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3 02:47:50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绮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迹浸複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随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暧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複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嚣外。願言蹑清風,高舉尋吾契。譯文及注釋譯文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來此地。往昔蹤迹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相喚共同緻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雖無年曆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奇蹤隐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迹?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注釋嬴(yíng)氏:這裏指秦始皇嬴政。黃绮:漢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
公、绮裏季的合稱。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雲:句中助詞,無義。逝:離去,即逃至山中。往迹:人或車馬行進所留下的蹤迹。湮(yān):埋沒。相命:互相傳令,此指互相招呼。肆:緻力。從:相随。所憩:休息的處所。菽(shū):豆類。稷(jì):谷類。藝:種植。靡(mǐ):沒有。暧(ài):遮蔽。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衣裳(cháng):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後亦泛指衣服。童孺(rú):兒童。班白:指須發花白。班,通“斑”。詣(yì):玩耍。節和:節令和順。紀曆:紀年、紀月、紀日的曆書。成歲:成爲一年。餘樂:不盡之樂。于何:爲什麽,幹什麽。五百:五百年。從秦始皇到晉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風尚。薄:浮薄,指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态。旋:很快。幽蔽:深暗。遊方士:遊于方外之士。塵嚣:世間的紛擾、喧嚣。蹑(niè):踩。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賞析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甯。《桃花源詩》内容豐
富,對于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爲第一段,叙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曆,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绮(绮裏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緻,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爲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裏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農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荒路暧交通,雞犬互鳴吠”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照應,兩句意思大體一緻。接着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最後寫那裏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最後八句爲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隐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
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洩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複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複得路”。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麽怎麽會再也找不着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桃花源詩》裏已經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麽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骥他們找到了,那麽,它就不能獨立存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麽安甯、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讨。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确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顯然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因爲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蹑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
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适,辄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爲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爲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爲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于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爲靈活自由,也便于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并不讓人覺得重複。《記》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于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樸,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記》是以漁人的經曆爲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後,而《詩》則由詩人直接叙述桃源的曆史狀态,并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慨與願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有人認爲《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
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并非是要開曆史的倒車;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爲爲而不能爲”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
創作背景此詩作于陶淵明晚年,約爲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陶淵明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谥“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浔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译文及注释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
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yān):埋没。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靡(mǐ):没有。暧(ài):遮蔽。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童孺(rú):儿童。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节和:节令和顺。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成岁:成为一年。余乐:不尽之乐。于何:为什么,干什么。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旋:很快。幽蔽:深暗。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蹑(niè):踩。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
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
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
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