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4 11:52:55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旧友终离

出自唐代杜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黃鹄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随陽雁,各有稻粱謀。譯文及注釋

譯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廬似的青天之外,強勁的風吹得沒有休止的時候。假若沒有心胸開闊之人的胸懷,登上此樓反而會觸景生情,生出許多憂愁。登上慈恩寺塔極目遠馳,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構思佳作,探尋勝境。仰面穿過彎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錯的暗處,終于登上頂層。夜間在塔上仰觀北鬥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邊仿佛聽到銀河的水聲向西流動。白日登塔仰視天空,那羲和鞭趕太陽迅速西進,秋神少昊給人間帶來了清秋。俯看終南諸山忽若破碎成塊,泾渭之水清濁也難以分辨。從上往下一眼望去,隻是一片空蒙,哪還能辨出那裏是都城長安呢?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隻見虞舜的寝陵蒼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雲。痛惜啊!當年穆王與王母在昆侖瑤池飲酒作樂,竟然喝到夜幕降臨到昆侖山頭。黃鹄不停地一個個遠走高飛

飛,哀哀鳴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們看那些追陽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謀取稻梁的術算。

注釋此詩題下原注:“時高适、薛據先有此作。”同:即和。諸公:指高适、薛據、岑參、儲光羲。慈恩寺塔:即大雁塔。爲新進士題名之處。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所建,在今陝西西安市和平門外八裏處,現有七層,高六十四米。标:高聳之物。高标:指慈恩寺塔。蒼天:青天。天:一作“穹”。烈風:大而猛的風。休:停息。曠士:曠達出世的人。曠:一作“壯”。茲:此。翻:反而。象教:佛祖釋迪牟尼說法時常借形象以教人,故佛教又有象教之稱。佛塔即是佛教的象征。足:一作“立”。冥搜:即探幽。龍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彎曲和狹窄。出:一作“驚”。枝撐:指塔中交錯的支柱。幽:幽暗。七星:北鬥七星,屬大熊星座。北戶:一作“戶北”。 河漢:銀河。羲和:古代神話中爲太陽駕車的神。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趕。少昊:古代神話中司秋之神。秦山:指長安以南的終南山,山爲秦嶺山脈一部分,故雲秦山。破碎:終南諸峰,大小錯綜,登高眺望,山巒如破碎。泾渭:泾水和渭水。不可求:難辨清濁。 但:隻是。一氣:一片朦胧不清的樣子。 焉能:怎能。皇州:京城長安。虞舜:虞是傳說

中遠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爲其領袖,故稱虞舜。蒼梧:相傳舜征有苗,崩于蒼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在今湖南甯遠縣南)。這裏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晏:晚。 黃鹄(hú ):即天鵝,善飛,一舉千裏。去不息:遠走高飛。随陽雁:雁爲候鳥,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稱。此喻趨炎附勢者。稻粱謀:本指禽鳥覓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謀取利祿的打算。

賞析

  “高标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詩一開頭就出語奇突,氣概不凡。不說高塔而說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賦》中“陽鳥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繪的直插天穹的樹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聳入雲的峰頂。這裏借“高标”極言塔高。不說蒼天而說“蒼穹”,即勾畫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蒼穹”緊聯。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這樣誇張地寫高還嫌不夠,又引出“烈風”來襯托。風“烈”而且“無時休”,更見塔之極高。“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二句委婉言懷,不無憤世之慨。詩人不說受不了烈風的狂吹而引起百憂,而是推開一步,說他自己不如曠達之士那麽清逸風雅,登塔俯視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滾起無窮無盡的憂慮。當時唐王朝表面上還是歌舞升平,實際上已經危機

四伏。對烈風而生百憂,正是感觸到這種政治危機所在。憂深慮遠,爲其他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開“百憂”,另起波瀾,轉而對寺塔建築進行描繪。“方知”承“登茲”,細針密線,銜接緊湊。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來教人,故稱“象教”。“冥搜”,意謂在高遠幽深中探索,這裏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産物,這裏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極贊寺塔建築的奇偉宏雄,極言其巧奪天工,盡人間想象之妙。寫到這裏,又用驚人之筆,點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險。“仰穿龍蛇窟”,沿着狹窄、曲折而幽深的階梯向上攀登,如同穿過龍蛇的洞穴;“始出枝撐幽”,繞過塔内犬牙交錯的幽暗梁欄,攀到塔的頂層,方才豁然開朗。此二句既照應“高标”,又引出塔頂遠眺,行文自然而嚴謹。

  詩人站在塔的最高層,宛如置身天宮仙阙。“七星在北戶”,他眼前仿佛看到北鬥七星在北窗外閃爍;“河漢聲西流”,耳邊似乎響着銀河水向西流淌的聲音。銀河既無水又無聲,這裏把它比作人間的河,引出水聲,曲喻奇妙。二句寫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轉過來寫登臨時的黃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時間是黃昏,時令

是秋季。羲和是駕駛日車的神,相傳他趕着六條龍拉着的車子,載着太陽在空中跑。作者在這裏馳騁想象,把這個神話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條龍拉着太陽跑,而是羲和趕着太陽跑,他嫌太陽跑得慢,還用鞭子鞭打太陽,催它快跑。少昊,傳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間秋色。這兩句點出登臨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時分,爲下面觸景抒情醞釀了氣氛。

  接下去寫俯視所見,從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點。“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詩人結合登塔所見來寫,在寫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從終南山和秦嶺望過去,隻看到秦山青蒼的一片,而在塔上遠眺,則群山大小相雜,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許多碎塊。泾水濁,渭水清,然而從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濁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長安),隻看到朦胧一片。這四句寫黃昏景象,卻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濁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這正和“百憂”呼應。《資治通鑒》:“(天寶十一載)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爲天下無複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會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

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杜甫已經看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有百憂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機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時代。“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塔在長安東南區,上文俯視長安是面向西北,詩人南望蒼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號神堯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稱虞舜。舜葬蒼梧,比太宗的昭陵。雲正愁,寫昭陵上空的雲仿佛也在爲唐朝的政治昏亂發愁。一個“叫”字,正寫出杜甫對太宗政治清明時代的深切懷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撫今:“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瑤池飲,這裏借指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骊山飲宴,過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結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亂。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應,申述所懷百憂。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李排抑賢能,所以“黃鹄去不息,哀鳴何所投”。賢能的人才一個接一個地受到排斥,隻好離開朝廷,像黃鹄那樣哀叫而無處可以投奔。最後,詩人憤慨地寫道:“君看随陽雁,各有稻粱謀。”指斥那樣趨炎附勢的人,就像随着太陽溫暖轉徙的候鳥,隻顧自我謀生,追逐私利。

  全詩有景有情,寓意深遠。錢謙益認爲此詩言天下将亂,宴樂不可以爲常,這就說明了全篇旨

意。正因爲如此,這首詩成爲詩人前期創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寫的。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師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塔共有六層。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爲七層。當時高适、薛據等均登大雁塔,每人賦詩一首。杜甫的這首詩是同題諸詩中的壓卷之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译文注释

译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

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注释此诗题下原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同:即和。诸公:指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慈恩寺塔:即大雁塔。为新进士题名之处。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所建,在今陕西西安市和平门外八里处,现有七层,高六十四米。标:高耸之物。高标:指慈恩寺塔。苍天:青天。天:一作“穹”。烈风:大而猛的风。休:停息。旷士:旷达出世的人。旷:一作“壮”。兹:此。翻:反而。象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象以教人,故佛教又有象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象征。足:一作“立”。冥搜:即探幽。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出:一作“惊”。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幽:幽暗。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北户:一作“户北”。 河汉:银河。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秦山:指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山为秦岭山脉一部分,故云秦山。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泾渭:泾水和渭水。不可求:难辨清浊。 但:只是。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 焉能:怎能。皇州:京城长安。虞舜:虞是传说

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这里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晏:晚。 黄鹄(hú ):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去不息:远走高飞。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

赏析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

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来教人,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

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象,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

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认为此诗言天下将乱,宴乐不可以为常,这就说明了全篇旨

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师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塔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为七层。当时高适、薛据等均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杜甫的这首诗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80195.html

上一篇: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阿房废址汉荒丘。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