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4 02:47:35
出自唐代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爲破幽燕。譯文及注釋譯文我離開洛城之後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裏之遙,安史之亂叛軍長驅直入中原也已經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變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爲兵戈阻斷,在江邊漸漸老去。我思念家鄉,憶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晝,卧看行雲,倦極而眠。令人高興的是聽說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注釋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洛城:洛陽指安史之亂的叛軍。劍外:劍閣以南,這裏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賞析鑒賞此詩,一要注意煉字的表達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蘊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繪和叙述之中。首聯中的的“一别”“長驅”颔聯中的“衰”“老”等詞,一方面表現了叛軍的嚣張氣焰,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的無奈、悲涼、飄零憔悴的遭遇。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的生活細節
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爲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别”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
首聯領起“恨别”,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裏”,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曆,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
颔聯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宋玉《九辯》中的“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裏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詩人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着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鄉戀親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隻好老于錦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沉郁,尋味不盡。
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注》)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爲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其中杜穎、杜觀、杜豐散在各地,隻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爲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卧看行雲,倦極而眠。杜甫這種坐
卧不甯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隽永,富有情緻。
尾聯回應次句,抒寫杜甫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國家複興,他自己亦可還鄉,天下可喜可樂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首詩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爲歡快,顯示了杜甫胸懷的開闊。
這首七律用簡樸優美的語言叙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杜甫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寫,每一句都蘊蓄着豐富的内涵,飽和着濃郁的詩情,值得讀者反複吟味。
創作背景杜杜甫寫此詩時,距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已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躏中原各地,生靈塗炭,血流成河,這是杜甫深爲憂慮的事。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注释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洛城:洛阳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赏析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
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
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创作背景杜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