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为之奈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且为之奈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9:06:3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黎明的曙光

出自兩漢司馬遷的《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範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财貨,好美姬。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爲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爲之奈何?”張良曰:“誰爲大王爲此計者?”曰:“鲰生說我曰:‘距關,毋内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爲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

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爲壽,約爲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将軍。所以遣将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複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将軍戮力而攻秦,将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将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爲人不忍。若入前爲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莊則入爲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哙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内,樊哙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眦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哙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将約曰:‘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将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哙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

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爲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裏。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哙、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裏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将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寓意

  通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将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爲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衆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衆的擁護之故。因爲如此,他的舉措行爲,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

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幾乎是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爲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衆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爲鮮明。由于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爲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币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谄言和谀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内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爲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随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爲,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于挽救的敗亡種子。

  第二點,本文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爲是最爲可怕也最爲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爲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爲,基本上都是處于不自覺狀态。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爲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并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

道德觀念出發,以緻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爲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爲不隻他自己不識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爲怪,因之堕壞大事。

  第三點,本文說明,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爲夷轉危爲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緻、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緻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颟顸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爲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第四點,本文說明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

都是有膽有識,能細緻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并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

  《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着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曆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隻預示着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曆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鴻門宴》一文,它的本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教育意義與認識價值。

藝術特點

  《鴻門宴》一文,既爲我們再現了曆史真實;它也爲我們提供了高度的文學技巧典範。它的藝術特點,可以分爲以下四點來觀察。

  第一點,它善于在矛盾開展中描繪人物。通過重要曆史事件的描寫以突現人,使之爲形象塑造服務。人物形象獲得高度的鮮明與統一,因之具備典型性。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惡惡、賢賢、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鮮明的。司馬遷以極其深微而又明顯的愛憎筆觸,刻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劉邦是一個卑鄙狡詐而又極其機變的

所謂成功人物;項羽則是一個粗豪自恃、淺聽輕信的所謂失敗英雄。作者把劉邦、項羽放在鴻門一會的具體曆史事件具體矛盾開展當中,進行描繪。最後達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鮮明與統一,完成傳記文學人物的典型性質。所以劉邦、項羽,盡管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所描繪的的也完全符合曆史的真實;然而後世卻常用來概括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作者在描繪這兩種人物性格時,愛憎傾向是十分明确的。對項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贊頌;對劉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貶斥。這就深刻地影響着千百年後讀者群衆情感的向背,使人們同情的都歸于項羽一面。本文在描繪張良、項伯、樊哙、範增的形象上,也極爲成功。假如說本文寫的是“子房如龍,樊哙如虎”,那麽寫劉邦就真該是“如狐如鼠”了。

  第二點,本文善于把巨大的曆史事件與豐富的細節描寫相結合,善于把生動的場面叙寫與細節描繪相結合。在對尖銳的矛盾鬥争的叙寫當中,完成其驚奇的富于戲劇性的故事情節。

  這樣就能以在尖銳的矛盾鬥争的展現當中,完成其驚奇的富于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使人們在千百年後,一提起鴻門宴故事來,許多人物的活躍形象,都如近在眼前。《鴻門宴》一文,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極其成功的範例。

  第三點,本文具有周密嚴謹的組織

安排。在材料處理上,也能前後相生,具有缜密的邏輯聯系。它密切依照曆史發展,把許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擇,并進行了細密的安排組織。使矛盾一環銜着一環,使情節一波推動一波。他以曹無傷密告起,以曹無傷被誅結。以範增說項羽始,以範增怒項羽終。在處理材料上,作者運用了繁(如闖宴)、簡(如誅曹)、省(如張良“具告沛公”)、複(如樊哙說項)各種不同筆法,使其相輔相成,以構成全篇嚴密無間的邏輯結構。幫助了主題内容的顯現。這些是本文鮮明特點之一。

  第四點,是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傳記文學著作上,具有獨創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覺地靠攏人民向民間語言學習;受有明顯的影響。許多民間傳說與歌謠諺語,都成爲作者創作思想與創作語言的重要來源,構成作品的新鮮血液。使它的語言藝術,推進到中古時期散文文學的一個新的高峰:淺切、明白、活潑、樸實。

  在本文中,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都是當時流行的成語;而“唉!豎子不足與謀!”則是當時的生動具體的口頭語言。

  從全文語言風格來看,也完全可以說明司馬遷的操縱運用語言的能力,遠遠跨過秦及漢初散文語言的既有水平,達到了一

個新的高度。

  此外,司馬遷在善于活用虛詞上,也極其出色。他往往憑借表情作用很強的虛詞運用,表現人物情态。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爲之奈何?’”“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辭!’”等。都是運用虛字進行表情的極其傳神處所。《鴻門宴》一文的文學技巧,在整個《史記》當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嵩焘說它“自是史公《項羽本紀》中聚精會神,極得意文字。”自非過譽。它不隻是達到了“叙事真而描寫切”、“語調整齊,字句錘煉”的境地;它也達到了神采辭章雙跻峰頂(“理既切至,詞亦通暢。”——《文心雕龍·啓奏篇》)的新高度。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實、組織周密四點,對整個《史記》的藝術特點作通俗的概括。這種通俗的概括評價,同樣也适用于本文。五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過去有些論述《鴻門宴》的文章,在作思想内容與藝術特點分析時,往往有一種脫離本段文字而從《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全部着眼進行論列的不當傾向;在作劉、項評價時也有這樣毛病。我認爲我們分析《鴻門宴》時,還是應該抓緊本文。雖然也應當聯系照顧到劉項《本紀》全篇,但卻不應喧賓奪主,

或者把延伸的意義,說成本篇的思想内容。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寓意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

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从其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

道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邦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

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

  《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艺术特点

  《鸿门宴》一文,既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真实;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高度文学技巧典范。它的艺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来观察。

  第一点,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司马迁以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

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中,进行描绘。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质。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使人们同情的都归于项羽一面。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的形象上,也极为成功。假如说本文写的是“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那么写刘邦就真该是“如狐如鼠”了。

  第二点,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在对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叙写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这样就能以在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展现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人们在千百年后,一提起鸿门宴故事来,许多人物的活跃形象,都如近在眼前。《鸿门宴》一文,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范例。

  第三点,本文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

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他以曹无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帮助了主题内容的显现。这些是本文鲜明特点之一。

  第四点,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传记文学著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受有明显的影响。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它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

  在本文中,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都是当时流行的成语;而“唉!竖子不足与谋!”则是当时的生动具体的口头语言。

  从全文语言风格来看,也完全可以说明司马迁的操纵运用语言的能力,远远跨过秦及汉初散文语言的既有水平,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在善于活用虚词上,也极其出色。他往往凭借表情作用很强的虚词运用,表现人物情态。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等。都是运用虚字进行表情的极其传神处所。《鸿门宴》一文的文学技巧,在整个《史记》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嵩焘说它“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自非过誉。它不只是达到了“叙事真而描写切”、“语调整齐,字句锤炼”的境地;它也达到了神采辞章双跻峰顶(“理既切至,词亦通畅。”——《文心雕龙·启奏篇》)的新高度。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实、组织周密四点,对整个《史记》的艺术特点作通俗的概括。这种通俗的概括评价,同样也适用于本文。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有些论述《鸿门宴》的文章,在作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分析时,往往有一种脱离本段文字而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全部着眼进行论列的不当倾向;在作刘、项评价时也有这样毛病。我认为我们分析《鸿门宴》时,还是应该抓紧本文。虽然也应当联系照顾到刘项《本纪》全篇,但却不应喧宾夺主,

或者把延伸的意义,说成本篇的思想内容。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且为之奈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29179.html

上一篇:去入无穷门。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