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3 06:40:59
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譯文及注釋譯文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眼前仿佛戰角吹響烽煙滾滾戰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誰可同語?隻有蕭瑟的西鳳吹拂着枯老鮮紅的楓樹。從前愁苦凄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鐵馬金戈南征北戰,最終隻剩日落黃昏青草掩藏着墳墓。滿腹幽情情深幾許,夕陽照射深山飄灑着潇潇秋雨。
注釋無定據:沒有一定。宋代毛開《漁家傲·次丹陽憶故人》詞:“可忍歸期無定據,天涯已聽邊鴻度。”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牧馬:指古代作戰用的戰馬.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事。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馬。代指戰事.兵事。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裏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詠懷古迹》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往情深深幾許:化用歐陽修《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句意。幾許:多少。
鑒賞詞中有“牧馬頻來去”、“西風”及“青冢黃昏路”之語,青冢離龍泉關較近,因此可能創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駕至五台山、龍泉關時。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願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爲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曆,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爲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爲敏感。作者并沒有沉溺于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曆史拉回到了現實,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隻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将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可是,此時的威武嚴整,并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雲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
厮殺聲,似乎也暗藏着幾份悲傷。從結構上來說,第一句是後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後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爲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曆,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于曆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豔,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地逝去,風幹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幹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裏。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迹,以複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爲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爲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麽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
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禦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爲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爲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後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爲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爲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麽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裏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生發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着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着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
,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爲一體。而上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創作背景這首出塞詞,當爲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八歲。
作者簡介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曆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拟古決絕詞》——“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注释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鉴赏词中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黄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
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
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
,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创作背景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