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 -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注釋】: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并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并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随這位行人,沿着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系上下句看,這一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啓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啓下,是作爲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隻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寝;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寝,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既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籁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爲,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寫所見,隻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卧榻上聽到的院内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隻寫「聞犬吠」,可能因爲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隻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啓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裏,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 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陳邦炎)【
作品評述】
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以上就是《逢雪宿芙蓉山》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逢雪宿芙蓉山 - 刘长卿
日暮
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注释】: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
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
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
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
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
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
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
增多诗句层次、
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
本来已经使人感到
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
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
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
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
来说,
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
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
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
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
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
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
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
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
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
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
就在尺幅中
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
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
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
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
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
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 这幅画
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作品评述】
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以上就是《逢雪宿芙蓉山》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逢雪宿芙蓉山》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