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18:54:51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当爱变成如果

出自宋代陳亮的《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别。隻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隻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譯文及注釋

譯文年華老去我能向誰訴說?看了多少世事變幻,是非颠倒!那時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無幾,年青人已不知複仇雪恥。如今在世的,當年都是乳臭未幹的嬰兒!宋金議和有着多少的悔恨,世間哪有南北政權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樂,琵琶聲聲悲。樹也已經長得這麽大了,怎堪離别。隻有你(辛棄疾),與我有許多相同的見解。我們天各一方,但隻要雙方不變初衷,則無須多問挂念。希望不會缺少知音。煉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點鐵成金。龍虎丹煉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注釋賀新郎:後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爲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爲準。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

貴能各适物宜耳。辛幼安:辛棄疾,字幼安,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辛寄《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與陳亮,因作此詞相和。和見懷韻:酬和(你)懷想(我而寫的詞作的)原韻。憑誰說:向誰訴說。神奇臭腐:《莊子·知北遊》:“所美者爲神奇,所惡者爲臭腐。臭腐複化爲神奇,神奇複化爲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言天下之事變化甚多。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訓》:“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 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與時不宜。此喻世事颠倒。猶未燥,當時生發:陳亮《中興論》雲:“ 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謝,生長于戎,豈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爲我自生發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爲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複失之。”生發,即胎毛。生發未燥即胎毛未幹,指嬰兒時。二十五弦:用烏孫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議和。《史記·封禅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 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弦。”應上片末句之“漢宮瑟”。烏孫公主與王昭君之和親,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處之瑟實指琵琶。月:以月喻地。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爲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

此, 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演然流淚。”《皮樹蔓·枯樹賦》作“ 樹猶如此” 。妍皮癡骨:《晉書·慕容超載記》: “超自以諸父在東,恐爲姚氏所錄,乃陽(佯)狂行乞。秦人賤之,惟姚紹見而異焉,勸興拘以爵位。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雲: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由是得去來無禁。”此處指己才不爲人識,遭鄙棄而被埋沒。妍皮,謂俊美的外貌:癡骨,指愚笨的内心。伯牙弦絕:《呂氏春秋·本味》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此處是将辛棄疾引爲知音。九轉:《抱樸子·金丹》:“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賞析

  陳亮在作詞中善于用典使事,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裏大大增加内容。他運用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詞作者,有其獨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來的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個側面,死事活用,以襯托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讀他的詞,必須反複揣摩,才能領略其深刻的涵義。這首詞就是這樣。

  詞的上片主旨在于議論天下大事。首句“老去憑誰說”,寫知音難覓,而年已老大,不惟壯志莫酬,甚至連找一個可以暢談天下

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詞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變化,雪仇複土無望,令人痛憤;下片則重叙友誼,二人雖已老大,但從來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後還要互相鼓勵,堅持共同主張,奮鬥到底。

  上片先借《莊子·知北遊》中“臭腐複化爲神奇,神奇複化爲臭腐”和《淮南子》所說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來指說世事的不斷反複變化,并且,越變越颠倒錯亂,越變對國家越不利,人們日漸喪失了收複失地的希望。控訴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數十年偏居江南,不圖恢複,對人們心理有極大的麻痹作用。經曆過“靖康之變”的老一輩先後謝世,後輩人卻從“生發未燥”的嬰孩時期就習慣于南北分立的現狀,并視此爲固然,他們勢必早已形成了“無仇可雪”的錯誤認識,從而徹底喪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戰鬥力。這才是令人憂慮的問題。上片最後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圖半入于金之恨。詞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與悲恨兩重意思。《史記·封禅書》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弦。”一如圓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婦弄,漢宮瑟”,承上“二十五弦”,補出“多少恨”的一個例證。漢、胡代指宋、金。而說漢宮瑟爲

胡婦所弄,又借以指說汴京破後禮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劇。《宋史·欽宗本紀》記載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擄徽、欽二帝及皇後、太子北歸,宮中貴重器物圖書并捆載以去,其中就有“大樂、教坊樂器”一項。隻提“胡婦弄,漢宮瑟”,就具體可感而又即小見大地寫出故都淪亡的悲痛,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憤慨自在其中,同時對南宋朝廷屢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複大業坐失良機的現實,也就有所揭露、鞭撻。讀到這裏,再回頭去看“老去憑誰說”一句,益感詞人一腔憂憤,滿腹牢騷,都是由此而發的。

  下片轉入抒情。所抒之情正與上片所論之事相一緻。詞人深情地抒寫了他與辛棄疾建立在改變南宋屈辱現實這一共同理想基礎上的真摯友誼。過片一句“樹猶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溫北征時,見當年移種之柳已大十圍,歎息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豈堪重别”,陳、辛上饒一别,實成永訣,六年之後,即紹熙四年(1127年),陳亮就病逝了。雖然他當時無法預料這點,但相見之難,卻在意料之中。這一句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上承“老去憑誰說”自然引出的。下句“隻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又正是對豈“堪重别”原因的解釋,也與詞

首“老去”一句遙相呼應。這句正面肯定隻有辛棄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據辛詞《虞美人》題下小序記,此次陳亮别後,棄疾曾追趕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無法前進,才悻悻而歸。“行矣置之無足問”一句,就是針對這件事寬慰這個遠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對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後綴以“誰換妍皮癡骨”,意爲自己執着于抗金大業,盡管人們以“妍皮癡骨”相看待,終不想去改變它了。“妍皮癡骨”出自《晉書·慕容超載記》。諺雲‘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諺語原意本謂:儀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興以爲慕容超雖貌似聰隽,而實則胸無智略,便說諺語并不正确,對慕容超的行動也不限制。詞人借此來說明,即使世人都說他們是“妍皮裹癡骨”,遭到誤解和鄙視,他們的志向也永不會變。正因爲如此,他們的友情乃愈可貴,所以就自然地發而爲“但莫使伯牙弦絕”的祝願,将兩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聯系到一起,使這種感情升華到聖潔的地步。然後,話題一轉,寫出“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隻是尋常鐵”。以“九轉丹砂”與辛棄疾共勉,希望能經得起鍛煉,使“尋常鐵”煉成“精金”,爲國家幹一番事業。這兩句至理名言,實際說的還是救國之道。

  全文中詞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

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動。其中,詞人信手拈來曆代相傳的煉丹術中所謂經過九轉煉成的丹砂可以點鐵成金的說法,表達出盡管尋常的鐵也要煉成精金的恒心,比喻隻要堅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時機,則救國大業必能成功。最後,再借龍虎丹煉成而迸裂出鼎之狀,以“龍共虎,應聲裂”這铿锵有力的六個字,刻畫勝利時刻必将到來的不可阻止之勢。至此,全詞方戛然而止。這最後幾句乃是作者與其友人的共勉之辭,也是他們的共同心願。

創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陳亮約朱熹在贛閩交界處的紫溪與辛棄疾會面。陳亮先由浙江東陽到江西上饒 ,訪問了罷官閑居帶湖的辛棄疾。恰好收到陳亮索詞的書信,辛棄疾便将《賀新郎》錄寄。陳亮的這首“老去憑誰說”,就是答辛棄疾那首《賀新郎》原韻的。

作者簡介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阙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出自宋代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译文注释

译文年华老去我能向谁诉说看了多少世事变幻,是非颠倒!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宋金议和有着多少的悔恨,世间哪有南北政权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乐,琵琶声声悲。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怎堪离别。只有你(辛弃疾),与我有许多相同的见解。我们天各一方,但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则无须多问挂念。希望不会缺少知音。炼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点铁成金。龙虎丹炼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

贵能各适物宜耳。辛幼安:辛弃疾,字幼安,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辛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与陈亮,因作此词相和。和见怀韵:酬和(你)怀想(我而写的词作的)原韵。凭谁说:向谁诉说。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 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犹未燥,当时生发:陈亮《中兴论》云:“ 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 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月:以月喻地。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

此, 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 树犹如此” 。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 “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赏析

  陈亮在作词中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内容。他运用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词作者,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这首词就是这样。

  词的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

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重叙友谊,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上片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希望。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而说汉宫瑟为

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词人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词人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即绍熙四年(1127年),陈亮就病逝了。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

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但莫使伯牙弦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

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其中,词人信手拈来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表达出尽管寻常的铁也要炼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 ,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恰好收到陈亮索词的书信,辛弃疾便将《贺新郎》录寄。陈亮的这首“老去凭谁说”,就是答辛弃疾那首《贺新郎》原韵的。

作者简介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0114.html

上一篇: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