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19:15:45
出自唐代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駕元持宅,見臨颍李十二娘 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三載,餘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 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 玉貌錦衣,況餘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顔。 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爲《劍器行》。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于邺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爲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骖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譯文及注釋譯文唐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駕元持家裏,觀看臨颍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非常壯觀, 就
就問她是向誰學習的?她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玄宗開元三年,我還年幼,記得在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舞,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超群出衆,當代第一,從皇宮内的宜春、梨園弟子 到宮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隻有公孫大娘一人而已。當年她服飾華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經不是年輕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淵源,看來她們師徒的舞技一脈相承,撫今追昔,心中無限感慨,姑且寫了《劍器行》這首詩。 聽說過去吳州人張旭,他擅長書寫草書字帖,在邺縣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跳一種《西河劍器》舞,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豪放激揚,放蕩不羁,由此可知公孫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從前有個漂亮女人,名叫公孫大娘,每當她跳起劍舞來,就要轟動四方。觀看人群多如山,心驚魄動臉變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蕩。劍光璀燦奪目,有如後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臨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無比神采飛揚。她和我談論好久
,關于劍舞的來由,我憶昔撫今,更增添無限惋惜哀傷。當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約有八千人,劍器舞姿數第一的,隻有公孫大娘。五十年的光陰,真好比翻一下手掌,連年戰亂烽煙彌漫,朝政昏暗無常。那些梨園子弟,一個個地煙消雲散,隻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樹木,已經合抱,瞿塘峽白帝城一帶,秋草蕭瑟荒涼。玳弦琴瑟急促的樂曲,又一曲終了,明月初出樂極生悲,我心中惶惶。我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裏邁步艱難,越走就越覺凄傷。
注釋①公孫大娘:唐玄宗時的舞蹈家。②弟子:指李十二娘。③劍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爲戎裝女子。④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⑤開元三載:公元七一七年。⑥劍器渾脫:《渾脫》是唐代流行的一種武舞,把《劍器》和《渾脫》綜合起來,成爲一種新的舞蹈。
賞析詩的開頭八句是先寫公孫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個公孫大娘,她善舞劍器的名聲傳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觀衆看她的舞蹈都驚訝失色,整個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劍器舞而起伏低昂,無法恢複平靜。“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稱爲“四如句”,前人解釋不一,這大體是描繪公孫舞蹈給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孫手持紅旗、火炬或
劍器作旋轉或滾翻式舞蹈動作,好象一個接一個的火球從高而下,滿堂旋轉;骖龍翔舞,是寫公孫翩翩輕舉,騰空飛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聲,聲勢收斂;江海凝光,則寫舞蹈完全停止,舞場内外肅靜空闊,好象江海風平浪靜,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兩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轉到公孫死後劍器舞的沉寂無聞,幸好晚年還有弟子繼承了她的才藝。跟着寫她的弟子臨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劍器,還有公孫氏當年神采飛揚的氣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談話,不僅知道她舞技的師傳淵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撫今思昔的無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筆勢又一轉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憶開元初年,當時政治清明,國 勢強盛,唐玄宗在日理萬機之暇,親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園,親選樂工,親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藝術的空前繁榮,當時宮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樂就有八千人,而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獨出冠時”,號稱第一。可是五十年曆史變化多大啊!一場安史之亂把大唐帝國的整個天下鬧得風塵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當年親自挑選、親自培養的成千上萬的梨園弟子、歌舞人材,也在這一場浩劫中煙消雲散了,如今隻有這個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的舞姿,還在冬天殘陽的餘
光裏映出美麗而凄涼的影子。對曾經親見開元盛世的文藝繁榮,曾經親見公孫大娘《劍器舞》的老詩人杜甫說來,這是他晚年多麽難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麽地令他黯然神傷啊!這一段是全詩的高潮。善于用最簡短的幾句話集中概括巨大的曆史變化和廣闊的社會内容,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表現。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詩的尾聲。詩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說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樹已夠雙手拱抱了。而自己這個玄宗時代的小臣,卻流落在這個草木蕭條的白帝城裏。末了寫别駕府宅裏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後告終了,這時下弦月已經東出了,一種樂極哀來的情緒支配着詩人,他不禁四顧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長滿老繭的雙足,拖着一個衰老久病的身軀,寒月荒山,踽踽獨行。身世的悲涼,就不言而可知了。“轉愁疾”三字,是說自己以繭足走山道本來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時,卻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終并沒有離開公孫大娘師徒和劍器舞,但是從全詩那雄渾的氣勢,從“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這樣力透紙背的詩史之筆,又感到詩人的确是在通過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來興衰治亂的曆史。王嗣總評這
首詩說:“此詩見劍器而傷往事,所謂撫事慷慨也。故詠李氏,卻思公孫;詠公孫,卻思先帝;全是爲開元天寶五十年治亂興衰而發。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搖其筆端哉!”(《杜詩祥注》引《杜臆》)這一段評語,分析全詩的層次、中心,說得相當中肯。但是,他說“一舞女耳,何足搖其筆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來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視和熱愛藝術的。
這首詩的藝術風格,既有“浏漓頓挫”的氣勢節奏,又有“豪蕩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壯的傑作。開頭八句,富麗而不浮豔,鋪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則随意境之開合,思潮之起伏,語言音節也随之頓挫變化。全詩既不失雄渾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渾括錘煉的功力。篇幅雖然不太長,包容卻相當廣大。從樂舞之今昔對比中見五十年的興衰治亂,沒有沉郁頓挫的筆力是寫不出來的。
總體評價詩序寫得像散文詩,旨在說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聞其先師,觸景生情,撫今思昔,記起童年觀看公孫大娘之劍舞,贊歎其舞技高超,并以張旭見舞而書藝大有長進之故事點綴。
詩開頭八句,先寫公孫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龍飛翔”。接着“绛唇”六句,寫公孫氏死後,劍舞沉寂,幸好晚年還有弟子承繼。“先帝”六
句筆鋒一轉,又寫五十年前公孫氏是宮裏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亂後,“宜春”、“梨園”的人才早已煙消雲散了。如今隻有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聲,感慨身世悲涼。
全詩氣勢雄渾,沉郁悲壯。見《劍器》而傷往事,撫事慷慨,大有時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詩以詠李氏,而思公孫;詠公孫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歎當今衰落之情。語言富麗而不浮豔,音節頓挫而多變。
創作背景詩人寫此詩年已55歲,飽經憂患,卻仍滞留異鄉,自有不勝今昔興衰之感,詩中借幾十年前觀看玄宗開元年間著名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的回憶,傾述了這種感情。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她和我谈论好久
,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注释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②弟子:指李十二娘。③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④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⑤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七年。⑥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赏析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
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
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
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总体评价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
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创作背景诗人写此诗年已55岁,饱经忧患,却仍滞留异乡,自有不胜今昔兴衰之感,诗中借几十年前观看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回忆,倾述了这种感情。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