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8 08:34:0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曲终人也散

出自明代魏禧的《登雨花台》

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生。鑒賞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處名勝,登高遠眺,諸景諸色,盡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國之初的都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鍾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詩人登上雨花台,舉目四望,不禁感歎萬分。開頭兩句不禁點名了詩人的布衣身份,而且還隐含着一股豪氣。魏禧在明亡之後,絕意仕進。清統治者爲籠絡文士,曾诏舉博學鴻詞,他拒絕應試,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鄉間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表示對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時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達了更爲深沉濃重的情感。

  三、四兩句詩人心頭的怒火陡然升起,詩人發出了激憤的責問:究竟誰是國家滅亡的罪魁禍首?表現了詩人對禍國殃民者的仇恨和對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義深刻。金瓯破碎,竟然無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極爲短暫的時間内遭到了迅速覆滅的命運。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後,閹黨餘孽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積極備戰,以圖恢複,反而

而倒行逆施,大興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爲清所有。戰火遍地,四處瘡痍,甚至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墓也難逃厄運。這實在是令人難以容忍的奇恥大辱,詩人用“可堪翦伐到園陵”表達了痛心疾首的義憤之情。其中有對斷送國家者的鞭撻,也有對異族入侵者的控訴。

  五、六兩句詩人内心的怒火轉化爲憎惡怨恨,從而使全詩的内蘊更加深邃和豐富。“牛羊踐履”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是對異族侵略者的微妙譏諷。作爲剛從遊牧部族進入關内的清人,牛羊的踐踏錦繡江山,就如同他們的鐵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義深長,形象地描繪出了被牛羊踐踏的田園一片荒蕪,隻有野草時時更新的景況,黎民百姓的悲慘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與此相對的卻是雍容華貴的官府車蓋,前呼後擁,招搖過市。更令人觸目驚心者還是“半舊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爲官爲宦的權貴們,在異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側姿求媚,腰身又變成了當朝的新貴。他們毫無民族氣節,不顧國家生死危亡,隻知追求個人安樂,不正是這些民族敗類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嗎?這就與上一聯“誰使山河全破碎”緊緊呼應起來。“冠蓋雍容”與詩人“柴荊”“麻鞋”的身份相映襯,表露出“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之意,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

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與“半舊卿”,一新一舊,新草遮蓋的是舊日山河,舊卿卻扮演了新貴的角色。由此不難見出詩人錘字煉句之功。

  最後兩句,詩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滿腹的悲憤還未傾吐幹淨,不覺暮色已經降臨。作者的真摯情感甚至打動了天地萬物,隻見凄風悲號,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達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詩也就在這悲風聲中收束。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據明亡已二十年。作爲長期隐居故鄉的遺民詩人,魏禧四十歲時來到舊京南京,登上今中華門外的雨花台,仍感慨萬千,寫下這首七律。

作者簡介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與汪琬、侯方域并稱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際瑞、弟禮合稱甯都三魏,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嶽維屏、彭任等合稱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江西甯都人,明末諸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稱勺庭先生。後出遊江南,以文會友,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複。他的文章多頌揚民族氣節人事,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意識。還善于評論古人的業迹,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著有《魏

叔子文集》。

出自明代魏禧的《登雨花台》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鉴赏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

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

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据明亡已二十年。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作者简介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

叔子文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0970.html

上一篇: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