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3 09:14:45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墨雪卿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君難托》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甯獨異。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感君綢缪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人事反覆那能知?讒言人耳須臾離。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托葉。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賞析

  王安石的這首棄婦詩寫得通俗易懂,而又纏綿悱恻,哀怨幽深。這首詩就是一位遭受遺棄的女子的悲訴,詩中展示出她的不幸遭遇,同時也對負心漢予以譴責。

  全詩是這位棄婦的獨白。她先以朝開暮墜的槿花爲喻,自己的命運又和它有什麽區别呢?這一比喻一開始便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悲劇氣氛。而朝開暮墜,更反映出變化反複之快。接着便展開回憶:起初昔日相逢,都是青春年少,兩人一見鍾情,相互喜悅;男歡女愛到了極緻,真不知誰的情感更爲真誠濃烈。“兩情未許誰最先”,可以想見其愛之深、之切、之濃。她終于被他的纏綿的情意感動,嫁給了他,爲他操持家中生活,備嘗辛苦。由此也可想象她的漸漸憔悴、衰老。果然,不久丈夫變心了。表面看來他是因聽信讒言而立即休棄了妻子。但事實并非如此。假如這位丈夫真是十分疼愛妻子,區區讒言能使他們分離嗎?如此看來,人事翻覆,不是誰能知,而是必然的結果。從“兩情未許誰最先”到“讒言入耳須臾離”

”,前後轉變,何等急劇,态度對比,又是何等強烈!活生生的事實使她非常傷心,看着昔日嫁時的羅衣,她感到悔恨,羞于再穿;她終于明白,像這樣喜新厭舊、反複無常的人是無法寄托終身的。然而傳統的中國女子是多麽癡情啊,她即使知道丈夫并不可靠,但她仍念念不忘昔日他們之間的誓約。應當說這位棄婦形象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她的命運、她的性格,代表了整個封建社會裏,廣大不能主宰自己命運婦女的共同特征。讀這首詩,我們看到了一位忠實于愛情,勤勞樸素,卻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又不甘于這種命運的傳統婦女的形象。

  《君難托》寫出了封建時代的婦女愛情生活毫無保障,就像朝開暮謝的槿花那樣,随時會遭到摧折,反映了婦女深受迫害和淩辱的同時,對那些負心漢表示了鄙視的态度。全詩從比興開始,以叙述展開,情意深厚婉曲;同時運用前後對比手法,對照強烈;詩的語言質樸,頗具民歌特色,值得吟味。

  詩的起首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以朝開暮墜的槿花來比喻棄婦。她和槿花的命運難道有什麽區别嗎?用反問來加強語氣,實際是作出“毫無區别”的肯定回答。“憶昔”是回憶往事,記得我們剛相識時,都還年輕,相互愛慕,也不知是誰先吐露出愛情,兩人的愛情簡直是分不

出高下的。這種回憶是甜蜜的,少男少女最癡情,那個負心漢在當時确實曾真心愛過她。正因爲被他纏綿的情意所感動,她才決心跟随他去,把自己的終身托付給他。“君難托”的主題,到此交代了“托”的經過,以下再展示“難”。

  第一難是“成君家計良辛苦”。婚後當了家庭主婦,要操持好全家的生活實在很辛苦。可以想像得出,上有不太好伺候的公婆,下有愛挑剔生事的叔姑,衆口難調,左右爲難。第二難是“人事反覆那能知”。人情變化得很厲害,說變就變,翻臉成仇。這裏既指說男方的親屬,也是說她的丈夫。前者是說壞話,進讒言的人,後者是聽信讒言而變心的人。“讒言入耳須臾離”既是對進讒者的譴責,也是對輕易聽信讒言的丈夫的怨恨。“須臾離”形容丈夫離棄她的突然,事起倉促,頃刻之間便把自己抛棄,她毫無思想準備,婚變之後,她成了受害人。對這一遭遇,女主人公有什麽想法?“嫁時羅衣羞更著 ,如今始悟君難托。”一個婦女被丈夫休棄總是一件讓人感到羞愧的事,哪怕她毫無過錯,但要重新穿上娘家帶來的出嫁服裝回去,真是臉上無光。此時此刻她才醒悟到她把終身托錯了人,這個負心漢是多麽靠不住啊!全詩至此,應當說是叙事已畢,主題已出,意境已盡,可以結束了。但作者再加

兩句表白來作結尾:“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盡管明白了“君難托”,但那段癡情,那種忠于愛情的品性仍不改變,因爲我仍然不能忘掉從前發過的愛情誓約,我還是信守舊時之約,忠誠如初。女主人公的人品與性格被突出了,她的高尚情操更反襯出那負心漢的可恥卑劣,而那種被遺棄的痛苦和怨恨之情也就表現得格外的強烈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讒言入耳須臾離”一句可作爲雙關語來解讀,暗示君臣之間難以相處。末兩句真實地表現出女子被休後的留戀之情。古時被罷貶的忠臣亦如此。“君難托”還可能含有“伴君如伴虎”的思想,君王一朝變心,爲臣的便再無立身之地了。結句又表現心情上的矛盾,還抱有盡管男子薄情,自己仍然盼着破鏡重圓的幻想。由此可見,如果把這首詩作爲王安石對宋神宗的怨望來讀也未嘗不可,但這種怨望并不是一般的消極哀怨,而是我行我素、矢志不渝的表白。

創作背景

  《宋史·王安石傳》記載,宋神宗還在當太子時便對王安石很敬佩,即位不久重用他,全力支持他變法。後來由于變法收到了極大的阻力,神宗漸漸缺乏信心,加之有人屢進讒言,王安石隻好自求罷相,退居金陵。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谥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

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争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人事反覆那能知?谗言人耳须臾离。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叶。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弃妇诗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缠绵悱恻,哀怨幽深。这首诗就是一位遭受遗弃的女子的悲诉,诗中展示出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对负心汉予以谴责。

  全诗是这位弃妇的独白。她先以朝开暮坠的槿花为喻,自己的命运又和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一比喻一开始便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而朝开暮坠,更反映出变化反复之快。接着便展开回忆:起初昔日相逢,都是青春年少,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喜悦;男欢女爱到了极致,真不知谁的情感更为真诚浓烈。“两情未许谁最先”,可以想见其爱之深、之切、之浓。她终于被他的缠绵的情意感动,嫁给了他,为他操持家中生活,备尝辛苦。由此也可想象她的渐渐憔悴、衰老。果然,不久丈夫变心了。表面看来他是因听信谗言而立即休弃了妻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假如这位丈夫真是十分疼爱妻子,区区谗言能使他们分离吗?如此看来,人事翻覆,不是谁能知,而是必然的结果。从“两情未许谁最先”到“谗言入耳须臾离”

”,前后转变,何等急剧,态度对比,又是何等强烈!活生生的事实使她非常伤心,看着昔日嫁时的罗衣,她感到悔恨,羞于再穿;她终于明白,像这样喜新厌旧、反复无常的人是无法寄托终身的。然而传统的中国女子是多么痴情啊,她即使知道丈夫并不可靠,但她仍念念不忘昔日他们之间的誓约。应当说这位弃妇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她的命运、她的性格,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里,广大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妇女的共同特征。读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忠实于爱情,勤劳朴素,却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甘于这种命运的传统妇女的形象。

  《君难托》写出了封建时代的妇女爱情生活毫无保障,就像朝开暮谢的槿花那样,随时会遭到摧折,反映了妇女深受迫害和凌辱的同时,对那些负心汉表示了鄙视的态度。全诗从比兴开始,以叙述展开,情意深厚婉曲;同时运用前后对比手法,对照强烈;诗的语言质朴,颇具民歌特色,值得吟味。

  诗的起首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朝开暮坠的槿花来比喻弃妇。她和槿花的命运难道有什么区别吗?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实际是作出“毫无区别”的肯定回答。“忆昔”是回忆往事,记得我们刚相识时,都还年轻,相互爱慕,也不知是谁先吐露出爱情,两人的爱情简直是分不

出高下的。这种回忆是甜蜜的,少男少女最痴情,那个负心汉在当时确实曾真心爱过她。正因为被他缠绵的情意所感动,她才决心跟随他去,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他。“君难托”的主题,到此交代了“托”的经过,以下再展示“难”。

  第一难是“成君家计良辛苦”。婚后当了家庭主妇,要操持好全家的生活实在很辛苦。可以想像得出,上有不太好伺候的公婆,下有爱挑剔生事的叔姑,众口难调,左右为难。第二难是“人事反覆那能知”。人情变化得很厉害,说变就变,翻脸成仇。这里既指说男方的亲属,也是说她的丈夫。前者是说坏话,进谗言的人,后者是听信谗言而变心的人。“谗言入耳须臾离”既是对进谗者的谴责,也是对轻易听信谗言的丈夫的怨恨。“须臾离”形容丈夫离弃她的突然,事起仓促,顷刻之间便把自己抛弃,她毫无思想准备婚变之后,她成了受害人。对这一遭遇,女主人公有什么想法?“嫁时罗衣羞更著 ,如今始悟君难托。”一个妇女被丈夫休弃总是一件让人感到羞愧的事,哪怕她毫无过错,但要重新穿上娘家带来的出嫁服装回去,真是脸上无光。此时此刻她才醒悟到她把终身托错了人,这个负心汉是多么靠不住啊!全诗至此,应当说是叙事已毕,主题已出,意境已尽,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再加

两句表白来作结尾:“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尽管明白了“君难托”,但那段痴情,那种忠于爱情的品性仍不改变,因为我仍然不能忘掉从前发过的爱情誓约,我还是信守旧时之约,忠诚如初。女主人公的人品与性格被突出了,她的高尚情操更反衬出那负心汉的可耻卑劣,而那种被遗弃的痛苦和怨恨之情也就表现格外的强烈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谗言入耳须臾离”一句可作为双关语来解读,暗示君臣之间难以相处。末两句真实地表现出女子被休后的留恋之情。古时被罢贬的忠臣亦如此。“君难托”还可能含有“伴君如伴虎”的思想,君王一朝变心,为臣的便再无立身之地了。结句又表现心情上的矛盾,还抱有尽管男子薄情,自己仍然盼着破镜重圆的幻想。由此可见,如果把这首诗作为王安石对宋神宗的怨望来读也未尝不可,但这种怨望并不是一般的消极哀怨,而是我行我素、矢志不渝的表白。

创作背景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宋神宗还在当太子时便对王安石很敬佩,即位不久重用他,全力支持他变法。后来由于变法收到了极大的阻力,神宗渐渐缺乏信心,加之有人屡进谗言,王安石只好自求罢相,退居金陵。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

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83632.html

上一篇:苍鹰搏攫,丹棘崔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便忘了、天涯芳信。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