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7 00:11:35
出自唐代杜甫的《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複春從沙際歸。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阆中勝事可腸斷,阆州城南天下稀!賞析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問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顔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對上一句的回答。這兩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屬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正憐日破浪花出”說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對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陽進行欣賞之際,一陣陣浪花湧來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攪亂,杜甫對此美景受破壞感到憐惜。杜甫在剛表達了對嘉陵江江面倒映着紅日的美景被破壞之惋惜心緒後,緊接着又将岸邊河灘上的綠草看在眼裏而使用轉折的語句“更複春從沙際歸”說來贊美嘉陵江(西漢水)。前句中“日破浪花出”是在寫景,而前面的“正憐”就是在寫情;後句中“春從沙際歸”,既與“日破浪花出”相對仗,又與“更複”即“更看到希望”所表達的情感相交融。這兩句屬于融景于情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巴童蕩漿欹側過”在《杜詩鏡铨》中被劉須溪評價爲“景少”;“水雞銜魚來去飛”又被劉須溪評價爲“語長”。這裏的前句,雖然隻描寫了有巴人小兒劃着小船從杜甫的身邊穿過去這一較爲單調的景色,但是在此卻體現了
了杜詩之中的人民性——“巴童”,這是在《阆山歌》與《阆水歌》裏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出現在詩中的人物代表;這裏的後句隐約寓指杜甫在寫此首詩時他所處的位置——大約就是在阆中的南津渡或正處在南樓(華光樓)一帶。這後句看似寫景的詩,卻被劉須溪評價爲“語長”而之所長的地方,既是在爲後人辨别杜甫寫此詩的環境而告訴人們有關詩聖當時的位置,又能爲此詩重點内容即最後一句的現出,鋪展其必要的文化意境;所以,“語長”。這兩句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阆中勝事可腸斷”,杜甫用“可腸斷”的悲情,來叙說他在了解阆中古老“勝事”之後的感受;說明杜甫所得知阆中勝事的心緒、與回憶遭遇“安史之亂”的狀況相似。《杜詩鏡铨》所引《杜臆》猶雲“惱殺人意”來解釋杜甫此時此刻的心情,說明了杜甫此時很可能心緒悲怆。結句“阆州城南天下稀”:《杜詩鏡铨》結合“阆州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釋,舉出了“阆之爲郡,有五城十二樓之勝概”的例子。這說明在清代,已有文人(包括在此之前而可能前延于唐代或更早的文化背景)識阆中古地,就是昆侖阆苑、就是阆苑仙境——阆州城南的錦屏山以山載人、人高如山自成仙,其山勢、其風水、其神話“三位一體”,成
爲了杜甫所贊的“天下稀”。最後兩句詩,是抒情兼叙事的詩句——這樣的表現手法,就更能夠易于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在詩句之中。
杜甫在阆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作的詩篇卻不少。這首《阆水歌》專詠阆水之勝,它與《阆山歌》一起成爲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創作背景杜甫在廣德元載(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是爲好友房琯奔喪。 廣德二載(764年)春初至春晚(即農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應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間,他參與了唐代阆中在清明節前後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掃墓活動。 因感慨萬端,寫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赏析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正怜日破浪花出”说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杜甫在刚表达了对嘉陵江江面倒映着红日的美景被破坏之惋惜心绪后,紧接着又将岸边河滩上的绿草看在眼里而使用转折的语句“更复春从沙际归”说来赞美嘉陵江(西汉水)。前句中“日破浪花出”是在写景,而前面的“正怜”就是在写情;后句中“春从沙际归”,既与“日破浪花出”相对仗,又与“更复”即“更看到希望”所表达的情感相交融。这两句属于融景于情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巴童荡浆欹侧过”在《杜诗镜铨》中被刘须溪评价为“景少”;“水鸡衔鱼来去飞”又被刘须溪评价为“语长”。这里的前句,虽然只描写了有巴人小儿划着小船从杜甫的身边穿过去这一较为单调的景色,但是在此却体现了
了杜诗之中的人民性——“巴童”,这是在《阆山歌》与《阆水歌》里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出现在诗中的人物代表;这里的后句隐约寓指杜甫在写此首诗时他所处的位置——大约就是在阆中的南津渡或正处在南楼(华光楼)一带。这后句看似写景的诗,却被刘须溪评价为“语长”而之所长的地方,既是在为后人辨别杜甫写此诗的环境而告诉人们有关诗圣当时的位置,又能为此诗重点内容即最后一句的现出,铺展其必要的文化意境;所以,“语长”。这两句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阆中胜事可肠断”,杜甫用“可肠断”的悲情,来叙说他在了解阆中古老“胜事”之后的感受;说明杜甫所得知阆中胜事的心绪、与回忆遭遇“安史之乱”的状况相似。《杜诗镜铨》所引《杜臆》犹云“恼杀人意”来解释杜甫此时此刻的心情,说明了杜甫此时很可能心绪悲怆。结句“阆州城南天下稀”:《杜诗镜铨》结合“阆州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释,举出了“阆之为郡,有五城十二楼之胜概”的例子。这说明在清代,已有文人(包括在此之前而可能前延于唐代或更早的文化背景)识阆中古地,就是昆仑阆苑、就是阆苑仙境——阆州城南的锦屏山以山载人、人高如山自成仙,其山势、其风水、其神话“三位一体”,成
为了杜甫所赞的“天下稀”。最后两句诗,是抒情兼叙事的诗句——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更能够易于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诗句之中。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这首《阆水歌》专咏阆水之胜,它与《阆山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是为好友房琯奔丧。 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 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