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6 14:26:25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拿把雨伞装蘑菇

出自唐代章碣的《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譯文及注釋

譯文焚書的煙霧剛剛散盡,秦始皇的帝業也随之滅亡,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也鎖守不住始皇的故國舊居。焚書坑的灰燼還沒冷卻,山東群雄已揭竿起義,起義軍領袖劉邦和項羽,原來都不讀書!

注釋焚書坑:秦始皇焚燒詩書之地,故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骊山上。竹帛:代指書籍。煙銷:指把書籍燒光。帝業:皇帝的事業。這裏指秦始皇統治天下,鞏固統治地位的事業。虛:空虛。關河:代指險固的地理形勢。關:函谷關。河:黃河。空鎖:白白地扼守着。祖龍居:秦始皇的故居,指鹹陽。祖龍:代指秦始皇。山東:崤函之東。一說指太行山之東,即爲秦始皇所滅的六國舊有之地。劉項:劉邦和項羽,秦末兩支主要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不讀書:劉邦年青時是市井無賴,項羽年青時習武,兩人都沒讀多少書。

鑒賞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奏議,下令在全國範圍内搜集焚毀儒家《詩》、《書》和百家之書,令下之後三十日不燒者,罰作築城的苦役,造成中國曆史上一場文化浩劫。

  焚書坑據傳

傳是當年焚書的一個洞穴,舊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過那裏,目之所觸,感慨系之,便寫了這首詩。

  詩一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爲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着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裏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一句夾叙夾議,明叙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裏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緻。

  次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一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與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泾河、渭河、崤山、華山等。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爲固,四塞之國也。”說“關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險阻。秦都鹹陽四周雖有這許多關山河川包圍着,但仍然鎖守不住,所以《過秦論》又說:“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阖,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再堅固的“籬笆”也擋不住起義軍隊的長驅直入。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一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

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祖龍”指秦始皇。這裏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項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了,好久不講話,過後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此時江山易主,“祖龍”一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絕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一步用曆史事實對“焚書”一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爲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結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雲雲是誇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爲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後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一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于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一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厮混,一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

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着極爲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采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于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态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如果說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現,那麽,它也不失爲一種成功的藝術手法。

創作背景

  秦始皇消滅齊、楚、燕、趙、韓、魏六國以後,爲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議,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燒毀圖書(醫藥、蔔筮、農作書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圖使他的帝業延續下去。作者可能到過燒毀圖書的地方,耳聞目睹,有感而作。

作者簡介

章碣(836—905年),唐代詩人,字麗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進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長沙攜邵安石(廣東連縣人)來京,高湘主持考試,邵安石及第。

出自唐代章碣的《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译文注释

译文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注释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竹帛:代指书籍。烟销:指把书籍烧光。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虚:空虚。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空锁:白白地扼守着。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鉴赏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

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

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

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创作背景

  秦始皇消灭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作者可能到过烧毁图书的地方,耳闻目睹,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79790.html

上一篇: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杭苇岸才登,行入乱峰层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