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8 09:24:33
出自唐代李白的《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萦岩巒。扪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飛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譯文及注釋譯文唉呀呀!多麽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登,簡直難于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凫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
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狲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青泥嶺多麽曲折繞着山巒盤旋,百步之内萦繞岩巒轉九個彎彎。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籲短歎。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岩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隻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随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麽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争相喧鬧着;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爲了什麽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隻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難免要變爲豺狼踞此爲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
感慨與長歎!
注釋《蜀道難》:古樂府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噫籲嚱:驚歎聲,蜀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宋庠《宋景文公筆記》卷上:“蜀人見物驚異,辄曰‘噫籲嚱’。”蠶叢、魚凫: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何茫然:難以考證。何:多麽。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指古史傳說悠遠難詳,茫昧杳然。據西漢揚雄巜蜀本王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凫,蒲澤、開明。……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誇張而大約言之。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通人煙:人員往來。西當:西對。當:對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隻有鳥能飛過,人迹所不能至。橫絕:橫越。峨眉巅:峨眉頂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棧:棧道。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識的最高峰。 沖波:水流沖擊騰起的波浪,這裏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黃鶴:黃鹄(Hú),善飛的大鳥。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盤盤:曲折回旋的樣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彎。萦:盤繞。岩巒:山峰。扪參曆井:參(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蔔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兇。參星爲蜀之分野,井星爲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曆:經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險惡陡峭的山壁。但見:隻聽見。號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從:跟随。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凋朱顔:紅顔帶憂色,如花凋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去:距離。盈:滿。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鬧聲,這裏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水沖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裏作動詞用,沖擊的意思。轉,使滾動。 壑:山谷。嗟:感歎聲。爾:你。胡爲:爲什麽。來:指入蜀。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裏。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一夫:一人。當關:守關。莫開:不能打開。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或匪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匪,同“非”。朝:早上。吮:吸。錦城:成都
古代以産棉聞名,朝廷曾經設官于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咨嗟:歎息。
鑒賞整體評析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峥嵘,突兀,強悍、崎岖等奇麗驚險和不可淩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于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曆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
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歎,回環反複,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整體把握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唐玄宗年後,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爲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随
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歎反複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着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爲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隻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鹹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曆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彙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至“使人聽此凋朱顔”爲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裏翺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志》),爲唐代入蜀要道
。詩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扪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裏的蜀道,還有更爲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挂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
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裏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曆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爲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緻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曆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歎,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态。詩人善于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淩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爲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爲,李白“自爲蜀詠”,“别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
長期漫遊中屢逢踬礙的生活經曆和懷才不遇的憤懑,迄無定論。?
逐段分析 第一段從開頭到“相鈎連”,用了四韻,爲全詩定下豪放的基調,并用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爲“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于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爲石人。這個神話,反映着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于打開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爲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爲止,用四韻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着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
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赟注引《圖經》雲:高标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爲高标。原詩以“高标”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河嶽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沖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後者較爲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爲壯健。可能後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後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盤繞,行旅極爲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于參宿的分野,秦地屬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
着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爲此而長歎。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别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麽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爲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着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隻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爲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後化爲子規鳥,每天夜裏在山中悲鳴,好像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複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着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顔”在這裏隻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别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
差。依韻法來寫,分爲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内容的結構來看,實在隻能說是兩段。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爲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隻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爲是缺點。盡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後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并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爲什麽到這裏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麽必要到那裏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于固守,難于
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範圍。巴蜀物産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爲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阙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緻生靈塗炭的戰争,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爲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後世讀者誤認爲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爲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爲諷刺嚴武,有人以爲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爲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确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爲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創作背景一般
認爲,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爲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
作者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
感慨与长叹!
注释《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去:距离。盈:满。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山谷。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朝:早上。吮:吸。锦城:成都
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咨嗟:叹息。
鉴赏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
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
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
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
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
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
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
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创作背景一般
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