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1 13:06:00
出自唐代杜甫的《歲暮》
歲暮遠爲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譯文及注釋譯文作客異鄉,年關已經臨近;邊防前線,戰争還在進行。警報傳來,敵人進犯雪嶺;軍鼓號角,響聲振動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犧牲;朝廷大員,可有一人請纓?國難當頭,豈敢吝惜性命;報效無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釋“歲暮”句: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雪嶺: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終年積雪得名。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縣),梓州濱臨涪江。請纓:将士自告奮勇請命殺敵,語本《漢書.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羁南越王而緻之阙下。”
賞析這首詩的詩題“歲暮”二字,在直觀上有一種“歲雲暮矣多北風”的凄涼之感,且二字均仄聲,讀來更抑郁寡歡,仿佛給全詩定了一種低沉的調子,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
首聯“歲暮遠爲客”,“遠”字不是對成都草堂言,而是對河南老家言。詩人流寓西蜀,一直過着寄人籬下的羁旅生活,故有“遠爲客”之歎。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靜,所以接下去便說“邊隅還用兵”。“還用兵”之“還”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雖避地西蜀,暫得一席安身之所,沒想到這裏仍有戰争。另外,“還”字又有又、
、複意,意謂中原戰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亂剛平,而吐蕃之侵襲又至,戰亂似永無甯日。 “還”字隐含詩人對生活和時局的失望與歎息。于此可見杜甫煉字的功力,極爲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辭警意豐,耐人咀嚼。當時吐蕃的威脅日益嚴重,當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隴,十月攻入長安,唐代宗出奔陝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維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适不能抵禦,全川爲之震動。
颔聯“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體寫吐蕃侵蜀之事。“煙塵”,吐蕃兵馬過處塵土蔽天,代指吐蕃軍隊。“鼓角動江城”寫備戰情形。“動”字既顯出戰争的緊迫,形勢的嚴重,又寫出吐蕃入侵給社會帶來的動蕩。這一聯相當警策生動,前句寫雪嶺,後句寫江城;前句寫吐蕃,後句寫唐軍;前句是所聞,後句是親見;一遠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寫出吐蕃來勢之猛和在社會上引起的震動。
頸聯“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來的情況,又是對安史之亂以來時局的高度概括。在内憂外患的夾擊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國家處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
和憤怒。杜甫和他們不同,他早年就懷有“緻君堯舜”的宏願,當此國家危殆、生民塗炭之際,更激發了他舍身報國的意願。
尾聯“濟時敢愛死”,爲濟時活民,豈敢愛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請纓”的,但是雖有捐軀之志,卻無報國之門。自從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籬下,連生活尚且經常發生危機,哪有機會和條件過問國事。“寂寞壯心驚”,在客居邊隅的寂寞歲月中,壯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詩人便感到憤激,不由得拍案驚起,心如刀割。
這首詩,前四句主要陳時事,後四句主要抒懷抱,層次清楚,結構井然,語無虛設,字字中包含着詩人對時局的殷憂和關注,對國家的熱愛,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員的失望和譴責,也抒發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壯志難酬的苦悶。全詩出語渾樸,感情摯厚;語言精簡,音韻律工諧。
這首詩的藝術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辭手法,颔聯中的“煙塵”代邊境戰争;與後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争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而且還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爲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杜甫對國事的深深憂慮。又如“對偶”和“雙關”手法,詩題“歲暮”表
面指的是時序歲末,深層指杜甫已進入人生暮年,還指唐帝國由盛而衰進入風雨飄搖的晚唐。這首詩還運用了虛實結合描寫手法,如“邊偶還用兵,煙塵犯雪嶺”“朝廷誰請纓”是杜甫的想象,是虛寫;“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寫。表現手法中有對比,如朝廷之臣無人請纓與江湖之士的杜甫“敢愛死”對比;杜甫高遠的心志與報國無門對比。“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對比;“鼓角動江城”暗含戰争前後對比;詩歌開頭“遠爲客”與結尾“寂寞壯心驚”思想感情對比。
創作背景此詩當作于唐廣德元年(763年)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維州、保州,時杜甫欲下江東。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詩或作于離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後。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
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赏析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
、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
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语言精简,音韵律工谐。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
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
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