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6 08:10:0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柠檬色的秋千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買花 / 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随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戋戋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爲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一年暮春,長安城中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原來是到了牡丹盛開的時節,長安城裏的名門大戶紛紛相随前去買花。牡丹花的價錢貴賤不一,價錢多少以花的品種來定。這裏的牡丹有的枝繁葉茂,鮮紅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它們被精心呵護着,主人還給張上了帷幕,築起了樊籬,辛勤澆灌之餘還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顔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豔。家家習以爲俗,更沒有人認爲是錯的。有一個老農無意中也來到了買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頭長歎,然而此歎又有誰在意呢:這一叢深色的牡丹花價錢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了。

注釋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長安。喧喧:喧鬧嘈雜的聲音。度:過。無常價:沒有一定的價錢。酬直:指買花付錢。直:通“值”。灼灼:色彩鮮豔的樣子。戋(jiān)戋:細小,微少的樣子;一說“委積貌”。五束素:五捆白絹,形容白花

花的姿态;一說指花的價錢。幄幕:篷帳簾幕。一作“帷幄”。織:編。巴:一作“笆”。移來:從市上買來移栽。一作“遷來”。習爲俗:長期習慣成爲風俗。迷不悟:迷戀于賞花,不知道這是奢侈浪費的事情。田舍翁:農夫。喻:知道,了解。深色花:指紅牡丹。中人:即中戶,中等人家。唐代按戶口征收賦稅,分爲上中下三等。

鑒賞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五。下面是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霍松林先生對此詩是賞析。

  與白居易同時的李肇在《唐國史補》裏說:“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爲恥。執金召鋪宮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萬者。”這首詩,通過對“京城貴遊”買牡丹花的描寫,揭露了社會矛盾的某些本質方面,表現了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從買花處所發現了一位别人視而不見的“田舍翁”,從而觸發了他的靈感,完成了獨創性的藝術構思。

  全詩分兩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寫京城貴遊買花;以下六句,寫田舍翁看買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奔馳着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呼朋引伴、争先恐後地趕去買花。一開頭用“帝城”點地點,

用“春欲暮”點時間。“春欲暮”之時,農村中青黃不接,農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忙于“買花”。“喧喧”,屬于聽覺:“車馬度”,屬于視覺。以“喧喧”狀“車馬度”,其男颠女狂、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填街咽巷的畫面同時展現,真可謂聲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時,相随買花去”,是對“喧喧”的補充描寫。借車中馬上人同聲相告的“喧喧”之聲點題,用筆相當靈妙。

  這四句寫“買花去”的場面,爲下面寫以高價買花與精心移花作好了鋪墊。接着便是這些驅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爲買花、移花而揮金如土。“灼灼百朵紅,戋戋五束素。”“戋戋”,委積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積起來的龐大體積。古代以五匹爲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新唐書·食貨志》:“自初定"兩稅"時錢輕貨重,······絹匹爲錢三千二百。”當時正行“兩稅法”,一匹絹爲三千二百,那麽“五束素”便爲錢八萬。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竟售價八萬,其昂貴的确驚人。那麽“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其珍惜無異珠寶,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爲習俗,人人執迷不悟。以上隻作客觀描繪,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

的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義是什麽,仍有待于進一步點明。白居易的有些諷谕詩,往往在結尾抽象地講道理、發議論。這首詩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者揮金如土,發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時,忽然發現了一位從啼饑號寒的農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看見他在“低頭”,聽見他在“長歎”。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在熱鬧喧嘩的買花場景中,詩人不失時機地攝下了“低頭獨長歎”的特寫鏡頭,并以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從“低頭”的表情與“長歎”的聲音中挖掘出全部潛台詞: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的稅糧!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貧富差距。最後這一警句使讀者恍然大“悟”:那位看買花的“田舍翁”,倒是買花錢的實際負擔者!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者,衣食住行,都是來源于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詩人借助“田舍翁”的一聲“長歎”,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詩歌創作譜寫人民的心聲,這是十分可貴的。

創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前後,白居易創作了組詩《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帶地方

。詩前小序曰:“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爲《秦中吟》。”此詩爲其中第十首。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买花 / 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译文注释

译文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注释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度:过。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酬直:指买花付钱。直:通“值”。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戋(jiān)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

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织:编。巴:一作“笆”。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习为俗:长期习惯成为风俗。迷不悟:迷恋于赏花,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田舍翁:农夫。喻:知道,了解。深色花:指红牡丹。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下面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对此诗是赏析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

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戋戋”,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

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前后,白居易创作了组诗《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带地方

。诗前小序曰:“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此诗为其中第十首。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78312.html

上一篇: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