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21:23:12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可怜到底

出自宋代朱熹的《次韻雪後書事二首》

惆怅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滿山殘雪對虛堂,想似當年辋口莊。門掩不須垂鐵鎖,客來聊複共藜床。故人聞道歌圍暖,妙語空傳醉墨香。莫爲姬姜厭憔悴,把酒論文話偏長。

譯文及注釋

譯文其一江邊的幾樹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樹下徘徊,離開,又回來。先前白雪覆蓋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無處找尋,昨天夜裏伴着皎潔的月光,梅花依舊淩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幾枝來送給遠方的那個我憐愛的人,遺憾的是相思這場劫已化爲灰燼。我在樹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時分,寒鴉歸巢,且遠遠的望着那扇柴門,獨自歸去。

注釋⑴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使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書事:記事。書是書寫、記錄的意思。⑵劫成灰: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曆若幹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後人借用“劫”指天災人禍。“劫灰”本爲“劫火”之餘灰,此處當指災禍後留下的殘迹。

鑒賞

  這首詩的題目爲“次韻雪後書事”。這首詩是一首和詩。和詩是朋友之間用詩相互酬答的一種方式。這種朋友之間的相

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身在異處通過書信的形式來進行的。根據詩中的“折寄遙憐”、“相思”、“獨自回”等詞可知,這首詩顯然屬于後者。這首詩是一首記事詩。詩歌所記何事?且看詩歌本身。

  詩歌開首就用一個直接表達感情的詞“惆怅”,不僅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且獲總領全篇之效。此詞的作用雖然易解,但問題是,誰人“惆怅”,爲何“惆怅”。誰在“惆怅”呢?首句說“惆怅江頭幾樹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據颔聯,前時雖曾大雪壓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後綻放枝頭,當無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隻能是詩人自己。詩人開篇就說自己“惆怅”,可見其“惆怅”之濃之深。詩人作詩,當蓄積的感情于提筆之際濃烈得難以化解時,便無暇慢條斯理的運用所謂的技巧表達之,而常常在詩歌的開頭直接予以發洩,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難》),即爲此類。然則,詩人爲何惆怅?是因爲江頭隻有幾樹梅,爲梅之少而惆怅嗎?恐亦不是。爲何?因爲梅雖是中國古代詩人的愛物,但其詩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論,若“牆角數枝梅”之類,然未見有詩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當非爲梅而爲其内心本有之情緒

。既然詩人非爲梅惆怅,爲何要以“江頭幾樹梅”緊承其後?因爲詩人要借江頭的這幾樹梅來纾解心中之惆怅。

  詩歌第二句雲,“杖藜行繞去還來”。“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寫詩人之行爲。詩人手扶拐杖繞行于梅下,去而複來,何也?乃因詩人愛梅,不忍離去耶?此種可能雖不能排除,然結合首句與第三四聯看,似理解爲詩人因惆怅極深,徘徊難去,更爲妥當。

  颔聯憶尋梅之經曆。“前時雪壓無尋處”,似爲詩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綻放,因雪無處尋梅的惆怅當煙消雲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難抑?此句再次表明,詩人的惆怅非爲梅也。整聯寫詩人尋梅之經曆,卻以“雪壓”表現梅生存環境之惡劣,從反面襯托梅冒寒綻放的堅貞品質;且詩人強調梅于月明之夜綻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潔品格。詩人于此聯宕開一筆,不寫自己的惆怅,而憶尋梅之經曆,既使詩歌在章法上顯得搖曳多姿,又爲下聯寫折梅寄意做鋪墊。

  頸聯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上聯“折寄遙憐人似玉”,意謂折一枝梅寄送給似玉的遠人。問題是,詩人爲何将遠人比作“玉”?“憐”又當作何解釋?有人認爲,此處的遠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憐”是愛的意思。誠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爲思念一位年

輕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繞去繞來,去而複來,實在有失體統。再者,這樣解釋與下聯“相思應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難以聯系起來。“相思應恨劫成灰”應是詩人的想象,是詩人想象遠人思念自己時的情狀。爲什麽這麽說?因爲此句中的一個“應”字。“應”是“應該”的意思,應該怎麽怎麽,乃是一種推測。此句若寫的是詩人自己,當然無需推測;既然用了推測,隻能是詩人的想象。詩人想象這個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時候,心中還有“恨”。“恨”什麽?“劫成灰”。從中便可推測,詩人要寄梅與之的人必是經曆了某種嚴重的禍患,因此,詩人想象他在對自己的思念中仍帶有怨恨。至此,詩人何以要寄梅與他,何以要喻他爲“玉”就明白了。原來詩人是希望他雖經曆磨難卻能像梅一樣堅貞不屈,像玉一樣保持高潔人格。原來詩人惆怅并非爲自己,而是爲朋友;詩人“杖藜行繞去還來”原來是在爲朋友憂慮擔心。

  詩人的憂慮和擔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繞于梅下“沉吟”而忘記了時間,直至“日落”時寒鴉飛起才被驚醒獨自怅然而歸。尾聯仍重在對詩人行爲的描寫。“沉吟”描寫詩人行繞于梅下滿腹心思的樣子,再次表現其内心難以排遣的“惆怅”。“獨自回”,表現其孓然一身返回時的孤寂落寞。當然,尾聯

也有對環境的渲染。“日落”、“寒鴉起”一方面渲染環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詩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其徘回于梅下時間之長,突出其“惆怅”之深。

  這首詩以“書事”爲題,句句都是在描寫詩人的行爲。這些描寫爲讀者展示了一位思念遠友,爲朋友的遭遇滿懷憂慮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題人認爲這首詩是詠梅詩,實爲不妥。詠物詩,所詠之物是整首詩描寫的主體,詠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這首詩雖然寫了梅,卻沒有對其做正面描寫,雖然也表現了梅的品格,目的卻不在此。在詩中,梅隻是詩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勵朋友的憑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現的對象。如此,不能說其是詠物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出自宋代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其一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注释⑴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书事:记事。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⑵劫成灰: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

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问题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恐亦不是。为何?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

。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

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从中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就明白了。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

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不能说其是咏物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2863.html

上一篇: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