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7 21:11:51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晚桃花》
一樹紅桃亞拂池,竹遮松蔭晚開時。非因斜日無由見,不是閑人豈得知。寒地生材遺校易,貧家養女嫁常遲。春深欲落誰憐惜,白侍郎來折一枝。賞析這首詩題爲《晚桃花》,它不僅描繪了“春深欲落”的“晚開”桃花的冷清與孤寂,而且通過對桃花的憐惜和詠歎,抒發了詩人的珍愛人才之情。
首聯“一樹紅桃桠拂池,竹遮松蔭晚開時”,先勾畫桃花灼灼盛開、綽約動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環境。滿樹桃花,紅豔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曳,翠竹掩映,青松遮蓋,它雖然遠離百花又開放得較晚,但卻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個性。
次聯“非因斜日無由見,不是閑人豈得知”,是從首聯描寫轉人三聯議論的自然過渡。詩人感歎,這美麗的花隻因偶然的機緣才被人發現,若不是斜日臨照,與紅花相映,人們便觀賞不到這“一樹紅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個投閑置散的人,就不會知道在這“竹遮松蔭”的幽靜之處,還會有豔麗動人的桃花。
第三聯“寒地生材遺較易,貧家養女嫁常遲”是詩中的警句,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人把警策的議論和形象化的比喻結合起來,既顯露出銳利的諷谕,批判的鋒芒,又含蓄蘊藉,發人深思。因爲生長
長在貧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輕視,花木是這樣,人亦如此。作者用貧家女兒的遲嫁,這一常見的社會現象,生動譬比,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識别人才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不應因爲家世貧寒,便棄而不用,選拔人才應當唯賢是舉,廣爲搜羅,這正是詩人要抒寫的真正思想。
末聯“春深欲落誰憐惜,白侍郎來折一枝”便緊緊承接着第三聯的議論和慨歎,寫出了詩人對桃花的憐惜與珍愛。他獨具慧眼,折取一枝,這種與衆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詩人對人才問題不同流俗的見解。
這首詩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樹紅桃”觸發了詩人的創作機緣,才使他生發出那麽深長的聯想與感慨。前人論白居易之詩時說:“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便覺此衷無限。”(陸時雍《詩鏡總論》)白居易的詩雅俗共賞,富有情味,他所運用的語言大都淺顯平易,接近口語,但又十分注意語言的加工和提煉,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達出深厚的情緻。這首詩中的“一樹紅桃桠拂池”、“貧家養女嫁常遲”等詩句,既自然流出,不覺晦澀,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語,顯然經過了詩人的選擇、提煉和藝術加工。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作者于唐宣宗大和三年(829年)在長安作,是由桃花晚放連想到寒士易棄
深深感歎之作。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晚桃花》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赏析这首诗题为《晚桃花》,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次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第三联“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
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末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和三年(829年)在长安作,是由桃花晚放连想到寒士易弃
深深感叹之作。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