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10:20:07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夏末的清风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蓬山 一作:蓬萊)譯文及注釋

譯文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别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将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幹。女子早晨妝扮照鏡,隻擔憂豐盛如雲的鬓發改變顔色,青春的容顔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爲我去探看情人。

注釋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标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 無題”作詩的标題。東風無力百花殘:這裏指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東風,春風。殘,凋零。絲方盡:絲,與“思”諧音,以“絲”喻“思”,含相思之意。蠟炬:蠟燭。淚始幹: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裏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鏡,用作動詞,照鏡子的意思。雲鬓: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裏比喻青春年華。應覺:設想之詞。月光寒:指夜漸深。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鳥:神話中爲

爲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殷勤:情誼懇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賞析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爲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别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别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歎離别之苦。李商隐從這裏推進一步,表明因爲“相見時難”所以“别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别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态,在“别易會難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着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

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爲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怅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隐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爲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寫因爲“相見時難”而“别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爲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爲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着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将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終生以随。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着;盡管痛苦,也隻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

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着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着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隻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态,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裏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裏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産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爲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

單一地以蠟淚比拟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随,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雲鬓改”,是說自己因爲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鬓發脫落,容顔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鬓愁中改,紅顔啼裏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爲“雲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隻爲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爲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爲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爲憔悴而愁,是爲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爲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複的感情,仍然表現着痛苦而執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

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于是隻好請使者爲自己殷勤緻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内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裏即以蓬山用爲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爲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将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着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着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态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别。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複表現着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爲内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複,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隐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啓發下,詩人有所繼承

和借鑒。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爲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迹,成爲新的創造了。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賞析三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歎,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别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隐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爲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前人詩中曾有“别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别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歎離别之苦。李商隐從這裏推進一步,表明因爲“相見時難”所以“别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

受。“東風”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後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别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别後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麽的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借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樣了。詩人在這裏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

  颔聯接着寫因爲“相見時難”而“别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爲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爲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着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将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終生以随。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着;盡管痛苦,也隻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

、灼熱的執着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着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隻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态,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裏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産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爲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拟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

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随,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鬓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雲鬓改”,是說自己因爲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鬓發脫落,容顔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鬓愁中改,紅顔啼裏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爲“雲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隻爲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爲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爲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爲憔悴而愁,是爲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爲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複的感情,仍然表現着痛苦而執着的心曲。下句,“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

和了解之深。 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沉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内容。既然會面無望,于是隻好請使者爲自己殷勤緻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裏即以蓬山用爲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爲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将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着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着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态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别。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複表現着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爲内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複,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隐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啓發下,詩人有

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爲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迹,成爲新的創造了。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賞析二

  相見時難别亦難,說的是義山當時的處境艱難,離開徐州到長安後想進翰林院,向令狐綯說明此時,也就是找熟人走個後門,令狐陶升官之後,爲了避嫌謝絕見客,緻使義山處境尴尬,相見難,離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東風無力百花殘,當時義山已經很大年紀,東風無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名句獻給所有爲理想奮鬥終生之人。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和上句呼應,青春難留,雲鬓斑白,蠟炬燃盡,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最後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絕望,到‘無多路’,可見作者還是對綯抱有希望,不肯決絕。

  從現在來看,此詩不難看出也是寫給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後體會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沒有絕望,而是繼續等待綯這個

救命稻草的幫助。

創作背景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隐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爲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湧着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隻能以詩記情,并隐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無限。

作者簡介

李商隐,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荥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爲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隐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争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 一作:蓬莱)译文及注释

译文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蜡炬:蜡烛。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应觉: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神话中为

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

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

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

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

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

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赏析三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

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

、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

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

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

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赏析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

救命稻草的帮助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6406.html

上一篇: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