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8 00:28:54
出自唐代李白的《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西嶽峥嵘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雲台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複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譯文及注釋譯文華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壯偉高峻呀!遠望,黃河像細絲一樣,彎曲迂回地從天邊蜿蜒而來。而後,它奔騰萬裏,洶湧激射,山震谷蕩地挺進。飛轉的漩渦,猶如滾滾車輪;水聲轟響,猶如秦地焦雷。陽光照耀,水霧蒸騰,瑞氣祥和,五彩缤紛。你千年一清呀,必有聖人出世。你巨靈一般,咆哮而進,擘山開路,一往而前。巨大的波瀾,噴流激射,一路猛進入東海。華山的三座險峰,不得不退而聳立,險危之勢,如欲摧折。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猶如河神開山辟路留下的掌迹。白帝的神力造就了華山的奇峰異景。頑石鑄就蓮花峰,開放于雲霧幽渺的雲台,通往雲台的棧道,一直伸向高深難測的幽冥之處,那裏就住着長生不老的丹丘生。明星玉女傾玉液,日日曦微勤灑掃
掃;麻姑仙子手似鳥爪,最可給人搔背撓癢。西王母親手把持着天地的門戶,丹丘面對蒼天,高聲談論着宇宙桑田。他出入于九重天宇,華山爲此增光輝;東到蓬萊求仙藥,飄然西歸到華山。甘美的玉液瓊漿,如果惠予我這樣的好友暢飲,我們就可騎着兩隻茅狗,騰化爲龍,飛上華山而成仙。
注釋西嶽:即華山。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陸時所結識的一位道友,于顔陽、嵩山、石門山等處都有别業。李白從遊甚久,贈詩亦特多。“西嶽”兩句:據《華山記》所載,從華山的落雁峰“俯眺三秦,曠莽無際。黃河如一縷水,缭繞嶽下”。峥嵘:高峻貌。盤渦毂(gǔ)轉:車輪的中心處稱毂,這裏形容水波急流,盤旋如輪轉。榮光休氣:形容河水在陽光下所呈現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氣象。都是歌頌現實。千年一清:黃河多挾泥沙,古代以河清爲吉祥之事,也以河清稱頌清明的治世。聖人:指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巨靈”兩句:據《水經注·河水》引古語:“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爲兩,今掌足之迹,仍存華岩。”三峰:指落雁峰、蓮花峰、朝陽峰。高掌:即仙人掌,華山的東峰。白帝: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華山是西嶽,故屬白帝。道家以西方屬金,故稱白帝爲
西方之金精。慎蒙《名山諸勝一覽記》:“李白詩‘石作蓮花雲作台’,今觀山形,外羅諸山如蓮瓣,中間三峰特出如蓮心,其下如雲台峰,自遠望之,宛如青色蓮花,開于雲台之上也。”閣道:即棧道。窈冥:高深不可測之處。麻姑:神話中的人物,傳說爲建昌人,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經家,年約十八九歲,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爲桑田。她的手像鳥爪,蔡經曾想象用它來搔背一定很好(見《神仙傳》)。我皇:指天帝。談天:戰同時齊人鄒衍喜歡談論宇宙之事,人稱他是“談天衍”。九重:天的極高處。“玉漿”兩句:是說元丹丘或許能惠愛故人(自指),飲以玉漿,使他也能飛升成仙。《列仙傳》說,仙人使蔔師呼子先與酒家妪騎二茅狗(後變爲龍)飛上華山成仙。玉漿:仙人所飲之漿。
鑒賞此篇寫黃河的奔騰沖瀉之勢及華山的峥嵘秀偉,運用神話傳說,馳騁想象,使山河更帶有神奇的色彩。
“西嶽”兩句。此詩開篇,就以“西嶽峥嵘何壯哉”的突發唱歎,寫華山的雄偉,起勢宏遠突兀,接着便展現登山遠眺所見到的黃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寫黃河。先寫河的觸山動地的洶湧澎湃之勢,繼寫河的急流盤旋成渦,聲如巨雷,最後寫河水在陽光下,反映出燦爛輝煌的色彩,并把它和人
的命運連系起來。出人意外的是,詩人對黃河的勾勒,卻用了飄忽的輕筆:“黃河如絲天際來!”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雄奇景象迥異,這是因爲詩人此刻是在煙雲缥缈的華山絕頂;從萬仞之上,遠眺數千裏外的盤曲黃河,正有細曲“如絲”“天際”來的奇妙感覺。而且詩人描述的重點是華山,用這樣的輕筆勾勒,較之于重筆渲染黃河的壯闊,更可以反襯華嶽的高峻入雲。然而,黃河畢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騰至華山腳下的時候,就不再輕細“如絲”,簡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詩人之筆亦突然夭矯而行、力挾千鈞:“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毂轉秦地雷”——它那蓄勢“萬裏”的排浪,使山嶽爲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輪般轉動的漩渦,發出震撼三秦的雷鳴。這景象的确驚心動魄。
然而這一切都是華山尚未開辟、黃河中途受阻的虛境。詩人的思緒此刻已飛向了遠古。傳說大禹理水之前,華山與對岸的山峰相連一片,擋住了滾滾黃河。大禹到來以後,指揮河神巨靈,将山巒橫擊爲二,黃河才得以暢流。那擊開的兩半,就是現在隔河相峙的華山和首陽山。詩中的“榮光(華光)休氣(瑞氣)紛五彩”二句,于驚雷震蕩聲中,忽作舒徐悠長之音,正表現了聖人大禹降臨黃河的自信
閑暇之态。接着便有巨靈擘山的壯觀一幕:詩人以“咆哮”狀貌巨靈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噴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運筆亦如巨靈和怒浪,顯示出李白所獨具的“疾雷破山、颠風簸海”(謝榛《四溟詩話》)之勢。“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剛剛擊開的三峰(即華山“落雁”、“蓮花”、“朝陽”三峰),被巨靈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傾覆之災;但在翠崖丹谷之上,還留下了河神淩厲的掌印(即今華山東北的“仙人掌”)。與巨靈神的悍蠻擘山、不顧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顯得可愛多了:他仿佛要撫慰受擊的山巒,竟暗運天地之氣,一夜之間,将華山的頂峰,化作了一朵“蓮花”,并讓缭繞的白雲,變爲雲台(即雲台峰)承托着它——華山自此後便如青碧的蓮花,盛開于萬裏白雲之上。這就是詩中第一節所描繪的華山奇景。由于這描繪充分發揮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想象,并且交織着黃河的濤聲駭浪和繪纭多姿的往古神話,顯得格外壯麗和妩媚。這一切都隻是爲了造出一個神奇缥缈之境,爲友人的“出場”作鋪墊。
“雲台”八句以神話故事和現實的人物并寫,似幻似真,并以此娛悅元丹丘。言雲台的閣道連接着高不可測的雲霄之處,有明星、玉女二仙女
來侍灑掃,麻姑爲人搔背,手爪很輕。我皇把守着九天的門戶,元丹丘與天談論着宇宙形成的問題,出入于高高的九重天上,往來于蓬萊與華山之間。“雲台閣道(棧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這兩句從雲煙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閑步雲台的姿态,使友人帶有了飄飄欲仙的風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經》神話中的不死之國。故詩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語呼出,顯得既诙諧、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華山,即将度過的,無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歲月而已。但在詩人筆下,卻化作了如夢如幻的連翩奇遇:傳說中的華山仙子(明星),慌不叠地爲他“灑掃”庭壇;手如鳥爪的“麻姑”,爲他“搔背”時,下爪竟還那樣輕靈。至于接待過漢武帝的瑤池王母,年事已高,就隻好請她看守門戶了。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許還有機會與天帝攀談上幾句哩——“明星玉女備灑掃”四句,将元丹丘隐迹華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來互不相關的神話傳說,一經詩人信手拈來,便絢爛相映、頓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輝,東求蓬萊複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詩人想象自己的友人,從此将光輝閃閃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飛地往返于仙境蓬萊。或許他還能像傳說中的老翁一樣
,誤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漿”之贈。想到這裏,詩人不禁向友人脫口而呼:“倘得“玉漿”,可别忘了讓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時候,我就與你像傳說的漢中蔔師、酒店老婦一樣,騎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間化作飛“龍”,直上雲天。”悠然神往的結語,表現出詩人對神仙飛升的向往與仰慕。
全詩運筆收放自如,“縱之則文漪落霞,舒卷絢爛”,收之則“萬騎忽斂,寂然無聲”(王世貞《藝苑巵言》)。明人陸時雍稱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有舒雲流水之妙”。《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正可當此美譽而無愧。
創作背景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與煙霞親”的遊仙,與李白情志相投,友誼深厚。這首詩是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李白送别元丹丘赴華山作仙遊時寫的,當時李白四十四歲,已經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
作者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出自唐代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译文及注释译文华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壮伟高峻呀!远望,黄河像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飞转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阳光照耀,水雾蒸腾,瑞气祥和,五彩缤纷。你千年一清呀,必有圣人出世。你巨灵一般,咆哮而进,擘山开路,一往而前。巨大的波澜,喷流激射,一路猛进入东海。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而耸立,险危之势,如欲摧折。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犹如河神开山辟路留下的掌迹。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通往云台的栈道,一直伸向高深难测的幽冥之处,那里就住着长生不老的丹丘生。明星玉女倾玉液,日日曦微勤洒扫
扫;麻姑仙子手似鸟爪,最可给人搔背挠痒。西王母亲手把持着天地的门户,丹丘面对苍天,高声谈论着宇宙桑田。他出入于九重天宇,华山为此增光辉;东到蓬莱求仙药,飘然西归到华山。甘美的玉液琼浆,如果惠予我这样的好友畅饮,我们就可骑着两只茅狗,腾化为龙,飞上华山而成仙。
注释西岳:即华山。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于颜阳、嵩山、石门山等处都有别业。李白从游甚久,赠诗亦特多。“西岳”两句:据《华山记》所载,从华山的落雁峰“俯眺三秦,旷莽无际。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峥嵘:高峻貌。盘涡毂(gǔ)转:车轮的中心处称毂,这里形容水波急流,盘旋如轮转。荣光休气:形容河水在阳光下所呈现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气象。都是歌颂现实。千年一清:黄河多挟泥沙,古代以河清为吉祥之事,也以河清称颂清明的治世。圣人:指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巨灵”两句:据《水经注·河水》引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三峰:指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高掌:即仙人掌,华山的东峰。白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华山是西岳,故属白帝。道家以西方属金,故称白帝为
西方之金精。慎蒙《名山诸胜一览记》:“李白诗‘石作莲花云作台’,今观山形,外罗诸山如莲瓣,中间三峰特出如莲心,其下如云台峰,自远望之,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也。”阁道:即栈道。窈冥:高深不可测之处。麻姑: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为建昌人,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经家,年约十八九岁,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她的手像鸟爪,蔡经曾想象用它来搔背一定很好(见《神仙传》)。我皇:指天帝。谈天:战同时齐人邹衍喜欢谈论宇宙之事,人称他是“谈天衍”。九重:天的极高处。“玉浆”两句:是说元丹丘或许能惠爱故人(自指),饮以玉浆,使他也能飞升成仙。《列仙传》说,仙人使卜师呼子先与酒家妪骑二茅狗(后变为龙)飞上华山成仙。玉浆:仙人所饮之浆。
鉴赏此篇写黄河的奔腾冲泻之势及华山的峥嵘秀伟,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使山河更带有神奇的色彩。
“西岳”两句。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写华山的雄伟,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登山远眺所见到的黄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写黄河。先写河的触山动地的汹涌澎湃之势,继写河的急流盘旋成涡,声如巨雷,最后写河水在阳光下,反映出灿烂辉煌的色彩,并把它和人
的命运连系起来。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黄河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的确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辟、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说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挡住了滚滚黄河。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临黄河的自信
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观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喷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可爱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并且交织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格外壮丽和妩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神奇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八句以神话故事和现实的人物并写,似幻似真,并以此娱悦元丹丘。言云台的阁道连接着高不可测的云霄之处,有明星、玉女二仙女
来侍洒扫,麻姑为人搔背,手爪很轻。我皇把守着九天的门户,元丹丘与天谈论着宇宙形成的问题,出入于高高的九重天上,往来于蓬莱与华山之间。“云台阁道(栈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这两句从云烟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闲步云台的姿态,使友人带有了飘飘欲仙的风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经》神话中的不死之国。故诗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语呼出,显得既诙谐、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华山,即将度过的,无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岁月而已。但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了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传说中的华山仙子(明星),慌不迭地为他“洒扫”庭坛;手如鸟爪的“麻姑”,为他“搔背”时,下爪竟还那样轻灵。至于接待过汉武帝的瑶池王母,年事已高,就只好请她看守门户了。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许还有机会与天帝攀谈上几句哩——“明星玉女备洒扫”四句,将元丹丘隐迹华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来互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一经诗人信手拈来,便绚烂相映、顿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像传说中的老翁一样
,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友人脱口而呼:“倘得“玉浆”,可别忘了让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时候,我就与你像传说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一样,骑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间化作飞“龙”,直上云天。”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
全诗运笔收放自如,“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收之则“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艺苑巵言》)。明人陆时雍称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正可当此美誉而无愧。
创作背景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与李白情志相投,友谊深厚。这首诗是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送别元丹丘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已经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