻被拒收、找工作碰壁&hellip&hellip困頓中,同學寄給他台舊相機,22歲的他開始用雙腕操作這台&ldquo精密儀器&rdquo,走街串巷爲村民拍照,兩年後在上海第一次獲獎。

  &ldquo攝影讓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閉自己,因爲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樣。&rdquo&hellip&hellip、鄭龍華說,&ldquo當别的攝影師,拍拍我的肩膀說,&lsquo老鄭,拍的不錯啊&rsquo,我才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在藝術上也能創造出好作品。&rdquo

  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與他人不同,鄭龍華覺得最大的不同是&ldquo困難多于順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rdquo,&ldquo殘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rdquo,在他看來,對殘疾人最緻命的打擊是&ldquo失去信心&rdquo。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工作,這段經曆讓他更熟悉殘疾人的感受:&ldquo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麽,但對于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可以理解。&rdquo

  在他看來,社會對殘疾人的保障近年來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業等,但&ldquo仍滞後于社會發展&rdquo。此次殘奧會對志願者培訓中有一條原則廣爲傳播:幫助殘疾人時,要先征得對方的允許。&ldquo他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比如殘疾人有時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rdquo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随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别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将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裏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着高壓線線杆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松開并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迹。截肢對于還沒開啓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着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着。

  從那以後,家裏更困難了,父母隻好另作安排:父親面包帶着弟弟留在家裏,而母親帶着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讨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适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爲。她現在的乞讨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并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哪怕乞讨,也是爲了飛翔

  

  黃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彙區人,現上海&ldquo小雨亭&rdquo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緻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一天校門,參加遠程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ldquo小雨亭&rdquo刻字社,從100元的啓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爲年營業額60餘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爲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範。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一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黃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緻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成了&ldquo玻璃娃娃&rdquo。黃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緻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黃宇母親是着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雲,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親。兒子将永遠是個殘疾人,她内心的酸痛隻有自己體味。爲了給兒子治病,她帶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醫院,但專家都說目前還沒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縮,也無法整形,兒子兩條腿和肢體的其他部分漸漸地都彎曲變形了。殘疾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學習,非常痛苦,但他也認識到痛苦傷心不能解決問題,隻有坦然地去面對殘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識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齡的增長,黃宇開始要學一門技術以謀生,終于在一家刻圖章的小店當起了學徒。雖然工資隻有36元錢,卻擁有了第一份工作,日複一日他風雨無阻地上班,因爲這是他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開始。一幹就是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宇在這裏學到了很多東西,爲他的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說:&ldquo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任何擺在你面前的機會都不要錯過。&rdquo1991年,他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創辦了&ldquo小雨亭&rdquo刻字工藝品商社。開業至今,經過17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兩家門市部、一間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也有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産30餘萬元,一年的營額将近70萬,公司共有12名員工,一半是殘疾人。對于這點,黃宇有他自己的想法:&ldquo生意場上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很多,如果單單跟别人比每月能賺多少錢,我遠遠比不過别人,但是能夠幫助身邊的殘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對我這樣的殘疾人來說,比賺錢有着更大的意義。&rdquo黃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先後擔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青年委員會主任,2002年被評爲上海市自強模範,2003年被評爲徐彙&ldquo十佳青年&rdquo。2004年春,黃宇與一位溫柔賢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運動員共結連理,迎來了美好的生活。

  

  李智華,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内蒙古自治區紮魯特旗人,西安歐亞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在讀。一場大火失去了雙臂,她沒上過高中,通過頑強學習,考上了大專又專升本,現備考2008年書法系的碩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1984年2月14日,李智華出生在内蒙古紮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一戶農家。爸爸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患有精神病的媽媽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親李國林外出尋找瘋癫的妻子,出生沒幾個月的李智華一覺醒來将煤油燈碰倒,瞬間炕席、被子相繼燃燒起來&hellip&hellip無情的大火改變了她的一生。經過搶救,李智華保住了生命,卻永遠失去了雙手。

  家庭貧寒的李智華,又偏偏失去了雙手。對于她個人而言,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争,她選擇了後者,她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鬥做到和常人一樣。哥哥姐姐上學去,李智華總是悄悄地跟在後面,校園裏的歡聲笑語,讓她感到一切是那麽新奇。她漸漸地學會了用腳趾夾着鉛筆寫字,剛開始時鉛筆頭怎麽也夾不緊,她就用繩子把鉛筆和腳趾捆在一起,繩子松了,就使勁勒。爲了能寫好一個簡單的&ldquo0&rdquo,她竟整整練了1天,腳被磨得又紅又腫。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襪子,智華的雙腳長滿了凍瘡,但她卻從不哼一聲。1990年9月,趙家堡村小學開始招收一年級新生,李智華卻因爲殘疾進不了教室,她便拿幾塊磚頭墊在腳下,悄悄地站在窗外聽課沒有課本,她牢牢記住黑板上的每一個字。有一次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班裏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時,卻從窗外傳來李智華清脆而準确的回答聲。在老師的幫助下,李智華終于走進了課堂。

  1998年夏天,小智華如願以償考取了旗重點中學&mdash&mdash魯北一中,也就是在這時,媽媽的病情卻加重了,于是小智華産生了一個想法:犧牲學業,照顧媽媽。魯北一中的領導知道她的情況後,決定收她爲函授生,每周派老師爲小華授課。從此,她一邊做家務照顧媽媽,一邊堅持學習。2003年6月7日,她走進了普通高考的考場。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歐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終于用一雙小腳叩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許許多多的單位和個人都在關愛着她的學習生活。對于社會給予自己的資助,李智華也努力在力所能及範圍内回報社會。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頭市學習,姐妹倆每天的生活費隻有3元錢。當得知同學申懷寶面臨失學時,她們每月向申家寄20元錢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哥哥給李智華郵寄來300元賣牛糞的錢,可李智華卻把這筆錢給同學們購買成防護用品2004年,她被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評爲&ldquo十佳學習之星&rdquo,同年,她又在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大賽中一舉奪冠2005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的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2006年7月,大專畢業的李智華被一家單位聘用,單位發給她1000元的月工資。在得知13歲少女馬依曼患白血病時,李智華将自己首月工資,全部打入醫院賬戶,作爲馬依曼的治療費用。多年來,李智華還一直給農民工子女做書畫輔導。《隐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李智華奮鬥的經曆,李智華沒有雙手,如同沒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對人生,靠駕馭一雙腳,照樣在生活中飛翔。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山西省呂梁人,現爲太原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失敗導緻雙眼失明,13歲随民間學藝,18歲成爲太原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創作數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迹進行過報道。

  高志鵬出生在呂梁山區興縣,6歲時因手術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現,讓爸爸把他領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頭說:&ldquo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rdquo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己心靈的舞台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着。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ldquo阿炳&rdquo的故事後,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ldquo摸&rdquo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晉劇曲牌,學會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爲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己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着一夥明眼人,開始在陝西、内蒙古一帶的農村闖蕩。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爲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蕩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啓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領導的幫助下,他成爲太原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在盲校學習的兩年間,每到星期天,志鵬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頭賣唱,掙學費和生活費上課時間又以飽滿的激情,投入于學習和創作中。1994年,他創作的歌曲《心聲》,在山西人民廣播電台&ldquo升華獎&rdquo新歌征集中,榮獲詞曲創作一等獎歌曲《滿天繁星屬于你》,在全國第二屆盲聾學校學生藝術彙演中,獲得一等獎及創作獎。當中殘聯主席鄧樸方把獎杯送到他的手中時,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點點希望。

  盲校畢業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殘聯的關懷下,他成爲中國戲曲學院首位盲人進修大學生。在正規化、高節奏的教學環境中,爲了趕上學習的進度,他幾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據盲文和課堂的錄音資料一點一點地摸索着指法。進修是拿不到學曆的,2002年高志鵬便參加了成人高考并成爲中國戲曲學院一名正規大學生。經過頑強拼搏,高志鵬不僅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他創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黃土情懷》,還分别榮獲全國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大賽金獎、銀獎。更令同學們啧啧稱奇的是,他利用業餘時間,拜北京盲校李紅偉爲師,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時間學會了一般得用三年時間才能掌握的鋼琴調律技能!

  如今,高志鵬的心中有了一個&ldquo神州萬裏行&rdquo的計劃。他準備用兩年時間,走訪全國百所高校,爲高校師生免費演奏自己的音樂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張治平,男,漢族,1948年生,視力殘疾,特級教師,重慶市人,現爲重慶市盲人學校音樂教師,系重慶市盲人協會主席。患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0歲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樂學院函授部作曲專業結業,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其創作的歌曲、樂曲《我愛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駕駛碰碰車》獲中國殘疾人文藝彙演創作獎,歌曲《快樂王子的小船》獲中國少兒歌曲創作一等獎,《甜甜的嘞》收入全國音樂教材小學第七冊。曾獲全國自強模範、中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雙目的失明張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卻能夠用耳朵去&ldquo觀察&rdquo,用敏銳的心思去體會。他用音樂譜寫着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自強之歌。

  張治平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學時查出患有無法治愈的&ldquo先天性視神經萎縮&rdquo症,當時視力隻有0.2。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張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後在學校的一節音樂課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老師播放了由盲人音樂家阿炳創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悲傷又充滿希望的音樂以及老師對阿炳的介紹,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張治平的心:&ldquo學習音樂,做阿炳那樣的人!&rdquo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

  張治平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二胡、笛子、手風琴等多種樂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會成爲像阿炳那樣的人。他找來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把自己埋在音樂裏,把枯燥的樂理生吞活剝着&ldquo吃&rdquo下去。憑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10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考入重慶市北碚區文化館所屬的文工隊。

  張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種音樂比賽上拿獎。他開始将音樂重心轉移到創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他譜寫的《手舞銀鐮唱山歌》人們都以爲是出自譜曲老手。他譜曲總是傾心傾力,譜寫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傳很廣的歌曲,而《快樂王子的小船》,從譜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張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爲重慶市盲人學校的一名音樂教師,承擔着學校小學3到6年級、初中3個年級的音樂教學任務,他的目标就是要讓盲孩子們不但有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技之長。

  張治平對待盲校的學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樂給學生一雙翅膀。他組建了一支小樂隊,裏邊有竹笛、揚琴、小號、手風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幾個月,小樂隊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場。他常常對孩子們說:&ldquo我們看不見,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樂,音樂能點亮我們暗黑的世界,音樂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期待。&rdquo張治平所帶領的學生中,已經有5位先後考入吉林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音樂專業,有10名成爲樂器演奏家或調琴師,幾十人在各級聲樂比賽中獲獎。張治平創作了近200首歌曲,獲全國、省各種音樂比賽獎九十餘項、國際大獎16項,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歸的牧笛》《快樂王子的小船》《我愛光明》《黃桷樹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學音樂教材。&ldquo山城阿炳&rdquo的美譽已在重慶不胫而走。

  現在,張治平是重慶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重慶市盲協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地爲重慶市20多萬盲人的權益四處奔波,他要讓這些盲人都&ldquo嗅&rdquo到陽光、&ldquo聽&rdquo到光明、&ldquo摸&rdquo到溫暖。他說:&ldquo上蒼給了我盲眼,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rdquo

  

  陳燕,女,漢族,1973年生,視力殘疾,一級鋼琴調律師,北京市人。現北京新樂鋼琴調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系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調律分會會員。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雙目失明。22歲畢業于北京盲校鋼琴調律班。2002年10月創建北京鋼琴調律網,2004年出版《陳燕:耳邊的世界&mdash&mdash中國第一位女盲人調律師的自傳》,同年12月被江蘇衛視和新浪網評爲《感動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的故事有點傳奇,但都是真的。3個月大的時候,因爲先天性殘疾,陳燕被父母遺棄,是姥姥收養她并撫養成人。

  陳燕自小對音樂比較感興趣,學過很多樂器。自打學調琴開始,她每天總是十三四個小時泡在鋼琴邊,仔細摸,用心記。學調律還必須會修琴,一個盲人手拿錘子釘釘子、刨子刨木頭,受傷總是難免的,學習調律那段時間,她手上就沒有一塊好肉。

  4年學習,陳燕掌握了歐美最先進的鋼琴調律技術,但信心滿懷的她馬上遭遇了殘酷的現實,當時國内的人還無法接受盲人調琴師這一行業。幾經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經理考核後同意錄用。但經理爲難地說,這份工作需要上門爲客戶調琴,你現在的情況挨家上門也太困難。再說路上車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負責的。

  爲了熟悉地形路況,她請家人幫助,把圖上的地名、車站、胡同小區等一一抄寫成盲文,一一記熟。有一位用戶不希望盲人調律,她到用戶家後,憑着眼睛僅存的一點光感,跟用戶走到鋼琴前,連調帶修幹了兩個小時,客戶試彈後很滿意,并說他的兩台琴以後都請陳燕調。這時陳燕告訴他自己是個盲人,對方不好意思了。

  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陳燕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與客戶見面時決不告訴自己是盲人,調琴結束後,一定要告訴用戶自己是盲人。她說:&ldquo給用戶調完音後,我除了教給用戶一些保養知識外,還要給用戶彈一首優美的曲子,這時才告訴他,我是一名盲人鋼琴調律師,用戶感到非常驚訝。你是盲人,你怎麽來的?你調琴的時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動呀!每當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rdquo真正在調琴這個圈子裏闖出名氣,陳燕靠的是技術。她将8000多個鋼琴零件熟記于心,并能及時發現影響音準的零件,調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給上萬個家庭的鋼琴做過調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爲了幫助更多的鋼琴用戶,陳燕開通了全國第一條鋼琴公益熱線,每天晚上7點到10點,她都會守候在電話機旁。在鋼琴調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讓全國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從事鋼琴調律工作。

  陳燕不僅擁有娴熟的調琴專業技術,她還創造了許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國第一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中國盲人中第一個寫自傳的,第一個會騎獨輪車、遊泳、騎自行車、開卡丁車、滑旱冰、練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陳燕說,不管路有多漫長、有多艱辛,她都會&ldquo笑對人生&rdquo。她是該笑,因爲她爲自己&ldquo調&rdquo出了一派光明。

  

  付紅英,女,漢族,1958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天津市南開區人。天津市殘聯文體中心聲樂指導兼合唱指揮,系天津市音樂家協會會員。87年進入天津市殘疾人藝術團,92年畢業于天津師範學院音樂專業本科。近20年的殘疾人文化工作,組織殘疾人才藝、合唱、棋類、書畫等活動,參與組織了大量的文藝演出和比賽。2005年她所指揮的無伴奏合唱《八竣贊》榮獲全國金獎,同年12月,率團參加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成立18周年慶典活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就職天津殘聯文體中心、負責聲樂指導兼合唱指揮的付紅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殘疾,但她擁有一顆最美的心。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間,與他們一樣工作一樣勞動,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顧。20多年來,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揮灑給了殘疾人音樂事業這塊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貢獻。

  1958年,付紅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兒麻痹症。憑借毅力奮發學習,考取天津師範學院音樂專業本科,大學畢業後卻被分配到一家服裝廠做檢驗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殘疾人藝術團招收演員,她報了名,被招入團,才開始實現自己的藝術夢。付紅英說,作爲一名殘疾人,能夠從事殘疾人的事業是幸運的。她既是演員又是組織者,多年來工作中,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幕後還是台前,或是組織殘疾人才藝、棋類、書畫等比賽和展覽,她都恪盡職守無論是排練指揮天津市殘疾人合唱團、天津市啓明星合唱隊到社會各界進行宣傳演出,還是爲合唱團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組織機構等,她都出色地完成。05年組織的無伴奏合唱《八竣贊》榮獲全國金獎同年12月率全團參加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成立18周年慶典活動,與北京、上海、青島組成大型合唱團,演唱《藍色多瑙河》《我的夢》,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付紅英的生命進程中,音樂是主旋律。她努力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除了在合唱團輔導女低聲部,還爲職校學生上初級樂理課,并定期到天津群藝館進行合唱指揮培訓。她獻身音樂的路越做越寬廣。同時,她積極從事歌曲創作,尋求流暢、優美、質樸、典雅的旋律,對每一個音符都要仔細斟酌,決不允許有任何的垃圾音符落在她的譜面上。她創作的部分作品在天津音樂雜志上發表,反響良好。其中爲甲丁《黃河魚娘》、車行《中不中》、鮑和平《中國大北方》等作品的譜曲,均得到專家肯定。2004年付紅英與她的先生劉志良共同創作反映中國殘疾人生活、工作、學習的音樂題材的大型音樂組歌《我們同行》,向社會展示殘疾人的藝術才華和精神風貌。她創作的《我喊春天》等多首歌曲獲獎。

  &ldquo媽媽&rdquo是世界上最動聽的稱呼。因兩次流産,人到中年的付紅英從未享受過爲人母的快樂和幸福,但她的内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塊芳草地,她相信會有一群&ldquo小天使&rdquo來填補這塊空白。2006年爲了讓腦癱智障的孩子們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快樂,付紅英取得領導支持,成立了天津市啓明星合唱隊。一位孩子的家長說:&ldquo孩子畢業三年,從沒有參加過任何活動,啓明星的成立,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生活的希望。&rdquo從那一刻起付紅英下定決心,培養好這群&ldquo小天使&rdquo。經過将近兩年的接觸,她越發感到這些孩子的可愛,深感肩上擔子更重。她告誡自己:一定要爲孩子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好的條件,帶出有水平有素質的啓明星合唱團。

  

  湯展中,男,漢族,1981年生,肢體殘疾,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人,現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研究生在讀,系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先天性無雙臂,以足代手,生活、書法、作畫,1993年榮獲首屆&ldquo中國十佳殘疾少年成才獎&rdquo,199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頒發書畫作品優秀獎,1997年着有《雙腳與人生》一書,引起全國的關注。1999年,他如願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4年後,又順利考上了該校國畫專業的研究生。

  一出生就被認爲是&ldquo怪物&rdquo,因爲他的雙臂隻有十多厘米長,并且軟弱無力,上面連着兩隻各長了3根手指的小手掌。然而他在成長中憑借毅力用口和腳作畫,竟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國畫專業,并成爲該省第一位殘疾研究生。其口書、足書作品獲省、國家級大小獎項20餘次、國際獎2次他還是中國百名好兒童好少年獎與全國殘疾少年兒童成才獎獲得者。1997年着的《雙腳與人生》一書轟動全國。他,就是無臂書畫家湯展中。

  湯展中與書法結緣,緣于一次偶然。一天,哥哥放學回家後,用毛筆寫描紅作業。他覺得很好奇,跑到廚房,用腳夾了塊小木炭,在地上學哥哥寫字。這一幕,讓剛幹完農活回來的父親看到了,父親想:鄉下人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都喜歡寫對聯,何不訓練兒子練好書法,以後靠賣這換口飯吃。

  轉眼間,湯展中到了上學年齡,父親帶着他去小學報名,學校卻委婉地拒絕了。父親并沒有放棄,第二天又去找校長說情,一個星期後,他終于進了學校。二年級暑假時,湯展中被推薦進縣城的暑假書畫學習班。報名時,他當場用腳夾着毛筆寫了一首詩,把接待的老師看得目瞪口呆。此後,老師開始教他用右腳練習書法。湯展中先是用腳趾夾筆,從夾不住到夾得腳趾都紅腫上課的時候,不管天多冷,一雙腳都露在外面寫字時一直彎着腰,背部的酸痛是家常便飯&hellip&hellip半年後,他硬是用腳寫出一筆工整漂亮的字。

  後來,他聽說用嘴含筆也能寫字畫畫,便自己練起來。剛開始,口水流得到處都是,牙齒也麻麻的。但他沒有放棄,時間一長,嘴巴成了第二書畫手段。爲了掙學費,他每個寒暑假都到桂林市一些旅遊區爲遊客寫書法,一個假期下來,學費、生活費都解決了。

  上高中後,湯展中更是把賣作品的區域擴大到上海、廣州、深圳,乃至全國。他自豪地說:&ldquo從上高中開始,我就沒向家裏要過一分錢,我和哥哥的學費,都是賣作品賺的,爲了賺錢,已經好幾個年頭沒在家裏過年了。&rdquo湯展中在潛心研習書畫的同時,并沒有落下學習。1999年,他如願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4年後,又順利考上了該校國畫專業的研究生。2005年8月,湯展中在參加第四屆全國殘疾人文藝彙演時,被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相中,成爲該團的一名演員和行政工作人員。現已成爲中國殘疾人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和南甯一所特教學校兼職老師。

  成功後的湯展中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沒有忘記廣西的殘疾人朋友,總想爲殘疾人群體做點什麽。他成了南甯市舍得殘疾人職業學校的一名兼職老師,一有空,就去教學生繪畫。他收了4名盲人學生和4名健全人學生,教他們畫國畫。他說:&ldquo教盲人繪畫很需要耐心,我自身又是個殘疾人,困難重重,但我會克服困難,盡量把他們教好。&rdquo湯展中追求的不隻是飽暖的生活,也不隻是幸福的感受,他要追求一種境界。他正在努力的願望是漂洋過海去英格蘭,把殘疾人書畫事業發展到國外,挑戰人生的一座新的高峰。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中华残疾人网记载九位身残志坚的朋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ldquo生命之光&rdquo&mdash&mdash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ldquo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rdquo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ldquo谭木匠&rdquo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ldquo江民软件&rdquo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hellip&hellip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ldquo健全&rdquo生活。&ldquo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应该心做事。&rdquo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ldquo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rdquo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ldquo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rdquo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ldquo我来自四川汶川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rdquo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hellip&hellip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ldquo精密仪器&rdquo,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ldquo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rdquo&hellip&hellip、郑龙华说,&ldquo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lsquo老郑,拍的不错啊&rsquo,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rdquo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ldquo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rdquo,&ldquo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rdquo,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ldquo失去信心&rdquo。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ldquo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rdquo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ldquo仍滞后于社会发展&rdquo。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ldquo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rdquo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面包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ldquo小雨亭&rdquo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ldquo小雨亭&rdquo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ldquo玻璃娃娃&rdquo。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ldquo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rdquo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ldquo小雨亭&rdquo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ldquo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rdquo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ldquo十佳青年&rdquo。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hellip&hellip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ldquo0&rdquo,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mdash&mdash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ldquo十佳学习之星&rdquo,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ldquo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rdquo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舞台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ldquo阿炳&rdquo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ldquo摸&rdquo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ldquo升华奖&rdquo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ldquo神州万里行&rdquo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的失明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ldquo观察&rdquo,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ldquo先天性视神经萎缩&rdquo症,当时视力只有0.2。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希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ldquo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rdquo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己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ldquo吃&rdquo下去。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张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为重庆市盲人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承担着学校小学3到6年级、初中3个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他的目标就是要让盲孩子们不但有文化知识,而且还有一技之长。

  张治平对待盲校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乐给学生一双翅膀。他组建了一支小乐队,里边有竹笛、扬琴、小号、手风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个月,小乐队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场。他常常对孩子们说:&ldquo我们看不见,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乐,音乐能点亮我们暗黑的世界,音乐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rdquo张治平所带领的学生中,已经有5位先后考入吉林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专业,有10名成为乐器演奏家或调琴师,几十人在各级声乐比赛中获奖。张治平创作了近200首歌曲,获全国、省各种音乐比赛奖九十余项、国际大奖16项,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归的牧笛》《快乐王子的小船》《我爱光明》《黄桷树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学音乐教材。&ldquo山城阿炳&rdquo的美誉已在重庆不胫而走。

  现在,张治平是重庆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重庆市盲协会主席。他不辞劳苦地为重庆市20多万盲人的权益四处奔波,他要让这些盲人都&ldquo嗅&rdquo到阳光、&ldquo听&rdquo到光明、&ldquo摸&rdquo到温暖。他说:&ldquo上苍给了我盲眼,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rdquo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mdash&mdash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现在的情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一定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她说:&ldquo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你是盲人,你怎么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rdquo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助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ldquo笑对人生&rdquo。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己&ldquo调&rdquo出了一派光明。

  

  付红英,女,汉族,1958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人。天津市残联文体中心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会员。87年进入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9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近20年的残疾人文化工作,组织残疾人才艺、合唱、棋类、书画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演出和比赛。2005年她所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职天津残联文体中心、负责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的付红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残疾,但她拥有一颗最美的心。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间,与他们一样工作一样劳动,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顾。2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挥洒给了残疾人音乐事业这块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

  1958年,付红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凭借毅力奋发学习,考取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做检验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招收演员,她报了名,被招入团,才开始实现自己的艺术梦。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多年来工作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幕后还是台前,或是组织残疾人才艺、棋类、书画等比赛和展览,她都恪尽职守无论是排练指挥天津市残疾人合唱团、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到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演出,还是为合唱团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组织机构等,她都出色地完成。05年组织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全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与北京、上海、青岛组成大型合唱团,演唱《蓝色多瑙河》《我的梦》,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付红英的生命进程中,音乐是主旋律。她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除了在合唱团辅导女低声部,还为职校学生上初级乐理课,并定期到天津群艺馆进行合唱指挥培训。她献身音乐的路越做越宽广。同时,她积极从事歌曲创作,寻求流畅、优美、质朴、典雅的旋律,对每一个音符都要仔细斟酌,决不允许有任何的垃圾音符落在她的谱面上。她创作的部分作品在天津音乐杂志上发表,反响良好。其中为甲丁《黄河鱼娘》、车行《中不中》、鲍和平《中国大北方》等作品的谱曲,均得到专家肯定。2004年付红英与她的先生刘志良共同创作反映中国残疾人生活、工作、学习的音乐题材的大型音乐组歌《我们同行》,向社会展示残疾人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她创作的《我喊春天》等多首歌曲获奖。

  &ldquo妈妈&rdquo是世界上最动听的称呼。因两次流产,人到中年的付红英从未享受过为人母的快乐和幸福,但她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块芳草地,她相信会有一群&ldquo小天使&rdquo来填补这块空白。2006年为了让脑瘫智障的孩子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付红英取得领导支持,成立了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一位孩子的家长说:&ldquo孩子毕业三年,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启明星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生活的希望。&rdquo从那一刻起付红英下定决心,培养好这群&ldquo小天使&rdquo。经过将近两年的接触,她越发感到这些孩子的可爱,深感肩上担子更重。她告诫自己:一定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带出有水平有素质的启明星合唱团。

  

  汤展中,男,汉族,1981年生,肢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现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在读,系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天性无双臂,以足代手,生活、书法、作画,1993年荣获首届&ldquo中国十佳残疾少年成才奖&rdquo,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书画作品优秀奖,1997年着有《双脚与人生》一书,引起全国的关注。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

  一出生就被认为是&ldquo怪物&rdquo,因为他的双臂只有十多厘米长,并且软弱无力,上面连着两只各长了3根手指的手掌然而他在成长中凭借毅力用口和脚作画,竟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并成为该省第一位残疾研究生。其口书、足书作品获省、国家级大小奖项20余次、国际奖2次他还是中国百名好儿童好少年奖与全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获得者。1997年着的《双脚与人生》一书轰动全国。他,就是无臂书画家汤展中。

  汤展中与书法结缘,缘于一次偶然。一天,哥哥放学回家后,用毛笔写描红作业。他觉得很好奇,跑到厨房,用脚夹了块小木炭,在地上学哥哥写字。这一幕,让刚干完农活回来的父亲看到了,父亲想:乡下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喜欢写对联,何不训练儿子练好书法,以后靠卖这换口饭吃。

  转眼间,汤展中到了上学年龄,父亲带着他去小学报名,学校却委婉拒绝了。父亲并没有放弃第二天又去找校长说情,一个星期后,他终于进了学校。二年级暑假时,汤展中被推荐县城的暑假书画学习班。报名时,他当场用脚夹着毛笔写了一首诗,把接待的老师看得目瞪口呆。此后,老师开始教他用右脚练习书法。汤展中先是用脚趾夹笔,从夹不住到夹得脚趾都红肿上课的时候,不管天多冷,一双脚都露在外面写字时一直弯着腰,背部的酸痛是家常便饭&hellip&hellip半年后,他硬是用脚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

  后来,他听说用嘴含笔也能写字画画,便自己练起来。刚开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牙齿也麻麻的。但他没有放弃,时间一长,嘴巴成了第二书画手段。为了挣学费,他每个寒暑假都到桂林市一些旅游区为游客写书法,一个假期下来,学费、生活费都解决了。

  上高中后,汤展中更是把卖作品的区域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乃至全国。他自豪地说:&ldquo从上高中开始,我就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和哥哥的学费,都是卖作品赚的,为了赚钱,已经好几个年头没在家里过年了。&rdquo汤展中在潜心研习书画的同时,并没有落下学习。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2005年8月,汤展中在参加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时,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相中,成为该团的一名演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现已成为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南宁一所特教学校兼职老师。

  成功后的汤展中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广西的残疾人朋友,总想为残疾人群体做点什么。他成了南宁市舍得残疾人职业学校的一名兼职老师,一有空,就去教学生绘画。他收了4名盲人学生和4名健全人学生,教他们画国画。他说:&ldquo教盲人绘画很需要耐心,我自身又是个残疾人,困难重重,但我会克服困难,尽量把他们教好。&rdquo汤展中追求的不只是饱暖的生活,也不只是幸福的感受,他要追求一种境界。他正在努力的愿望是漂洋过海去英格兰,把残疾人书画事业发展到国外,挑战人生的一座新的高峰。

漂亮的小花伞

  这一天是个阴天,乌云密布,大雨哗啦啦的下下来。小猫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  小青蛙、乌龟,小鸭子还有小公鸡从小猫门前走过。小猫说:“咦,你们到这里来干什...[全文阅读]

让茄子说话

  森林城边有一片肥沃的黑土地,黑太狼和灰太狼分别承包了一块,他们都在土地里种上了蔬菜,当蔬菜成熟了,就卖给森林城里的居民,他俩因此都赚了很多钱。  灰太狼和黑...[全文阅读]

一百个阿拉丁神灯

  从前,海边住着一个渔夫,他每天都出海打鱼,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奇怪的是,他每天都空手而归,连一条鱼都不曾抓到。其他渔夫很纳闷,别人都能捞到鱼,为什么他连一条鱼都捞...[全文阅读]

此文献给曾经的自己和至今还在打工的兄弟姐妹们

 如果你是打工的就请停下你的脚步花2分钟时间进来看看吧!  或许你现在背井离乡,生活过的马马虎虎,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这就够了,但是未来在哪里?  每...[全文阅读]

老教堂遗事

  这个故事是可以考证的。2005年底,我在一家部队医院实习。我们医院院子里有一座老教堂,历史悠久。我们来实习的时候宿舍实在紧张,就把我们都安排住进了老教堂的三...[全文阅读]

忒修斯和淮德拉

忒修斯正处在他命运的转折点。在他年轻时,他把弥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从克里特岛带走,而她的小妹妹淮德拉也跟着她一起出走,因为她不想离开他们。后来,阿里阿德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72177.html

上一篇: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

下一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更多寓言故事文章

精选寓言故事

经典故事分类阅读

寓言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