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5 16:50:47
出自宋代梅堯臣的《汝墳貧女》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龍鍾去攜杖。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适聞闾裏歸,問訊疑猶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将奈向?
譯文及注釋二譯文汝水邊貧苦人家的女兒,一邊走一邊哭聲音凄涼悲傷。她說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這女兒再沒丁壯。郡中的官吏下來态度強暴,縣官那裏敢表示違抗。催逼嚴厲不允許片刻擔擱,老邁的父親扶着拐杖上路忙。臨走時再三拜托四鄰,希望對弱女多多相幫。剛才聽到同鄉人回來,向他們打聽父親下落時心裏疑慮不安。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親凍死在河邊堤上。我這瘦弱的女子沒人依靠,父親的屍體也無力安葬。生女兒比不上男子,我雖活着有什麽事可以承當?摸着胸頓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兩難!
注釋(1)汝墳:河南省汝河岸邊。《詩經·周南》有《汝墳》詩,以婦女的口吻訴說“王室如毀”,此詩也寫婦女的哭訴。此詩題下作者原注:“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
僵屍相繼。”(2)再點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3)道死:死在路上。(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經魯山縣入沙河。(5)昆陽:故地在今葉縣。(6)行哭:即哭。行,從事,做。(7)丁:成年的男子。(8)壯:壯年人。(9)督:督促。(10)遣:遣派。(11)稽留:停留。(12)龍鍾:老年人行動遲緩、衰憊的樣子。(13)去攜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鄉兵。(14)依傍:依靠。這兩句是說老父臨行時,女兒殷勤地懇求四鄰一同應征的人予以照顧。(15)适:剛才。(16)闾裏:鄉裏。闾裏歸,指同鄉應征回來的人。(17)疑:遲疑。(18)強:勉強。是說想打聽一下父親的消息,又怕兇多吉少,所以遲疑不敢問。(19)弱質:柔弱的身體。貧女自謂。(20)何所當:活着有什麽用?當,抵當。(21)拊膺:捶胸。膺,即胸。(22)奈向:猶言活下去呢?還是一死完事呢?奈,猶何。
賞析詩裏通過汝河邊上一位貧家女子的悲怆控訴,描叙了一個由于征集鄉乒,緻使貧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時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難。和另一首《田家語》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筆兩句入題:“汝墳貧家女,行哭聲凄怆。”這個詩題《汝墳貧女》定得很有意義,《詩經·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墳》詩,“汝墳”,指汝河堤岸邊
上。那首詩,用一位婦女的口氣描寫亂世,說丈夫雖然供役在外,但父母離得很近,仍然有個依靠。這一篇取《汝墳》舊題,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來描叙,但這位婦女的遭遇卻更加悲慘。作者從她走着哭着的凄怆聲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訴說。詩從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貧女控訴的話語。這段話可分爲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願相依傍”八句,訴說老父被迫應征的情況。前四句訴說家中孤苦,沒有丁壯,老父年邁無依。郡吏征集弓手,強迫老父應征,縣官雖知實情,卻不敢違抗。後四句訴說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緊迫,不許稽留,老人隻得拄着拐杖應役。在老父上路之時,貧女殷殷地囑托同行的鄉鄰,懇求他們照顧年邁的父親。按照當時诏書“三丁籍一”的規定,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們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緻超過兵役年齡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語》詩中所寫的“搜素稚與艾,唯存跛無目”,與這裏所說的情況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聞闾裏歸”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訴說老父出征之後,隔了一段時日,闾裏有人從戍所回來。貧女前來問訊,懷疑她父親還在勉強撐持,但回答的是她父親已在寒雨中僵凍而死,露屍在壤河邊上。
第三小段
由“弱質無以托”至結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說老父死後,貧女弱質,孤苦無依,老父的屍體運到村裏,也無力安葬。隻好捶胸痛哭,呼天搶地,悲痛自己是個女兒,不如男子,雖然活在世上,卻沒有什麽用,就連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結。
全詩語言質樸,字字悲辛,純用自訴口氣,真摯感人。詩裏寫的,僅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個實例,但這個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個,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當年兵役過濫,使人民遭受苦難的悲慘實況。詩的小序說:“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可見當時無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十分慘痛的。
創作背景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縣治)縣令,在汝河流域。當時西夏犯邊,朝廷下令征集鄉兵。又值夏雨成災,河水暴漲。作者區區縣令,無力改變局面。做此詩與《田家語》同時。《詩經·周南》有《汝墳》篇,爲亂世之辭,作者以之爲題。
作者簡介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
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爲《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爲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她说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担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人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注释(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
僵尸相继。”(2)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3)道死:死在路上。(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6)行哭:即哭。行,从事,做。(7)丁:成年的男子。(8)壮:壮年人。(9)督:督促。(10)遣:遣派。(11)稽留:停留。(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14)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15)适:刚才。(16)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17)疑:迟疑。(18)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19)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21)拊膺:捶胸。膺,即胸。(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赏析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
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
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创作背景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
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