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5 16:37:0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南岸初晴

出自唐代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别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挂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爲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賞析

  此詩爲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遊、狂放不羁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願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開宗明義表達胸襟:我本來就象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國,遊說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樣遊諸名山去過隐居生活。“鳳歌”一典,用語精警,内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接着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手持綠玉杖,朝别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于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爲什麽到廬山來呢?是因爲“好入名山遊。”後兩句詩,既可說是李白一生遊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謂序曲。然後轉入第二段,詩人以濃墨重彩,正面描繪廬山和長江的雄奇風光。先寫山景鳥瞰:“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認爲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廬山一帶正是南鬥的分野。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峰東北的九疊雲屏。三句意謂:廬山秀麗挺拔,高聳入雲;樹木青翠,山花爛熳,九疊雲屏像錦繡雲霞般展開;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麗。以上是粗繪,寫出廬山的雄奇瑰麗;下面,則是細描:“金阙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挂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金阙、三石梁、香爐、瀑布,都是廬山絕景。這四句是從仰視的角度來描寫:金阙岩前矗立着兩座高峰,三

石梁瀑布有如銀河倒挂,飛瀉而下,和香爐峰瀑布遙遙相對,那裏峻崖環繞,峰巒重疊,上淩蒼天。接着,筆姿忽又宕起,總攝全景:“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旭日初升,滿天紅霞與蒼翠山色相輝映;山勢峻高,連鳥也飛不到;站在峰頂東望吳天,真是寥廓無際。詩人用筆錯綜變化,迂回别緻,層層寫來,把山的瑰玮和秀麗,寫得淋漓盡緻,引人入勝。

  然後,詩人登高遠眺,以如椽大筆,彩繪長江雄偉氣勢:“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謂長江流至浔陽分爲九條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洶湧,堆疊如山。這幾句意謂:登臨廬山高峰,放眼縱觀,隻見長江浩浩蕩蕩,直瀉東海,一去不返;萬裏黃雲飄浮,天色瞬息變幻;茫茫九派,白波洶湧奔流,浪高如雪山。詩人豪情滿懷,筆墨酣暢,将長江景色寫得境界高遠,氣象萬千。何等雄偉,何等壯美!大自然之美激發了大詩人的無限詩情:“好爲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外蒼苔沒。”石鏡,傳說在廬山東面有一圓石懸岩,明淨能照人形。謝公,南朝宋謝靈運,嘗入彭蠡湖口,登廬山,有“攀崖照石鏡”詩句(《謝康樂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經過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後,重登廬山

,不禁感慨萬千。這四句意思是:愛作廬山歌謠,詩興因廬山而激發。從容自得地照照石鏡,心情爲之清爽,謝靈運走過的地方,如今已爲青苔所覆蓋。人生無常,盛事難再。李白不禁油然産生尋仙訪道思想,希望超脫現實,以求解決内心的矛盾。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還丹,道家所謂服後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疊,指道家修煉的功夫很深,達到心和神悅的境界。這兩句表明詩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煉升仙,以擺脫世俗之情,到那虛幻的神仙世界:“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謂元始天尊居處。詩人仿佛遠遠望見神仙在彩雲裏,手拿着蓮花飛向玉京。詩人多麽向往這樣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淮南子?·道應訓》載,盧敖遊北海,遇見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遊,怪仙笑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遂入雲中。”汗漫,意謂不可知,這裏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這詩裏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盧敖借指盧虛舟,邀盧共作神仙之遊。兩句意謂:我李白已預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約會,并願接待盧敖共遊仙境。詩人浮想聯翩,仿佛随仙人飄飄然淩空而去。全詩戛然而止

,餘韻悠然。

  此詩思想内容比較複雜,既有對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對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風物。詩的感情豪邁開朗,磅礴着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詩的韻律随詩情變化而顯得跌宕多姿。開頭一段抒懷述志,用尤侯韻,自由舒展,音調平穩徐緩。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轉唐陽韻,音韻較前提高,昂揚而圓潤。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删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随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爲入聲月沒韻,表達歸隐求仙的閑情逸緻,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庚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袅袅,令人神往。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760年(肅宗上元元年),即詩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的次年。李白遇赦後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陽(今江西九江)遊廬山時作了這首詩,那時李白已經曆盡磨難,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

,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出自唐代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

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

,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

,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60年(肃宗上元元年),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那时李白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81701.html

上一篇: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