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3 00:39:22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对风说爱你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愁餘 一作:愁予)譯文及注釋

譯文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隻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裏傳來鹧鸪的鳴叫聲。

注釋⑴菩薩蠻:詞牌名。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裏。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爲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⑸愁餘:使我發愁。(6)無數山:很多座山。(7)鹧鸪:鳥名。傳說其叫聲如雲“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

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爲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台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裏(《萬安縣志 》)。詞中的郁孤台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爲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

餘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爲望阙。”(《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彙爲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台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雲:“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裏外之郁孤台,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後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将滿懷之悲憤,化爲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爲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

有詞人之悲淚啊。“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擡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爲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雲:“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阕,清江水既爲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歎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尚書·禹貢》雲:“江漢朝宗于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爲“天行健”之體現,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系辭》)。

杜甫《長江二首》雲:“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則換頭托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爲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阕開頭之郁孤台意象。“正愁餘”,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鹧鸪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鹧鸪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鹧鸪聲聲,是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還是勾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實難作一指實。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中原久未光複有以緻之,亦可斷言。

  此詞抒發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隐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爲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内言外之極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并托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托,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爲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内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賞析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複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将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後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複,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争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題解

  “造口”

,即造口鎮,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吏)時,途經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後由南昌倉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當時人民的苦難,寫了這首詞,題在牆壁上。

  從這首詞裏可以看出,作者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廣大人民是一緻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來,由于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并爲不能實現收複中原的願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也正是辛棄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體表現。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意思是說:郁孤台下清江裏的流水呵!你中間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馬亂中流下的眼淚聯系在一起,這就更能夠表現出當時人民受到的極大痛苦。四十年來,廣大人民多麽盼望着能恢複故土、統一祖國啊!然而,南宋當局根本不打算收複失地,隻想在杭州過苟延殘喘、偷安一時的生活。因此,作者撫今憶昔,感慨很深,在悲憤交集的感情驅使下,又寫出了“西北望

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抒發對中原淪陷區的深切懷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賀蘭山頂。“清江”,即贛江,流經贛州市和郁孤台下,向東北流入鄱陽湖。“長安”,即今陝西省西安市,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經登上郁孤台想望長安。這裏的“西北望長安”,是想望北方淪陷區,反映作者的愛國感情。“可憐無數山”意思是說: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可憐”,作可惜講。從望不見長安到視線被無數山遮住,裏邊含有收複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的感歎。

  下片緊接着上片,繼續抒發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說:滾滾的江水,沖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義事業,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後的勝利。這裏表明作者對恢複中原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沒有脫離現實,沉醉于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幾年來,他目睹了抗金事業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兩句說: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爲了不能實現恢複大計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鹧鸪鳥的哀鳴。這叫聲聽起來,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從鹧鸪的悲鳴聲中,恰好透

露出作者想收複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回往複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號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译文及注释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⑸愁余:使我发愁。(6)无数山:很多座山。(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

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

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

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析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题解

  “造口”

,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

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

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92295.html

上一篇: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