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4 19:58:17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时间海

出自唐代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何處可爲别,長安青绮門。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臨當上馬時,我獨與君言。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颍水有清源。

君思颍水綠,忽複歸嵩岑。歸時莫洗耳,爲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何處是我們分手的地方?我們已經送到這京城的青绮門。胡姬揚着其蓮藕般的手臂,把我們招進酒樓醉飲。當您上馬即将東行的時刻,請聽一聽我的肺腑之言:您看那芳蘭正被狂風摧折,日邊的樹枝上則聚集着喧四的雀群您一定記得晉代郭瑀手指飛鴻的故事,而我這籠中之鳥的心裏卻充滿了矛盾。祝您一路順風,穎水源頭将是我們共同的歸隐之地,同歸何必有早晚之分?  您因懷念久别的穎水,又要回到穎水源頭魯山歸隐去了。穎水邊不要像許由那樣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洗耳隻不過是徒買虛名,洗心才能心純情真。高隐東山的謝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爲他忘不了解救蒼生的重任。

注釋裴十八圖南,即裴圖南,李白的友人。因排行第十八,故稱裴十八。唐代風尚,以稱人排行爲高雅。嵩山,五嶽之一,在今河南登封縣北。青绮門,長安東城最南邊的一個城門,本名霸城門

門。因其門青色,故又名青城門,或青绮門。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延,招呼,邀請。芳蘭,芳香的蘭草。飛鴻,以飛鴻比喻超脫世外的隐士。舉手指飛鴻,據《晉書·郭瑀傳》記載:晉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涼王張天錫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飛鴻對使者說:“這隻鳥怎麽可以裝在籠子裏呢?”這句表示自己要像鴻鳥一樣展翅高飛,離開長安。難具論,難以詳說。“同歸”兩句意爲:我們早晚都要離開長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歸,指一同歸隐。颍水,即颍河,發源于河南登封縣嵩山西南,流經登封四十公裏,繞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頭水清。忽,倏忽,很快的意思。嵩岑,嵩山。洗耳,典出許由故事。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堯又召爲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颍水濱。今箕山有許由冢、洗耳池。買名,騙取虛名。謝公:指晉太傅太保謝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遊賞,必攜妓以從。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溫請爲司馬。簡文帝死,桓溫欲篡晉,以勢劫安,安不爲所動,溫謀終不成。後爲尚書仆射,領吏部,加後将軍,一心輔晉。太元八年苻堅攻晉,加安征讨大都督,以總統淝水之戰功,拜太保。卒贈太傅。

鑒賞

  公元743年(唐天寶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

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于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于破滅,打算離開長安。這首詩正作于此時。 

  詩的開頭,點明送别的地點。“長安青绮門”,是東去的行人辭别京城的起點,自然會使詩人想起種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橋。這個地方原本就蘊蓄着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裏胡姬殷勤招呼,舉杯在手,更覺得思緒萬千,别情無極。在朋友臨當上馬,相别即在頃刻之際,詩人含蓄地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這表面上是寫詩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實際上是暗喻心中難以表達的感情。芳蘭摧折,賢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鳥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風吹、日沒,則是政治黑暗,國勢漸衰的寫照。在知友臨别之際,詩人道出這麽兩句,彼此的心中都很了然,而卻包含着很深廣的憂憤。現實既是如此,詩人是這樣來考慮他們彼此的出處行藏:“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手指飛鴻,并不一定是送别時實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達的意思。“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揚雄《法言·問明篇》)。像鴻鳥一樣高飛,離開長安,固然是對政治污濁的深惡痛絕,同時也還有出于實際的全身遠禍的考慮。“同歸無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兩人

對現實的認識很清醒,歸趨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歸隐之地;又是曆史的,更符合歸隐之情。曆史上,著名隐士許由的事迹影響長遠,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這也就暗含着對裴十八歸隐的贊賞和慰藉。  

  這個詩題下的兩首詩,雖可相對獨立,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後一首才更高,後一首則必須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詩意僅止于同歸颍水,追蹤許由,那還隻是一般詩人的手筆,而到了第二首把詩意翻進一層,才是李白所獨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綠,忽複歸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綠清澄的颍水。”這一句把歸隐的願望寫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體的、美好的、能夠感觸的形象。“忽複歸嵩岑”,“忽複”兩字表現出人的個性和情态,十分灑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貴盡在不言之中了。“歸時莫洗耳,爲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許由洗耳的典故,用得靈活入妙。詩人在這裏把許由這位上古的高士,臨時拉來指桑罵槐,這是因爲唐代以隐居爲手段達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視這種假隐士,所以他說不洗心而隻洗耳,是矯情作僞,欺世盜名。詩人認爲不論是進是退,是隐居還是出世,隻有真正有經世濟民的

抱負和才幹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賢。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謝安,正是這種典型。“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末句是詩人與友人臨别贈言,相互勸勉、慰藉之詞,洋溢着積極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首詩:“隻寫送别事,托體高,著筆平。”所謂“托體高”,就是說這首詩以立意取勝;“著筆平”,也就是用語樸實。這種寫法,質樸自然,不加以藻飾,直抒胸臆,是漢魏風骨的繼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渾成,即全篇作爲一個整體,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使讀者想象和體會到詩人的胸襟氣度、思想感情。由于詩的概括力很強,把豐富的思想感情緊縮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這首詩,決不是那些用詞雕琢、一味鋪陳語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詩中提到送裴圖南的地點爲“長安青绮門”,可見此詩爲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時的作品。當時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于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于破滅,打算離開長安。這首詩正作于此時。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

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出自唐代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译文注释

译文  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胡姬扬着其莲藕般的手臂,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当您上马即将东行的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肺腑之言:您看那芳兰正被狂风摧折,日边的树枝上则聚集着喧四的雀群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祝您一路顺风,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同归何必有早晚之分?  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注释裴十八图南,即裴图南,李白的友人。因排行第十八,故称裴十八。唐代风尚,以称人排行为高雅。嵩山,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登封县北。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

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延,招呼,邀请。芳兰,芳香的兰草。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难具论,难以详说。“同归”两句意为: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头水清。忽,倏忽,很快的意思。嵩岑,嵩山。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买名,骗取虚名。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鉴赏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

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诗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表面上是写诗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是暗喻心中难以表达的感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诗人道出这么两句,彼此的心中都很了然,而却包含着很深广的忧愤。现实既是如此,诗人是这样来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像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

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合归隐之情。历史上,著名隐士许由的事迹影响长远,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必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

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诗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诗中提到送裴图南的地点为“长安青绮门”,可见此诗为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

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00146.html

上一篇: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