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19:19:47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自恋萌比帅气逗比

出自魏晉王粲的《七哀詩三首·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百裏不見人,草木誰當遲。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天下盡樂土,何爲久留茲。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谘。

譯文及注釋

譯文邊城的荒涼使人悲傷,過去我就曾經到過這個地方。冰雪象刀一樣割裂皮膚。大風刮得就沒有停止的時候。方圓百裏不見人煙,草木茂盛卻沒有人來管理?登上城樓遙望烽火台,隻見滿城飄動的都是獵獵招展的戰旗。行軍的人不準備再返回家園.出門時就已經與家人作了長别。幾個孩子都已經被敵方俘虜了,我們爲此已經哭了好長時間。天下可供安居樂業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這個地方呆下去呢?這就象蓼草上的蟲子長期吃辣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請不要與我們再談離開邊城的事。

注釋更(gēng):經曆。截:截取,引申爲凍傷。當遲:膽敢遲緩。亭燧(suì):古代築在邊境上的烽火亭,用作偵伺和舉火報警。翩翩飛戍旗:戍邊的旗子翩翩起飛。行者:逃難的人。反,同“返”,返回。樂土:安樂的地方。見《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将去女,适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茲(zī):此,這裏。

。蓼(liǎo)蟲:吃慣了蓼(一種有辣昧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爲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谘(zī):同“咨”。征詢,商議。

賞析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起句一開始詩人就爲使人心悲的邊城慨然長歎,充滿了辛酸凄怆。詩篇開門見山點明題意,這在古詩和古樂府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悲”字是這首詩的詩眼,統攝全詩,也是此詩主意所在。接着,詩人申述了邊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寫邊地嚴寒、人稀、荒蕪。“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樣割着人的肌膚,大風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冰、雪、風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裏不見人,草木誰當遲?”這設問,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寫戰争給邊地人民帶來的痛苦。登城遠望烽火台,隻見邊防駐軍的戰旗在朔風中紛紛飄揚、搖曳、戒備森嚴,氣氛緊張。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頭,不思返歸。留下的人,多被敵軍俘虜,沒完沒了地哭泣。可見邊地人民遭受敵軍蹂躏之慘,苦難之深。從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虜,這是造成“百裏不見人”的主要原因。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停的殘酷戰争,使邊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後四句寫詩人的憤激之情和怅然感歎。“天下盡樂土,何爲

久留茲?”這一反诘句流露了詩人強烈的哀怨情緒,表現了詩人對邊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關切。“蓼蟲不知辛,去來忽與谘。”蓼蟲喜歡吃苦辣的東西,因此說“不知辛”。這兩句是說,那些像蓼蟲一樣長期吃苦而不知什麽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談遷徙的事是沒有用的。言外之意,戰争使人民習慣了,麻木了。這裏凝聚了詩人無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詩人對此無能爲力的惆怅哀歎的情緒。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戰争的寫實詩。詩人繼承了《詩經》與《楚辭》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深刻地反映了東漢末年邊地戰争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的社會現實。

創作背景

  詩中詩人抒寫自己久客荊州思鄉懷歸的感情。内容和詩人著名的《登樓賦》相似。大約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荊州時的作品。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衆,被稱爲“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

出自魏晋王粲的《七哀诗三首·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译文及注释

译文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行军的人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长时间。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更(gēng):经历。截:截取,引申为冻伤。当迟:胆敢迟缓。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行者:逃难的人。反,同“返”,返回。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兹(zī):此,这里。

。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谘(zī):同“咨”。征询,商议。

赏析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

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96399.html

上一篇:处颠者危,势丰者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