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17:00:04
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赤棗子·風淅淅》
風淅淅,雨纖纖。難怪春愁細細添。記不分明疑是夢,夢來還隔一重簾。譯文及注釋譯文微風吹拂,細雨蒙蒙,每一個絲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劇。往事已在腦海裏漸漸模糊,那些經曆究竟是真是夢,我分辨不清。縱然你在夢裏到來,也隔着一重簾幕,讓我無法接近。
注釋赤棗子:原來是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名。“子”含有小的意思,在詞調中屬小曲。此調爲單調,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三、五句押平聲韻。淅淅(xī xī):象聲詞,指輕微的聲音。纖纖:形容細長的樣子。細細:形容輕柔的樣子。一重簾:此處之簾是現實中的簾子,意指實境之簾隔開了虛幻之夢境。
賞析春雨總是惹人愁,這樣的天氣裏,也怪不得納蘭寫出這樣的詞句。斜風細雨斜織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聲詞,形容風聲。總覺得象聲詞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兩字,同樣是風,卻有種柔弱迷惘的情緒在裏面。唐朝李鹹用《聞泉》詩中有一句: “淅淅夢初驚,幽窗枕簟清。”似乎是約定俗成,“淅淅”的風總與大喜大悲無關,多是愁緒,即便有些歡樂,也是似有還無的那麽一丁點。“纖纖”兩字轉而描畫春雨的形态,這兩個字本是用來描畫女子雙手柔細之态的,《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有: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用這裏描摹雨絲,倒也有種婉約雅緻的風情。細雨如絲,依然朦朦胧胧地籠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秋雨愁,是不能愁過這連綿的春雨。雨打芭蕉,春雨愁結,于是乎凄凄慘慘切切。春雨的細膩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隻有春天才會有這連綿的細雨。空氣中布滿濃濃的濕氣,陰陰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裏,胸口被堵得緊緊的,似磐石般壓得使人透不出氣來,所有的委屈苦惱全部噴湧而出,傷感瞬間在心底最潮濕的角落裏發芽。
因此納蘭才說,“難怪春愁細細添。”風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憐。尤其是一人獨處,懷思之情便難免。而南這濃重的愁情而緻似夢非夢的幻覺生起了。詞人喃喃自語着,那過去了的事已記不分明了。莊子曾經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個結。真實是什麽,是眼睛看到的,還是手指觸碰到的,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什麽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如今眼前的這一切,或許一朝夢醒皆成幻影。但納蘭随即苦笑搖頭,即使在夢中,也隔着一層厚厚的簾,看不清楚。這種愁緒就像一場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跑步,因
爲起點便是終點。也像是夢,醒來時分明覺得夢是真的,而再真實的夢也不過隻是場夢罷了,與現實永遠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簾。簾裏簾外,有的人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一種朦胧恍惚的境界,也從中流露出一種莫可名狀的惆怅。
納蘭的詞總是意深而情婉,就如這首小令,語句中有“花間”風韻,卻更濕得清麗自然。寥寥幾筆,景緻情感都在其中。
創作背景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春季裏的某一天,風雨凄迷中,詞人自憐又是一個人獨處,懷念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這首詞。
作者簡介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曆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拟古決絕詞》——“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赤枣子·风淅淅》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译文及注释译文微风吹拂,细雨蒙蒙,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注释赤枣子:原来是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子”含有小的意思,在词调中属小曲。此调为单调,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三、五句押平声韵。淅淅(xī xī):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赏析春雨总是惹人愁,这样的天气里,也怪不得纳兰写出这样的词句。斜风细雨斜织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总觉得象声词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两字,同样是风,却有种柔弱迷惘的情绪在里面。唐朝李咸用《闻泉》诗中有一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似乎是约定俗成,“淅淅”的风总与大喜大悲无关,多是愁绪,即便有些欢乐,也是似有还无的那么一丁点。“纤纤”两字转而描画春雨的形态,这两个字本是用来描画女子双手柔细之态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用这里描摹雨丝,倒也有种婉约雅致的风情。细雨如丝,依然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秋雨愁,是不能愁过这连绵的春雨。雨打芭蕉,春雨愁结,于是乎凄凄惨惨切切。春雨的细腻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只有春天才会有这连绵的细雨。空气中布满浓浓的湿气,阴阴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里,胸口被堵得紧紧的,似磐石般压得使人透不出气来,所有的委屈苦恼全部喷涌而出,伤感瞬间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里发芽。
因此纳兰才说,“难怪春愁细细添。”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而南这浓重的愁情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词人喃喃自语着,那过去了的事已记不分明了。庄子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结。真实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手指触碰到的,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什么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如今眼前的这一切,或许一朝梦醒皆成幻影。但纳兰随即苦笑摇头,即使在梦中,也隔着一层厚厚的帘,看不清楚。这种愁绪就像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跑步,因
为起点便是终点。也像是梦,醒来时分明觉得梦是真的,而再真实的梦也不过只是场梦罢了,与现实永远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帘。帘里帘外,有的人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也从中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
纳兰的词总是意深而情婉,就如这首小令,语句中有“花间”风韵,却更湿得清丽自然。寥寥几笔,景致情感都在其中。
创作背景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春季里的某一天,风雨凄迷中,词人自怜又是一个人独处,怀念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首词。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