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08:55:19
出自宋代林逋的《小隐自題》
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餘。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賞析首聯兩句,直寫詩人隐居之樂。陶淵明《讀山海經》詩雲:“孟夏草木長,繞屋弄扶疏。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此處“竹樹繞吾廬”句,即用其意。雖然從字面上看,隻是描述詩人居所的環境,但卻透出一種自得欣愉之情。“清深趣有餘”爲全詩主旨所在。“清深”二字,既指竹樹圍繞居所那種清幽深靜的環境,也指隐居生活之趣的性質。可以聯想到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首聯兩句,實已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颔聯、頸聯便具體寫清深之趣。“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兩句爲物趣:白鶴久久地立于水中,一動不動,似乎也在享受着一份悠閑;蜜蜂則駐足花上,并不穿梭往來,仿佛是有意疏懶。兩句雖是寫物,卻帶有詩人明顯的主觀色彩,所謂鶴閑蜂懶,其實都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正因爲詩人的隐居生活是那樣的閑适自在。所以在詩人眼中,一切景物便都帶有悠然自得的特征。然而,這種主觀色彩的滲入又未改變景物的客觀形态,即是說,在詩人筆下,景物描寫仍是白描,而不同于變形、誇張。對于形成平淡自然、清幽靜遠的詩風
風,此種手法有着直接的作用。“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轉寫人事之趣。詩人酒醒之後,仍覺酒意未去,頭腦昏沉,恹恹如病,欲讀書而不能。于是荷鋤下田,做一些農活,而春日的樹蔭恰好擋住了太陽,别有一番情趣。本來,酒病而妨開卷,是件令人不快的事,但是人林逋既以隐居自樂,則讀書并非每日必修的功課,更不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讀書對于他,隻是一種消遣,一種興之所緻的娛情悅志的方式,恰如陶淵明之“既耕且已種,時還讀我書”;“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所以,酒病礙于開卷,卻不妨荷鋤而作,同樣可以得隐居閑适之趣。尤其當春日樹蔭仿佛有意移向詩人勞作的地方時,這種閑适之趣、田園之樂就更爲明顯,真正是“清深趣有餘”。
尾聯“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則是借寫詩人喜愛古代描繪漁樵生活的圖畫來說明此種清深之趣與古人相同。古代的高士圖、隐居圖,多撷取這些高人隐士漁樵生活的場面,以表現他們遠離世俗,恬淡自适。詩人說他喜愛這類圖畫,其實是想說他目前的隐居生活恰與古代的高人隐士相同,一樣可以寫入畫中。詩人不便直說他的行迹心境可以媲美古人,那樣會有自诩之嫌,而如此表述,則意在言外,既表明了詩人對古人的思幕,又道出了詩人對隐居生活
的滿足,同時還使詩歌在結構上富于變化,耐人尋味。
此詩受陶淵明的影響較深,或是一首拟陶之作。若論質而自然,此詩有所不及,但詩境、旨趣,頗爲相近。
全詩以向人誇贊的口吻,新穎的筆姿,輕松的情調,清淡的語句,寫隐逸高趣,和諧而又完美。有一種“詠之令人忘百事”(梅堯臣語)的藝術魅力。
創作背景詩人林逋是宋初有名的隐士。早年遊江、淮間,後結廬杭州西湖中孤山,二十年足不入城市,這首詩就是作者隐于孤山時,感于生活環境所作。
作者簡介林逋(967一1028)字君複,漢族,浙江大裏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隐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随就随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谥“和靖先生”。
出自宋代林逋的《小隐自题》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赏析首联两句,直写诗人隐居之乐。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弄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此处“竹树绕吾庐”句,即用其意。虽然从字面上看,只是描述诗人居所的环境,但却透出一种自得欣愉之情。“清深趣有余”为全诗主旨所在。“清深”二字,既指竹树围绕居所那种清幽深静的环境,也指隐居生活之趣的性质。可以联想到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首联两句,实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颈联便具体写清深之趣。“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两句为物趣:白鹤久久地立于水中,一动不动,似乎也在享受着一份悠闲;蜜蜂则驻足花上,并不穿梭往来,仿佛是有意疏懒。两句虽是写物,却带有诗人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谓鹤闲蜂懒,其实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诗人的隐居生活是那样的闲适自在。所以在诗人眼中,一切景物便都带有悠然自得的特征。然而,这种主观色彩的渗入又未改变景物的客观形态,即是说,在诗人笔下,景物描写仍是白描,而不同于变形、夸张。对于形成平淡自然、清幽静远的诗风
风,此种手法有着直接的作用。“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转写人事之趣。诗人酒醒之后,仍觉酒意未去,头脑昏沉,恹恹如病,欲读书而不能。于是荷锄下田,做一些农活,而春日的树荫恰好挡住了太阳,别有一番情趣。本来,酒病而妨开卷,是件令人不快的事,但是人林逋既以隐居自乐,则读书并非每日必修的功课,更不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读书对于他,只是一种消遣,一种兴之所致的娱情悦志的方式,恰如陶渊明之“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所以,酒病碍于开卷,却不妨荷锄而作,同样可以得隐居闲适之趣。尤其当春日树荫仿佛有意移向诗人劳作的地方时,这种闲适之趣、田园之乐就更为明显,真正是“清深趣有余”。
尾联“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则是借写诗人喜爱古代描绘渔樵生活的图画来说明此种清深之趣与古人相同。古代的高士图、隐居图,多撷取这些高人隐士渔樵生活的场面,以表现他们远离世俗,恬淡自适。诗人说他喜爱这类图画,其实是想说他目前的隐居生活恰与古代的高人隐士相同,一样可以写入画中。诗人不便直说他的行迹心境可以媲美古人,那样会有自诩之嫌,而如此表述,则意在言外,既表明了诗人对古人的思幕,又道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
此诗受陶渊明的影响较深,或是一首拟陶之作。若论质而自然,此诗有所不及,但诗境、旨趣,颇为相近。
全诗以向人夸赞的口吻,新颖的笔姿,轻松的情调,清淡的语句,写隐逸高趣,和谐而又完美。有一种“咏之令人忘百事”(梅尧臣语)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诗人林逋是宋初有名的隐士。早年游江、淮间,后结庐杭州西湖中孤山,二十年足不入城市,这首诗就是作者隐于孤山时,感于生活环境所作。
作者简介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