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04 06:25:2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花脸猫

出自唐代韋應物的《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鑿崖洩奔湍,古稱神禹迹。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贻之道門歸,了此物我情。譯文及注釋

譯文擊鑿山崖飛瀉急速的水流,號稱是遠古的大禹遺迹。晚上旅館佛寺的大門喧騰聲,獨自一人夜裏睡覺不能安然熟睡。水的特點本是安靜的,石頭中本來也沒有聲音。爲什麽兩者互相沖擊(水沖擊石頭),雷鳴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驚。把這個問題遺留給寺觀的舊友,了卻它給我的疑問。

注釋嘉陵江,在今四川I省境内,爲長江上遊支流。上人,唐人稱僧人爲“上人”。洩,渲洩,排放。奔湍,奔騰的激流。神禹迹,傳說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遺迹。自,本來,原來。雲,語助詞。相激,相撞擊。雷轉,像雷聲一樣回旋。空山,空寂的山間。“贻之”二句:贻,贈送。之,指上面提出的問題。道門,佛門。舊,故舊,朋友。道門舊,即深上人。了,盡,結束,引申爲解決,解答。物我情,指客觀外物的實情與主觀自我的認識。這二句是說,我把個問題呈請佛門舊友深上人,望能給予透徹的解答。

鑒賞

  這是一首充滿禅趣的妙詩,全篇抓住嘉陵江水聲展開構思。

  發端兩句借大禹治水的傳說寫嘉陵江水聲的由來。意思是說,大概由于

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鑿開險峻的山崖,使飛流急湍奔騰直瀉,發出巨響。起筆即緊扣詩題,顯得氣勢雄偉。

  詩的三、四兩句寫詩人夜宿出門店,由于水聲的喧鬧,通夜無法安寝。這兩句一方面承接上文,進一步具體寫出嘉陵江水聲之大;另一方面又極自然地引發出下文對水性的議論。這是闡發禅理、表現禅趣的轉折點。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聲與山石激蕩出巨響的自然現象展開議論,頗含折理。大意是說,水性本來是安靜的,山石也不會發出聲響,可是兩者一激蕩,竟發出驚雷一樣的巨響,完全喪失了水石的本性。我們從這一自然現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會中,應當以無念爲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運自然,自在解脫,應當象水石一樣保持安靜和無聲的本性,清靜無爲,也就具備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備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靜無爲的本性,也就具備了佛性。韋應物這種思想帶着很濃的消極成分,應予批判。不過,從這首詩中,卻可看出韋應物禅學修養是很深的。

  詩的最後兩句,表示自己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以此贈給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學心理,并對深上人徹悟物我之情的禅學修養無限向往。詩的結尾頗有意味,詩人提出了問題,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

惑推給了老友,有一種故意責難的狡黠。另一方面傳達了一種深奧的禅意,表達了詩人對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爲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時,也會産生強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來就是相通的。我們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實上,這個問題也不需要回答。這個結尾,寫得既很切題,又留有餘味,不失韋氏平淡有味的風格。

創作背景

  當時作者正在蘇州山寺獨宿,嘉陵江水的濤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于是引起了作者對佛性、對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靜的自性怎麽會轉而成動的喧響,思索間由頗多感觸,便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隐逸生活著稱。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译文注释

译文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水流,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独自一人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注释嘉陵江,在今四川I省境内,为长江上游支流。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泄,渲泄,排放。奔湍,奔腾的激流。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自,本来,原来。云,语助词。相激,相撞击。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空山,空寂的山间。“贻之”二句:贻,赠送。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道门,佛门。旧,故旧,朋友。道门旧,即深上人。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物我情,指客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自我的认识。这二句是说,我把个问题呈请佛门旧友深上人,望能给予透彻的解答。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

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的结尾颇有意味,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

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为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创作背景

  当时作者正在苏州山寺独宿,嘉陵江水的涛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于是引起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静的自性怎么会转而成动的喧响,思索间由颇多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17651.html

上一篇:出林杏子落金盘。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