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15:02:22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水果老虎机

出自唐代杜甫的《喜達行在所三首》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靜千官裏,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譯文及注釋

譯文盼望鳳翔那邊有人來傳點消息,但沒有等到人于是決意逃回來。逃竄過程中邊走邊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膽幾乎心都涼透。重重煙樹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蓮花似的山峰仿佛爲我而打開。初到時親友們驚訝我又老又瘦,感歎我艱辛地從賊營中逃出來。

黃昏時愁思不已傳來胡笳的悲音,滿目凄涼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能活着回來隻是今天才敢想的事,從小路逃亡随時都可能一命歸陰。嚴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剛剛看得到,就像光武中興一樣這裏氣象已新。喜悅的心情達到極點變成了悲傷,嗚嗚咽咽不能自禁淚水沾濕佩巾。

如果在敵國死去,也無人報信。回到自己國家終于有人憐惜自己了。到這裏才能複見漢家天日,慶幸能見到太白、武功山。置身朝班才覺影靜而心蘇,不似在亂軍中時之眼穿而心死。如今大唐國家社稷,一定振興有望。

注釋⑴此詩

詩《文苑英華》題爲“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行在所:指朝廷臨時政府所在地。至德二載(757年)二月,唐肅宗由彭原遷鳳翔,爲臨時政府所在地。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⑵首二句說明冒險逃歸之故。岐陽,即肅宗行在所在地鳳翔。鳳翔在岐山之南,山南爲陽,故稱岐陽。鳳翔在長安西,故曰西憶,信,是信使或信息。自去冬陳陶斜之敗,杜甫急待官軍再舉,故希望那邊有人來。“無人遂卻回”,無人二字讀斷,是說天天盼有人來,能得到一點消息,但竟沒有人來。遂卻回,是說于是決意逃回來。卻回二字連讀,卻過、卻出、卻入、卻到、卻望、卻去、卻寄等,皆唐人習慣語。卻字有加重語氣的作用。⑶此二句寫逃竄時的緊張心情。向西走,向西望,故當着落日。一面走,一面望,望得急切,故眼爲之穿。當時逃竄是很危險的,一路之上,提心吊膽,所以說“心死著寒灰”。就是心都涼透了的意思。著,置也。《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⑷此二句寫拼命逃竄之狀。一路之上,重重煙樹就好像在招引着自己向前奔。遠樹迷蒙,故曰霧樹,正因是遠樹,人望樹行,有似樹之相引,一本作“茂樹”,“茂”字便死。連山,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

将到鳳翔時的标志。“忽”字傳神,真是喜出望外。⑸此二句寫初到時親友的慰問。⑹這兩句追憶陷安史叛軍時苦況。入夜則愁聞胡笳,當春則傷心漢苑(如《哀江頭》所雲)。漢苑是以漢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⑺此二句是倒叙。活着回來,這隻是今天的事情,因爲昨天還在逃命,随時有作鬼的可能。間(jiàn)道,猶小道,伺其間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竄。暫時人,謂生死懸于俄頃,見得十分危險。⑻這兩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寫所見朝廷新氣象。借古喻今,以漢光武帝比唐肅宗。《後漢書·光武紀》:“更始(劉玄)以光武(劉秀)行司隸校尉,于是置僚屬,作文移,一如舊章。三輔吏士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複見漢宮威儀。”又:“望氣者蘇伯阿爲王莽使,至南陽(今屬河南),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光武(劉秀)南陽人。司隸,是漢代的司隸校尉,代指朝廷官員。⑼中興有望,故“喜極而悲”。當歌而哭,當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極。黃生雲:“七八真情實語,亦寫得出,說得透。從五六讀下,則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關宗社(國家)之大計。”按謝朓《始出尚書省》詩;“還睹司隸章,複見東都禮”,亦用漢光武事,但兩句一意,

未免合掌。于此可見杜詩用事之精密。⑽這是脫險後的回思,憑誰報,是說如果間道時死去,也無人報信。黃生雲:“起語自傷名位卑微,生死不爲時所輕重,故其歸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确。按韓偓《息兵》詩:“正當困辱殊輕死,已過艱危卻戀主。”心情與此相似。⑾太白雪,指行在所在地鳳翔的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頂終年積雪。武功天,指陝西的武功縣。《三秦記》:“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此二句是說到此才得複見漢家天日。⑿國家興複有望,故置身朝班,覺影靜而心蘇,不似在亂軍中時之眼穿而心死,蘇是蘇醒、蘇活。七校,指武衛,漢武帝曾置七校尉。⒀“中”字,這裏讀去聲。浦起龍注:“七八結出本願,乃爲喜字真命脈。”又雲;“文章有對面敲擊之法,如此三詩寫喜字,反詳言危苦情狀是也。”

賞析

  第一首“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杜甫身陷賊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肅宗了。《孟子》中說“聖人三日無君則惶惶然。”杜甫雖不是聖人,但“一飯未嘗忘君”(蘇轼評價杜甫語),卻不得不說是聖人對杜甫的影響。杜甫于身陷賊中之際依然西望行宮,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圍抵達,但現實卻是音塵不到,無人卻回,即沒有退回之人。長安本是

淪陷區,帝王身邊的人當然不會自蹈死地,卻不知淪陷區依然有人“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語“望眼欲穿”之所本。對着西下的落日,杜甫隻能在淪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鳳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國。“寒灰”同用兩個典故,一個是莊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現自己絕望的心理;另一個則是《史記·韓安國列傳》中“死灰複燃“的典故:韓安國曾經坐牢被獄吏折辱,韓安國說:”你認爲死灰難道不會複燃嗎?“獄吏說:”死灰複燃,就用尿澆滅。“後來韓安國出獄後做了大官,遇見獄吏後笑着說:”你現在可以用尿澆滅了。“獄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現的是自己仍有”複燃“的可能,絕望中仍有希望。”茂樹行相引,連山望忽開。“”茂樹“又作”霧樹“,在”霧樹“的導引下,終于望到了鳳翔周邊的連山,對此杜甫如何不激動?但杜甫卻忽然宕開一筆,不寫自己的激動,卻寫自己的故舊親朋對自己的驚訝:老了,瘦了,但總算從淪陷區活着回來了。通過他人之口來對自己做一個評價,這是詩人高明的地方。

  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先追憶曾經在淪陷區四面胡笳的悲怆,和長安漢苑在鐵蹄下凄涼殘破的慘狀,再感慨生還

之不易。雖然基本脫險,但杜甫仍覺僥幸,将脫險之後仍視作“生死懸于頃刻”(仇兆鳌語)的“暫時人”,這既是自憐,又不乏自嘲。杜甫找到了“組織”,自然萬分欣喜。“司隸章初睹”雖不算警句,然也化用了南朝傅亮《進宋元帝诏》“東京父老,重睹司隸之章”一語,可見杜詩“無一字無來處”(黃庭堅語)的特點。“南陽氣已新”同樣用典,《後漢書·光武本紀》記載“望氣者蘇伯阿爲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以望氣者(觀察天象的人)見王者之氣之喜,代指自己接近行在和國君之喜。“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是杜甫詩歌常見的以悲寫喜之手法。激動得沾巾,喜不自勝,溢于言表。高步瀛評道:“五六句明寫達,暗寫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說悲而喜彌甚,筆彌幻矣。”杜甫詩歌的藝術,就在于曲折地表現原本簡單的感情。

  第三首開頭劈空而至。一開始便假設了自己的死,死且無人知曉,是多麽的慘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還,足堪“自憐”。而“猶瞻”再次表達杜甫的“僥幸”和欣喜。“影靜千官裏”指自己暫時恢複了平靜的生活,和衆朝臣一樣侍奉天子,王夫之評價此句“寫出避難倉皇之餘,收拾仍入衣冠隊裏一段生澀情景,妙甚。非此則千官之靜,

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漢代的七種校尉,這裏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蘇”一個“蘇”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後“新數中興年”既是對自己報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對朝廷能夠自振的期望。

創作背景

  唐至德二載(757年)四月,杜甫冒險乘隙逃出被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曆經千辛萬苦,他終于到達了朝廷臨時所在地(行在所)。當年五月十六日,唐肅宗拜杜甫爲左拾遺,這三首詩便是杜甫作左拾遺以後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靜千宮裏”的話。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喜达行在所三首》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译文注释

译文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注释⑴此诗

诗《文苑英华》题为“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行在所:指朝廷临时政府所在地。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迁凤翔,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⑵首二句说明冒险逃归之故。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凤翔在长安西,故曰西忆,信,是信使或信息。自去冬陈陶斜之败,杜甫急待官军再举,故希望那边有人来。“无人遂却回”,无人二字读断,是说天天盼有人来,能得到一点消息,但竟没有人来。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却回二字连读,却过、却出、却入、却到、却望、却去、却寄等,皆唐人习惯语。却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⑶此二句写逃窜时的紧张心情。向西走,向西望,故当着落日。一面走,一面望,望得急切,故眼为之穿。当时逃窜是很危险的,一路之上,提心吊胆,所以说“心死著寒灰”。就是心都凉透了的意思。著,置也。《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⑷此二句写拼命逃窜之状。一路之上,重重烟树就好像在招引着自己向前奔。远树迷蒙,故曰雾树,正因是远树,人望树行,有似树之相引,一本作“茂树”,“茂”字便死。连山,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

将到凤翔时的标志。“忽”字传神,真是喜出望外。⑸此二句写初到时亲友的慰问。⑹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如《哀江头》所云)。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⑺此二句是倒叙。活着回来,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为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作鬼的可能。间(jiàn)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⑻这两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帝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又:“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今属河南),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刘秀)南阳人。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⑼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黄生云:“七八真情实语,亦写得出,说得透。从五六读下,则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关宗社(国家)之大计。”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亦用汉光武事,但两句一意,

未免合掌。于此可见杜诗用事之精密。⑽这是脱险后的回思,凭谁报,是说如果间道时死去,也无人报信。黄生云:“起语自伤名位卑微,生死不为时所轻重,故其归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确。按韩偓《息兵》诗:“正当困辱殊轻死,已过艰危却恋主。”心情与此相似。⑾太白雪,指行在所在地凤翔的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顶终年积雪。武功天,指陕西的武功县。《三秦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此二句是说到此才得复见汉家天日。⑿国家兴复有望,故置身朝班,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苏是苏醒、苏活。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⒀“中”字,这里读去声。浦起龙注:“七八结出本愿,乃为喜字真命脉。”又云;“文章有对面敲击之法,如此三诗写喜字,反详言危苦情状是也。”

赏析

  第一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身陷贼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肃宗了。《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杜甫虽不是圣人,但“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价杜甫语),却不得不说是圣人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于身陷贼中之际依然西望行宫,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围抵达,但现实却是音尘不到,无人却回,即没有退回之人。长安本是

沦陷区,帝王身边的人当然不会自蹈死地,却不知沦陷区依然有人“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语“望眼欲穿”之所本。对着西下的落日,杜甫只能在沦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凤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寒灰”同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现自己绝望的心理;另一个则是《史记·韩安国列传》中“死灰复燃“的典故:韩安国曾经坐牢被狱吏折辱,韩安国说:”你认为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狱吏说:”死灰复燃,就用尿浇灭。“后来韩安国出狱后做了大官,遇见狱吏后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用尿浇灭了。“狱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现的是自己仍有”复燃“的可能,绝望中仍有希望。”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茂树“又作”雾树“,在”雾树“的导引下,终于望到了凤翔周边的连山,对此杜甫如何不激动?但杜甫却忽然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激动,却写自己的故旧亲朋对自己的惊讶:老了,瘦了,但总算从沦陷区活着回来了。通过他人之口来对自己做一个评价,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先追忆曾经在沦陷区四面胡笳的悲怆,和长安汉苑在铁蹄下凄凉残破的惨状,再感慨生还

不易虽然基本脱险,但杜甫仍觉侥幸,将脱险之后仍视作“生死悬于顷刻”(仇兆鳌语)的“暂时人”,这既是自怜,又不乏自嘲。杜甫找到了“组织”,自然万分欣喜。“司隶章初睹”虽不算警句,然也化用了南朝傅亮《进宋元帝诏》“东京父老,重睹司隶之章”一语,可见杜诗“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语)的特点。“南阳气已新”同样用典,《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以望气者(观察天象的人)见王者之气之喜,代指自己接近行在和国君之喜。“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是杜甫诗歌常见的以悲写喜之手法。激动得沾巾,喜不自胜,溢于言表。高步瀛评道:“五六句明写达,暗写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说悲而喜弥甚,笔弥幻矣。”杜甫诗歌的艺术,就在于曲折地表现原本简单的感情。

  第三首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

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创作背景

  唐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当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这三首诗便是杜甫作左拾遗以后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静千宫里”的话。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87558.html

上一篇: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