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10:37:34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离人愁

出自唐代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爲燕鹜池。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淨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樓船跨海次揚都。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長風挂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骧出峽來。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永王在至德三載三月出師東巡,天子宣他遙分龍虎之旗委以重任。永王的樓船聽過之處,波濤洶湧的長江和漢水,頓時變得像雁鹜一樣的風平浪靜。

  北方的胡虜在三川一帶紛亂如麻,中原地區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難,似晉朝的永嘉之難。如果起用東山謝安石來輔佐平叛,一定

定能爲君在談笑中掃靖胡沙。

  鼓聲如雷曬雜之聲喧動了武昌,旌旗如雲呼啦啦地過了尋陽。所過之處秋毫無犯,三吳之地的人民都踴躍歡迎,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氣氛。

  鍾山龍盤,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來訪金淩之舊迹。春風吹暖了舊苑中的昭陽宮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鵲樓。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遊尚未回到首都長安,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塵而使人悲哀。各路諸侯都不來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賢王卻率領兵馬遠道前來勤王。

  丹陽的北固山就是古來的吳關,江邊的樓台隐映于雲水之間,美如畫圖。如今胡虜的戰火已燃及滄海,永王大軍東巡的旌旗在大江兩岸圍繞,飄揚于碧山之間。

  永王大軍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樓船出征跨海行次揚州。戰艦森森地站滿了彪虎之士,戰船滿載着征戰的良馬。

  長風吹着船帆,其勢一往無前,軍威所到之處海動山傾,誓摧胡虜。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麽像當年晉朝的龍骧将軍出峽伐吳呀!

  秦始皇想浮海卻造橋不成,漢武帝在尋陽射蛟也是空忙一場。我家賢王的樓艦是爲平叛而來,其舉可輕秦漢,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遼。

  皇帝寵命賢王以重任入楚關,掃清江漢地區就凱旋。先在雲夢開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鍾山做

王苑中的小山。

  試借我君主所賜的玉馬鞭一用,我坐在瓊筵之上爲君指揮平叛。南風所向,将胡塵一日而掃靜,然後再西入長安,勝利歸朝,朝拜天子。

注釋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東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蕭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認爲原其九爲僞作。正月:指農曆十一月。這裏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農曆十一月)爲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統義,是春秋筆法。“天子”句:謂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遠巡。龍虎旗,繪有龍虎的旗幟,爲天子儀仗。這裏借指節度使的重任。風波:指亂象。“江漢”句:江漢,指長江和漢水之間及其附近的地域。翻爲,反而成爲。雁鹜池,王琦注:《太平禦覽》:《圖經》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圍四裏,梁王所鑿。這裏泛指遊樂之地。“三川”句:形容洛陽被安祿山叛軍占領後的亂象。三川,指洛陽。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虜,指安祿山叛軍。“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劉曜攻陷洛陽,百官士庶三萬餘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亂江東。

安祿山破兩京,士人多攜家奔江東,有似永嘉之難。“但用”二句:詩人以謝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晉書·謝安傳》:玄等既破堅,有驿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内,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東山,謝安隐居處。雷鼓:如雷的鼓聲。“雲旗”句:雲旗,畫有熊虎圖案的大旗。獵獵,風聲。尋陽,即浔陽。晉浔陽郡,隋爲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改浔陽。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三吳:泛指吳地,具體說法較多。五色光:官軍上面的瑞氣。《南史·王僧辯傳》:賊望官軍上有五色雲。龍盤虎踞: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州,南朝謝脁《入朝曲》詩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爲其所本。“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故丘,故墟。謂金陵曾爲六朝故都。昭陽殿:王琦注:《一統志》:昭陽殿乃太後所居,在台城(宮殿名)内。鳷(zhī)鵲樓:南朝樓閣名,在金陵。“二帝”句: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說法。實際是安史叛軍逼近長安,玄宗奔蜀,肅宗即位靈武。“五陵”句: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寝失去祭掃,實則指社稷瀕臨滅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獻陵,禮泉太宗昭陵

,奉天(今乾縣)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橋陵。“諸侯”句:指安祿山據洛陽,官軍束手無策。河南,指洛陽。賢王:有德行的君王。這裏指永王李璘。“丹陽”句:謂丹陽的北固山,是吳地的險要關隘。唐時丹陽,即今之江蘇鎮江市。北固山,在鎮江北,下臨長江。“王出”句:謂永王出師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東南方的三條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樓船”句:謂永王駐紮在揚州江面上的船艦一直連接到海上。次,駐守。揚都,指揚州。此句的正常語序是“樓船次揚都而跨海”。現在這樣排列語序,是爲了押韻和調整平仄格律。跨海,是誇張之辭。“戰艦”句:謂戰艦上排列着威嚴的勇士。森森,威嚴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征帆”句:謂各個戰艦上都承載着豪傑之士。征帆,戰艦的借代。龍駒,喻指豪傑之士。“長風”句:謂大風吹動船帆,戰艦急速前進。長風,大風。挂席,船上張起的帆。摧古月:謂戰勝胡兵。摧,挫敗。古月,胡字的隐語,指胡兵。“何似”句:謂永王的戰艦浩浩蕩蕩地沿江東進,多麽像晉朝王濬伐吳的樓船。《晉書·武帝紀》:鹹甯五年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龍骧将軍王濬、廣武将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劉禹錫詩句“王濬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即指此。“楚關”:楚地關塞。泛指楚地。“初從”二句:謂永王開始在楚地駐紮軍隊,後來又進軍金陵,在此地招攬才俊之士。雲夢,古湖泊名,具體位置說法不一。大緻在今湖南與湖北之間。這裏泛指楚地。朱第,漢諸侯王第宅。以朱紅漆門,故稱。這裏指行軍中的臨時住所。小山,漢王逸《楚辭·招隐士·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鹹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試借”句: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馬鞭,指軍事指揮權。“指揮”句:詩人自謂能像諸葛亮一樣,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指揮,發令調遣。戎虜,古代對西北少數名族的蔑稱。瓊筵,盛宴;美宴。這裏泛指室内辦公地點。“西入”句:詩人自謂平息叛亂後,西歸長安,向唐天子彙報戰況。日,喻指皇帝。

鑒賞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後,躊躇滿志,以爲可以一抒抱負,“奮其智能,願爲輔弼”,成爲像謝安那樣叱咤風雲的人物。在這組詩裏,詩人在歌頌永王東巡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抱負。

  首章發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節東巡,義師到處,

呈現和平景象。

  二章詩人自謂在國家大難當頭時,希望像謝安一樣從容鎮靜地破敵除患。這首詩藝術構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揚,跌宕有緻。詩人于前二句極寫叛軍之多且兇,國災民難之甚且危,目的卻在襯托後二句作者的宏圖大略。局勢寫得越嚴重,就愈見其高昂的愛國熱情和“一掃胡沙淨”的雄心;氣氛寫得越緊張,就愈見其從容鎮定地“挽狂瀾于既倒”的氣魄。這種反襯性的蓄勢之筆,增強了詩的力量。

  三章寫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有戰勝征兆。從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吳,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說希望永王璘進兵金陵,給金陵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勝,自古爲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陽殿、鳷鵲樓借指金陵,以春風象征溫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臨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揮師東來。前兩句撷取京師陷落後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現當時唐王朝所面臨的嚴重局勢,表達自己和廣大人民對眼前發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對叛軍所作所爲的憎惡痛恨。後兩句,詩人通過對比手法,抨擊在叛軍進攻面前,爲保存實力,節節敗退,聽任東都淪于敵手的各路将領,高度贊揚永王遠道而來,收複國土的英雄行爲。

  六章言丹陽地形險要,

風景如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這些都是想象或鼓勵之辭,實際上李璘的軍事勢力最東隻到丹陽。

  七章寫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師。上二句言水師廣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寫永王水師以長風破浪之勢,動海傾山,如同晉代王濬樓船東下破吳。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拟得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調,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爲永王提供了一個有意争奪帝位的罪狀。因此前人認爲是僞作。

  十章寫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涉及地域之廣。入楚關,掃清江漢,從雲夢到金陵。這是誇張之辭。實際李璘的軍事勢力未到金陵。

  末章寫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自己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徹底肅清叛亂,然後向朝廷作出一個完美的交代。此詩運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蓋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詩人在組詩中表現出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和對和平的向往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觀的,以他的身份和閱曆,對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斷。組詩第二首及最後一首表現出他想作謝安、諸葛亮那樣的儒将,運籌帷幄,從

容應敵,決勝千裏,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很多詩篇裏都有表現。他一直希望能像範蠡一樣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魯仲連那樣功成不取,意輕千金。這些抱負雖然不可能實現,但卻成就了他豪邁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撼山動地、脍炙人口的詩篇。組詩中某些地方的誇張和想象不符合史實,一則是屬于鼓勵性質,一則是屬于誇張手法,是符合文學創作原則的。

創作背景

  此組詩當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正月。當時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師東下尋陽(即浔陽)。此詩宋本題下注雲:“永王軍中。”這組《永王東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出自唐代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译文注释

译文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的风平浪静。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

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鼓声如雷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寻阳。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永王大军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楼船出征跨海行次扬州。战舰森森地站满了彪虎之士,战船满载着征战的良马。

  长风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秦始皇想浮海却造桥不成,汉武帝在寻阳射蛟也是空忙一场。我家贤王的楼舰是为平叛而来,其举可轻秦汉,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辽。

  皇帝宠命贤王以重任入楚关,扫清江汉地区就凯旋。先在云梦开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钟山做

王苑中的小山。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注释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东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萧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认为原其九为伪作。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统义,是春秋笔法。“天子”句:谓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远巡。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风波:指乱象。“江汉”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王琦注:《太平御览》:《图经》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围四里,梁王所凿。这里泛指游乐之地。“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

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但用”二句:诗人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东山,谢安隐居处。雷鼓:如雷的鼓声。“云旗”句: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猎猎,风声。寻阳,即浔阳。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南史·王僧辩传》:贼望官军上有五色云。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故丘,故墟。谓金陵曾为六朝故都。昭阳殿:王琦注:《一统志》:昭阳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宫殿名)内。鳷(zhī)鹊楼:南朝楼阁名,在金陵。“二帝”句: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说法。实际是安史叛军逼近长安,玄宗奔蜀,肃宗即位灵武。“五陵”句: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寝失去祭扫,实则指社稷濒临灭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

,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诸侯”句:指安禄山据洛阳,官军束手无策。河南,指洛阳。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丹阳”句:谓丹阳的北固山,是吴地的险要关隘。唐时丹阳,即今之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王出”句:谓永王出师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东南方的三条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楼船”句:谓永王驻扎在扬州江面上的船舰一直连接到海上。次,驻守。扬都,指扬州。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楼船次扬都而跨海”。现在这样排列语序,是为了押韵和调整平仄格律。跨海,是夸张之辞。“战舰”句:谓战舰上排列着威严的勇士。森森,威严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征帆”句:谓各个战舰上都承载着豪杰之士。征帆,战舰的借代。龙驹,喻指豪杰之士。“长风”句:谓大风吹动船帆,战舰急速前进。长风,大风。挂席,船上张起的帆。摧古月:谓战胜胡兵。摧,挫败。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何似”句:谓永王的战舰浩浩荡荡地沿江东进,多么像晋朝王濬伐吴的楼船。《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刘禹锡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即指此。“楚关”:楚地关塞。泛指楚地。“初从”二句:谓永王开始在楚地驻扎军队,后来又进军金陵,在此地招揽才俊之士。云梦,古湖泊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与湖北之间。这里泛指楚地。朱第,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这里指行军中的临时住所。小山,汉王逸《楚辞·招隐士·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试借”句: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指挥”句:诗人自谓能像诸葛亮一样,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鉴赏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

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这首诗艺术构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前两句撷取京师陷落后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现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局势,表达自己和广大人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对叛军所作所为的憎恶痛恨。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抨击在叛军进攻面前,为保存实力,节节败退,听任东都沦于敌手的各路将领,高度赞扬永王远道而来,收复国土的英雄行为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

风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风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

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创作背景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96128.html

上一篇: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