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2 21:57:25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捕星光

出自唐代羅隐的《贈妓雲英 / 嘲鍾陵妓雲英》

鍾陵醉别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賞析

  這首詩爲雲英的問題而發,是詩人的不平之鳴。但一開始卻避開那個話題,隻從叙舊平平道起。“鍾陵”句,回憶往事,曆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風華正茂,才氣逼人;歌妓雲英正值妙齡,體态輕盈,色藝雙全。“酒逢知己千杯少”,當年彼此互相傾慕,歡會款洽,都可以從“醉”字見之。“醉别十餘春”,含有對逝川的痛悼。十餘年轉瞬已過,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無成,而雲英也該人近中年了。

  首句寫“别”,第二句則寫“逢”。由懷舊過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則側重寫雲英。用漢代趙飛燕“掌上舞”典故。當詩人在“十餘春”後再次見到已屬半老徐娘的雲英的時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還同十餘年前 一樣,猶有“掌上身”的風采,可以想見年輕時的雲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傾倒。

  如果說這裏啧啧贊美雲英的綽約風姿是一揚,那麽,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說首句有意回避了雲英所問的話題,那麽,“我未成名”又回到這話題上來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舉出,轉得自然高明。宋人論詩最重“活法”──“種種不直緻法子”(《石遺室詩話》)。其實

實此法中晚唐詩已有大量運用。如此詩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揚,就不直緻,有活勁兒。這種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筆法,對于表現抑郁不平的詩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問題,就應說個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設、反诘之詞代替回答,啓人深思。它包含豐富的潛台詞:即使退一萬步說,“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緣故,可“卿未嫁”又是爲什麽?難道也爲“不如人”麽?這說不過去(前面已言其美麗出衆)。反過來又意味着:“我”又何嘗“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這個答案不成立,那麽“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麽,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憤,一語百情,将詩人滿腔的憤懑、無奈傾瀉無餘,是全詩不平之鳴的最強音。至此,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頂點。

  此詩以抒作者之憤爲主,引入雲英爲賓,以賓襯主,構思甚妙。絕句取徑貴深曲,用旁襯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詩的賓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贊美雲英出衆的風姿,也暗況作者有過人的才華。贊美中包含着對雲英遭遇的不平,連及自己,又傳達出一腔傲岸之氣。“俱是”二字蘊含着“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長爲布衣的

問題,使對方從自身遭際中設想體會它的答案,語意簡妙,啓發性極強。如不以雲英作陪襯,直陳作者不遇于時的感慨,即使費辭亦難讨好。引入雲英,則雙管齊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這首詩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雲英來襯托自己,收到了言簡意赅的效果。

創作背景

  羅隐一生懷才不遇。羅隐當初以寒士身份赴舉,路過鍾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結識了當地樂營中一個頗有才思的歌妓雲英。約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過鍾陵,又與雲英不期而遇。更不料雲英一見面卻驚詫道:“怎麽羅秀才還是布衣?”羅隐便寫了這首詩贈她。

作者簡介

羅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曆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衮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隐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曆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出自唐代罗隐的《赠妓云英 / 嘲钟陵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赏析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 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

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

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创作背景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5384.html

上一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