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20:28:59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婧婧的旋转

出自唐代杜甫的《垂老别》

四郊未甯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爲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胄,長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别,且複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邺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爲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譯文及注釋

譯文四野的戰争還沒得到安平,我已經老了卻得不到安甯。子孫們在戰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門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爲我流淚辛酸。慶幸牙齒完好胃口還不減,悲傷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征戰,也隻好長揖不拜辭别長官。聽到老伴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明知道死别最後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麽不憐她饑寒。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天險足恃偷渡實難。形勢變不比當年邺城之戰,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哪管你饑寒交迫衰老病殘!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長籲短歎。普

普天下應征入伍戒備森嚴,戰争的烽火已彌漫了崗巒。屍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戰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毅然地抛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注釋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垂老:将老。焉用:猶哪用。身獨完:獨自活下去。完,全,即活。投杖:扔掉拐杖。骨髓幹:形容筋骨衰老。介胄:猶甲胄,铠甲和頭盔。長揖: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歲暮:年底。孰知:即熟知,深知。加餐:多進飲食。土門:即土門口,在今河陽孟縣附近,是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壁:壁壘。杏園:在今河南汲縣東南,爲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勢異:形勢不同。豈擇:豈能選擇。端:端緒、思緒。遲回:徘徊。竟:終。被岡巒:布滿山岡。丹:紅。流血多,故川原染紅。盤桓:留戀不忍離去。蓬室:茅屋。塌然:形容肝腸寸斷的樣子。摧肺肝:形容極度悲痛。

賞析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争中,唐軍于邺城兵敗之後,朝廷爲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陽一帶到處征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開頭,詩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甯靜”的時代的動亂氣氛中,

讓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語勢低落,給人以沉郁壓抑之感。他慨歎着說:“子孫都已在戰争中犧牲了,剩下我這個老頭,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來!”話中飽蘊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戰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線,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顫巍巍地跨出了家門。“投杖出門去”,筆鋒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個深明大義的老人,他知道在這個多難的時代應該怎樣做。但是他畢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戰士看到這番情景,不能不爲之感歎唏噓。“同行爲辛酸”,就勢跌落,從側面烘托出這個已處于風燭殘年的老翁的悲苦命運。“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牙齒完好無缺,說明還可以應付前線的艱苦生活,表現出老翁的倔強;骨髓行将榨幹,又使他不由得悲憤難已。這裏,語氣又是一揚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複雜的矛盾和變化。“男兒既介胄,長揖别上官。”作爲男子漢,老翁既已披上戎裝,那就義無反顧,告别長官慷慨出發了。語氣顯得昂揚起來。

  接下去,就出現了全詩最扣人心弦的描寫:臨離家門的時候,老翁原想瞞過老妻,來個不辭而别,好省去無限的傷心。誰知走了沒有幾步,迎面卻傳來了老妻的悲啼聲。他唯一的親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單衫正在寒風中瑟瑟抖動。這突然的發現,使老翁

的心不由一下子緊縮起來。接着就展開了老夫妻間強抑悲痛、互相愛憐的催人淚下的心理描寫:老翁明知生離就是死别,還得上前去攙扶老妻,爲她的孤寒無靠吞聲飲泣;老妻這時已哭得淚流滿面,她也明知老伴這一去,十成是回不來了,但還在那裏啞聲叮咛:“到了前方,你總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這一小節細膩的心理描寫,在結構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腸寸斷、難舍難分的情狀,刻畫得入木三分。正如吳齊賢《杜詩論文》所說:“此行已成死别,複何顧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傷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猶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爲詩人把“傷其寒”、“勸加餐”這類生活中極其尋常的同情勸慰語,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歸”的極不尋常的特定背景下來表現。再加上無可奈何的“且複”,迥出人意的“還聞”,層層跌出,曲折狀寫,便收到了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土門”以下六句,用寬解語重又振起。老翁畢竟是堅強的,他很快就意識到必須從眼前凄慘的氛圍中掙脫出來。他不能不從大處着想,進一步勸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這次守衛河陽,土門的防線還是很堅固的,敵軍要越過黃河上杏園

這個渡口,也不是那麽容易。情況和上次邺城的潰敗已有所不同,此去縱然一死,也還早得很哩!人生在世,總不免有個聚散離合,哪管你是年輕還是年老!”這些故作通達的寬慰話語,雖然帶有強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飾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亂世的真情,多少能減輕老妻的悲痛。“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輕時候度過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歎了一陣。情思在這裏稍作頓挫,爲下文再掀波瀾,預爲鋪墊。

  “萬國”以下六句,老翁把話頭進一步引向現實,發出悲憤而又慷慨的呼聲:“睜開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處都是征戰,烽火燃遍了山岡;草木叢中散發着積屍的惡臭,百姓的鮮血染紅了廣闊的山川,哪兒還有什麽樂土?我們怎敢隻想到自己,還老在那裏躊躇徬徨?”這一小節有兩層意思。一是逼真而廣闊地展開了時代生活的畫面,這是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真實寫照。他告訴老妻:人間的災難并不隻是降臨在他們兩人頭上,言外之意是要想開一些。一是面對兇橫的敵人,他們不能再徘徊了,與其束手待斃,還不如撲上前去拼一場。通過這些既形象生動又概括集中的話語,詩人塑造了一個正直的、豁達大度而又富有愛國心的老翁形象,這在中國詩史上還

不多見。從詩情發展的脈絡來看,這是一大振起,難舍難分的局面終将結束了。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訣别離去的時候,老翁突然覺得五髒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這不是尋常的離别,而是要離開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家鄉。長期患難與共、冷暖相關的親人,轉瞬間就要見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難以承受。感情的閘門再也控制不住,淚水彙聚成人間的深悲巨痛。這一結尾,情思大跌,卻蘊蓄着豐厚深長的意境:獨行老翁的前途将會怎樣,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絕境,倉皇莫測的戰局将怎樣發展變化,這一切都将留給讀者去體會、想象和思索。

  這首叙事短詩,并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詩人用老翁自訴自歎、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着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複雜的心理狀态;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于嚴謹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于他無論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過個别反映一般,準确傳神地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他的詩,

博得“詩史”的美稱,絕不是偶然的。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昏庸的唐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唐軍遂在邺城大敗。爲了扭轉危局,急需補充兵力,于是在洛陽以西、潼關以東一帶強行抓丁,連老漢、老婦也被迫服役。此詩就是在這個曆史背景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译文注释

译文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普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垂老:将老。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投杖:扔掉拐杖。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岁暮:年底。孰知:即熟知,深知。加餐:多进饮食。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势异:形势不同。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迟回:徘徊。竟:终。被冈峦:布满山冈。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盘桓:留恋不忍离去。蓬室:茅屋。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赏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

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矛盾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

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

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

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

博得“诗史”的美称,绝不是偶然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唐军遂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2239.html

上一篇: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蹋散芳英落酒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