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5 00:38:2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泠泠七弦上

出自宋代陸遊的《關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鬥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今宵垂淚痕。譯文及注釋

譯文與金人議和的诏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将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裏按着節拍演歌舞,馬棚裏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鬥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從笛聲裏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頭。中原一帶的戰争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複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衆在流淚!

注釋關山月:樂府舊題,《樂府解題》雲“《關山月》,傷離别也”。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诏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曆時爲十五年。邊:邊防,邊境。“朱門”句: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按:擊節拍。“廄(iù)”句:馬棚。肥死:馬棚裏的馬不用,漸漸死去。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戍樓”句: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刁鬥:軍

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笛裏: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沙頭:邊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邊塞的戰士。逆胡傳子孫:指金人長期占領中原。金自太宗完顔晟進占中原,至此時已有四世,故雲傳子孫。又可理解爲南宋當今君臣不思恢複。将它留給後代去處理。“遺民”句:指金國占領下的中原百姓。恢複:恢複中原故土。

鑒賞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遊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于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從宏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内容上也分爲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别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爲全詩的結構框架。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莺歌燕舞,不思複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诟,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隻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甯而置兵民痛苦于雲外的腐敗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

年,将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詩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系。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隻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将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弦”這兩個典型情景爲着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裏歌舞升平;一邊是馬棚裏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黴斷。“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爲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淫腐化,導緻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這說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複國的偉大詩人陸遊,面對統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湧而出。

  這因爲南宋統治集團隻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争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

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麽自欺其人的“和戎诏”,緻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麽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将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段:戍樓刁鬥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在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于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在這裏,詩人把比較的着眼點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值。對于尚存者來說,由于有最高統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隻有以陣陣刁鬥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隻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發蒼蒼了。

  一個“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一個反問句,顯得多麽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鬥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隐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盡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回歸久别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

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說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麽對于死難者來說呢?“沙頭空照征人骨”,一個“空”字,說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願望,将随着老死邊關、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說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青春與生命毫無價值。

  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将軍不戰空臨邊”複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個字卻正好将“将軍”“征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屍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裏行間,飽含着詩人對和戎路線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令宵垂淚痕!

  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複國的畫面。“中原幹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曆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爲了抵禦外辱,曾經在這裏浴血奮戰。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

對比的情景,借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一個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

  緊接着,“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一邊是占領中原的女真人在這裏子孫成群,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個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爲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遊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嚣塵上和遺民的痛苦凄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複國願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複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複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隻好空望着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此詩的思想内容:《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将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着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爲下诏和戎,将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

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将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爲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遊愛國詩歌的進步内容和精神實質。陸遊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爲他壯志未酬的憤懑。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将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隐含着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将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創作背景

  隆興元年(1163年)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後,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權衡與金國議和的得失,後達成和議。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時距當年下诏議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複,沉浸在苟安的和平裏,詩人感傷時事寫下此詩。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爲秦桧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極爲豐富。著有《劍南詩稿》、《

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出自宋代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译文及注释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注释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边:边防,边境。“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厩(iù)”句:马棚。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刁斗:军

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沙头:边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鉴赏

  《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从宏观结构上看,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相应的在内容上也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揭露和抨击了当权者只顾纵情声色,偷得一己安宁而置兵民痛苦于云外的腐败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

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诗的开始“和戎”句谓本应只是暂时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有批评之意;将军能战而不战,“空”字质疑的语气很重。继以“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一边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边是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朱门”句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复国的伟大诗人陆游,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强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

  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

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练,没有惊心动魄的流血战事,一切归于风平浪静,相安无事。在这里,诗人把比较的着眼点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对于尚存者来说,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来,他们无所事事,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中,每天都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

  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一个反问句,显得多么无奈!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在这如怨如泣的笛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说存活者还可以有一丝幻想,那么对于死难者来说呢?“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也说明了他们的献出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价值。

  诗歌忌重字,这句诗却与前面的“将军不战空临边”复用“空”字,看似败笔的两个字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首先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诗人此句用意深刻:这一句上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

对比的情景,借古讽今;下与“岂有逆胡传子孙”形成对比,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

  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情景:一边是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另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这两个情景两相对照,又融为一体。这幅图景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原沦陷地区,胡人的盛嚣尘上和遗民的痛苦凄惨,无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祸害,展现了遗民的复国愿望。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此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

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创作背景

  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后达成和议。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复,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诗人感伤时事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5808.html

上一篇: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