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9 12:41:3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少女灼华过桃夭

出自唐代王建的《野菊》

晚豔出荒籬,冷香著秋水。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裏。譯文及注釋

譯文荒廢的籬邊,盛開着叢叢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籠罩在秋水上。詩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見過野菊,它是那樣茂盛地簇生在石縫裏,與它爲伴的隻有曜曜嗚叫的秋蟲。

注釋晚豔:中國古代又稱菊花爲“節花”和“女華”等。又因其花開于晚秋和具有濃香故有“晚豔”、“冷香”之雅稱。菊花曆來被視爲孤标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與友情的真誠。豔:因花色豔麗,故以豔指代花。荒籬:指荒蕪的籬笆。冷香:指清香的花,這裏指菊花。著:同“貯”,居積,引申爲籠罩之意。秋水:神色清澈。向:從前,往昔。 蛩(《辭源》作qiáng《辭海》作qióng):蝗蟲的别名,俗稱“蚱蜢"。另有傳說中的異獸,古書中也指蟋蟀。

賞析

  此詩緊扣住“野”字,寫出了野菊特有的風貌。

  其首句“晚豔出荒籬”,意謂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殘,百卉紛謝,連園菊也枯黃萎落的時候,卻舒展出她那豔麗的容顔。其中的“晚”與“荒”相映照,疊現出一幅冷落、蕭瑟的空間背景;再着一個“出”字,不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獨放和光彩奪目,亦從力度上強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頑強。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謂野菊花吐放的縷縷馥香

香蕩漾在湛藍的秋水之上。其“冷香”與“秋水”相映照,構成了一幅明淨、雅潔、寬闊,博大而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野菊之造福人間的心志因此而盡顯。其中以“冷”字修菊“香”,從詩人的心理感受來着筆,卻與時令、氣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純無邪,一顯野菊那冰清玉潔的姿質。“晚豔”、 “冷香”、 “秋水”,既繪出了菊的形貌氣味,又傳出了菊的神韻豐采。 “出荒籬”點出了“野”。後二句則進一步從旁烘托,在“野”字上開拓意境,把“野菊”寫得神完意足,而詩人形象也略約可見。此乃托物扡懷之法。

  轉句“憶向山中見”,順着追根求源的線索,展現出野菊的出生地和來源處,緊扣題名中的“野”字拓寬詩的境界,從而使詩意得以升華。

  其結句“伴蛩石壁裏”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觀地描繪出一位雖終日隻能與低吟淺唱的蟋蟀爲伴,但卻立根岩縫、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強者形象,其孤标獨顯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

  總之,此詩雖短小,但野菊之野勁、野香、野趣盡融其中,而作爲“在野”的王建,其棄絕名利、超脫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這首詩的虛實處理也很妙。一二句實,三四句虛,由“憶”相聯,于是就從籬、水擴而到

山、石,詩境爲之開闊而且靈空飛動起來。

創作背景

  貞元八年(792),王建學成。根據唐代科舉制度規定,讀書人要由地方掌管選舉的官員選送長安應試,而王建遊學異鄉,無人延譽識拔。于是王建鄙棄軒冕,山居谷汲,學仙求道,餌藥煉丹,在邢州漳溪度過了一段山居生活。山居期間,王建創作此作品。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出自唐代王建的《野菊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译文及注释

译文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荒篱:指荒芜的篱笆。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秋水:神色清澈。向:从前,往昔。 蛩(《辞源》作qiáng《辞海》作qió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赏析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

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

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创作背景

  贞元八年(792),王建学成。根据唐代科举制度规定,读书人要由地方掌管选举的官员选送长安应试,而王建游学异乡,无人延誉识拔。于是王建鄙弃轩冕,山居谷汲,学仙求道,饵药炼丹,在邢州漳溪度过了一段山居生活。山居期间,王建创作此作品。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18350.html

上一篇: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