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0 22:43:41
出自先秦的《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譯文及注釋譯文東方還未露曙光,衣褲颠倒亂穿上。衣作褲來褲作衣,公家召喚我憂急。東方還未露晨曦,衣褲颠倒亂穿起。褲作衣來衣作褲,公家號令我驚懼。折下柳條圍籬笆,狂漢瞪眼真強霸。不分白天與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釋衣裳:古時上衣叫“衣”,下衣叫“裳”。公:公家。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曉,天剛亮。樊:即“藩”,籬笆。圃:菜園。狂夫:指監工。一說狂妄無知的人。聞一多"風詩類鈔"曰:"夫之在家,從不能守夜之正時,非出太早, 即歸太晚。婦人稱之爲狂夫。"他以爲此詩出自婦人口吻。而且"折楊柳爲園圃之藩籬,所以防閑其妻者 也。離去複于籬間瞿瞿然窺視,蓋有不放心之意"。瞿瞿(jù ):瞪視貌。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時間。辰,借爲“晨”,指白天。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鑒賞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奴隸們心底隐藏着一種壓抑已久而行将噴發的憤怒。正因爲作者是從奴隸的身世遭際出發,抒發對于現實的憤懑,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
因此對統治階級确實有一種活生生的鞭辟入裏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讀者産生感情上的共鳴。
前兩章“東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詩人并沒有用很多筆墨去鋪叙具體的勞動場面,或者訴說勞動如何艱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間出現的難堪而苦澀的場面來寫:當一批勞累的人們正酣睡之際,突然響起了公家監工的吆喝聲,催促着他們去上工。這時東方還沒有一絲亮光,原來.寂靜的夜空,一下子被這叫喊聲打破,勞工們一個個被驚醒過來,黑暗中東抓西摸,手忙腳亂,有的抓着褲管套上胳膊,有的撐開衣袖伸進雙腿。一時間,亂作一堆,急成一團,真可謂洋相出盡。天還沒亮,官差即來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經下達了,以緻可憐的役夫們在忙亂之中把兩手伸進褲管,把兩腳蹬進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颠倒穿了。按理說,上下衣裳的區别是很大的,能夠穿颠倒了,不光是因爲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們并沒從夢中醒來,他們可能頭天夜裏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腦尚未緩過神來。這一情節極富戲劇性,十分幽默好笑,卻又飽含悲憤,笑中滴淚,生動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兇狠以及役夫的凄慘。“颠倒衣裳”的細節描寫,便運
用得真實巧妙,寫出了奴隸們在公爺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處境。前兩章的“颠倒”二字,還會令人自然聯想到末一章“風”(早上與“莫”(即“幕”,晚上)的“颠倒”。衣裳的錯亂,黑(夜)白(天)的颠倒,正說明了社會現實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謂一語雙關。
最後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說明:報時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這詩是諷刺國君號令不準的詩,而國君的‘不時’,又在于司時的官吏不負責任。古時無準确的鍾表,故而司時的官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時的官吏每天搞錯一點點,積年累月,經過一定時間,就可能出現巨大的誤差。司時官吏失職,當然朝廷秩序也會一片混亂。本詩在于諷刺司時官吏不準确報時,以緻群臣見國君的時間混亂,官員手忙腳亂,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誤時,遭到國君責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兩個典型的細節描繪,寥寥八個字,就把奴隸們艱辛的苦役和監工走狗的兇惡嘴臉和盤托出,一瀉無餘。這些描繪都切合環境和人物身份,讀來仿佛見其人,聞其聲,神态态畢現,栩栩如生,頗有真實感。
全詩三章,皆爲四句。每句兩個音拍。前兩章運用回環複沓的藝術手法,渲染環境氣氛,突出事物特點。且
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盡情抒發抑郁情感,增強了音樂效果。第三章則轉變風格,避免通篇一緻的枯燥感,顯得起伏有緻,使得詩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通篇明白曉暢,語言通俗易懂,未明颠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們常用的日常語言,以此爲詩質樸自然,充滿無限的生命。
《齊風·東方未明》在結構形式和藝術手法上也很有特點。其一,《東方未明》爲樂歌,在結構上回環複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隻換了一個或幾個字。 這種回複重疊,規律中有變化,嚴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時的和聲,也是表述意思的層層遞進和對内涵的強化作用。(《随園詩話》)但就作詩而言,重詞疊句與反複詠唱是爲着盡情抒發情感的需要,這在《詩經》其他詩作中和後世民歌中也經常運用。這樣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環境氣氛,增強音樂效果,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也便于記憶與傳誦。其二,詩人善于通過細節的描繪來反映生活。例如“颠倒衣裳”的細節描寫, 其三,語言通俗易懂,讀之琅琅上口。例如“東方”、“未明”、“颠倒”、“倒颠”、“狂夫”、“不能”等詞彙,都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言,用在詩中,質樸自然,恰如其分。這些詞語曆經了三千餘年的風雨,仍然葆有無限的生命力,至今保
存在人們的口頭與書面用語之中。此外,全詩以四言句爲形式,每句兩個音拍,二二的節奏。前兩章排列工整,鍵行和押韻有規律;第三章則起伏有緻,跌宕變化。這種不拘一格的韻律節奏,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口頭歌謠創作的藝術特點。
出自先秦的《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释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公:公家。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樊:即“藩”,篱笆。圃:菜园。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夫之在家,从不能守夜之正时,非出太早, 即归太晚。妇人称之为狂夫。"他以为此诗出自妇人口吻。而且"折杨柳为园圃之藩篱,所以防闲其妻者 也。离去复于篱间瞿瞿然窥视,盖有不放心之意"。瞿瞿(jù ):瞪视貌。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鉴赏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奴隶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而行将喷发的愤怒。正因为作者是从奴隶的身世遭际出发,抒发对于现实的愤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
因此对统治阶级确实有一种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前两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天还没亮,官差即来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经下达了,以致可怜的役夫们在忙乱之中把两手伸进裤管,把两脚蹬进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颠倒穿了。按理说,上下衣裳的区别是很大的,能够穿颠倒了,不光是因为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们并没从梦中醒来,他们可能头天夜里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脑尚未缓过神来。这一情节极富戏剧性,十分幽默好笑,却又饱含悲愤,笑中滴泪,生动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凶狠以及役夫的凄惨。“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便运
用得真实巧妙,写出了奴隶们在公爷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处境。前两章的“颠倒”二字,还会令人自然联想到末一章“风”(早上与“莫”(即“幕”,晚上)的“颠倒”。衣裳的错乱,黑(夜)白(天)的颠倒,正说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谓一语双关。
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说明:报时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这诗是讽刺国君号令不准的诗,而国君的‘不时’,又在于司时的官吏不负责任。古时无准确的钟表,故而司时的官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时的官吏每天搞错一点点,积年累月,经过一定时间,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误差。司时官吏失职,当然朝廷秩序也会一片混乱。本诗在于讽刺司时官吏不准确报时,以致群臣见国君的时间混乱,官员手忙脚乱,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误时,遭到国君责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绘,寥寥八个字,就把奴隶们艰辛的苦役和监工走狗的凶恶嘴脸和盘托出,一泻无余。这些描绘都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神态态毕现,栩栩如生,颇有真实感。
全诗三章,皆为四句。每句两个音拍。前两章运用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事物特点。且
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尽情抒发抑郁情感,增强了音乐效果。第三章则转变风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显得起伏有致,使得诗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通篇明白晓畅,语言通俗易懂,未明颠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日常语言,以此为诗质朴自然,充满无限的生命。
《齐风·东方未明》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其一,《东方未明》为乐歌,在结构上回环复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换了一个或几个字。 这种回复重叠,规律中有变化,严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时的和声,也是表述意思的层层递进和对内涵的强化作用。(《随园诗话》)但就作诗而言,重词叠句与反复咏唱是为着尽情抒发情感的需要,这在《诗经》其他诗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经常运用。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增强音乐效果,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便于记忆与传诵。其二,诗人善于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反映生活。例如“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 其三,语言通俗易懂,读之琅琅上口。例如“东方”、“未明”、“颠倒”、“倒颠”、“狂夫”、“不能”等词汇,都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言,用在诗中,质朴自然,恰如其分。这些词语历经了三千余年的风雨,仍然葆有无限的生命力,至今保
存在人们的口头与书面用语之中。此外,全诗以四言句为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二二的节奏。前两章排列工整,键行和押韵有规律;第三章则起伏有致,跌宕变化。这种不拘一格的韵律节奏,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