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09 12:33:14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雪上旳蝴蝶结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譯文及注釋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隻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注釋此調原爲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爲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爲兩仄韻轉兩平韻。了:了結,完結。砌:台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朱顔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鑒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将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麽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麽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爲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爲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麽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谏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爲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顔已改。這裏

暗含着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顔”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将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爲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緻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着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爲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緻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賞析二

  作爲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

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隻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隻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爲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爲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爲什麽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複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歎,“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隻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着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曆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

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隻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隻是”二字以歎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複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顔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彙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侬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于輕描淡寫,或失之于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

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并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删稿之四○)(蔣雅雲)

賞析四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将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态。  "小樓昨夜又東風"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月明中"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恒的月色中

,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爲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恒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經不可能由此激發出進取的激情,而隻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辟,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爲名句。可與李颀"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侬?";秦少遊"落紅萬點愁如海"等參讀。  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他身爲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爲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裏,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裏,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參考教案

  教學目标:  1、将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澱韻味和曆史厚重感。2、知人論文和讀文識人結合,使這

一課不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技巧、語言等分析上面,也傾向于挖掘詩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一、 導:  1、在曆史的那一端,間或幾個帝王也拿起筆,寫一些表現人物情感的合韻或不合韻的句子,自然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這就形成了一種十分獨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國古代帝王文學。帝王詩歌之作,當推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可惜這位馬上得天下的皇帝對于詩文小道并不放在眼裏,除了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氣最高的要數李後主了。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後主的詞藝。  二、 背景及作者介紹  1、清代趙翼有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唐詩過後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爲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爲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别緒。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使

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與家人歌唱他的新詞《虞美人》,觸怒宋朝皇帝趙光義,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慘,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3、問:那這首詞到底是一首什麽詞呢?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二、讀  1、學習詩詞,先從誦讀開始。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評析誰朗讀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誦讀)  2、他們讀得怎麽樣?應該什麽樣的感情?——低沉、凄涼,在聲調曲折有緻  3、怎麽樣才能處理好作者的這種情感?  A、 把握節奏:“語氣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終以一氣呵成爲佳。”  B、 把握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隻是、幾多。這些詞特别能表現詩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來試試讀讀。(一張一弛,一頓一挫,好象把我也帶入到那個憂傷的世界了,這才是入情入境、高質量的誦讀。還有沒有同學向他挑戰?)  5、聽錄音。小聲跟讀  5、一起背誦,背誦的時候争取眼前能浮現出詞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板書“愁”

)  A、往事之歎;B、亡國之恨;離開君主寶座的失落,沒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經支離破碎。  對往事的懷念,命運越來越差。C、離家之痛  3、這層層疊疊的愁,鋪天蓋地,接踵而至,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無限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于抽象。那麽,問問大家,  4、作者是怎麽樣來寫“愁情”的?  選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現愁情嗎?  結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很形象。  虛實結合。對往事的回憶,引起現在的愁苦,前虛後實。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顔、一江春水 作者運用這麽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A、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顔——真是“物是人非”——思國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時了”―――“月”的意象的沉澱意義。(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小結:可謂比喻含淚,對比生情。我看

除了對比、比喻外,作者的發問也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可以說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層層疊加,曲折回旋。最後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哪是一江春水啊?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5、這首詞到底是一首什麽詞,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本詞表現了一個亡國國君的故國之戀。念念不忘過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東風是故國吹來,春水又向故鄉流雲,這在宋太祖看來是不是會有“東歸故國”之意嗎?可以這樣說,兩個“東”字,斷送了一代文章聖手的性命。

  四、評  1、我還想問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誰叫他聲色犬馬,不務正業呢?/我覺得這愁愁得美。因爲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說說我的看法:我無暇去責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後的平民式的抒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爲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總藝術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再由審美的通道回過來看,我們又能看到李

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歎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說,我們要同情李煜的話,那隻能是審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憐憫。  2、詞家中不乏“寫愁”高手,如寇準“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李清照“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等等。竊以爲他們或不夠“鮮活”,或不夠“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後主詞。  作者将一腔愁緒化爲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裏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的廣度。  3、後人總結說,這首詞的風格凄麗。李煜的詞緣何顯得如此凄麗?  從“紅錦地衣”的南唐後主,到“故國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詞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淪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絕非常人所能體味點滴。如果以亡國爲分界線,對照李煜前後期的詞作,我們能否可以這樣說,是亡國的代價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詩的偉大詞家?這也讓我想起了《吊屈原賦》裏的經典詩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

騷》;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  李煜後期詞,多折射出詞人内心的亡國之痛,把傳統詩歌裏的那種個體間的離愁别恨升華爲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遠。 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簡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麽,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闱秘事。但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确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爲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馔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爲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

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确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内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爲人們的愁思雖然内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内産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确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内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爲人們的愁思雖然内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

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内産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闱秘事。但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确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爲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爲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馔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爲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爲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曆曆在目。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谏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爲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顔已改。這裏暗含着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顔”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将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爲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緻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着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爲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拟、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緻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爲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裏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隻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绖《默記》卷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俨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

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顔因愁苦改變,這裏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系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宋朝陳郁《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遊(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肯出于藍而勝于藍矣。”這裏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别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爲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

,在這個比喻裏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爲深厚。再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爲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爲深沉,并不是“略加融點”。寇準的詞:“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如春水”,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别寬衣帶”的離情别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裏朱顔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确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别緒更爲深沉,也寫“朱顔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田德義)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爲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铉歎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作者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

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隐、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爲右千牛衛上将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爲“千古詞帝”。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译文及注释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了:了结,完结。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

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赏析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

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

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

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蒋雅云)

赏析四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

,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

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

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

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

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

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

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

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

,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7567.html

上一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