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19:38:1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落花随泪绽放

出自唐代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别》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譯文及注釋

譯文揚子江頭楊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楊花似雪漫天飛舞愁殺渡江人。微風輕拂笛聲幽咽離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卻奔向西秦。

注釋淮(huái)上:揚州。淮:淮水。揚子江:長江在江蘇鎮江、揚州一帶的幹流,古稱揚子江。楊柳:“柳”與“留”諧音,表示挽留之意。楊花:柳絮。愁殺:愁緒滿懷。殺,形容愁的程度之深。風笛:風中傳來的笛聲。離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們常在此送别,所以稱爲“離亭”。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帶。秦:指當時的都城長安。在今陝西境内。

賞析

  晚唐絕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後,單純議論之風漸熾,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大爲減弱。而鄭谷的這首七絕則仍然保持了長于抒情、富于風韻的特點。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一、二兩句即景抒情,點醒别離,寫得潇灑不着力,讀來别具一種天然的風韻。畫面很疏朗,淡淡幾筆,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于含蘊。依依袅袅的柳絲,牽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骢難系”的傷離意緒;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着雙方缭亂不甯的離緒,勾起

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頭柳色,宜人春光,在這裏恰恰成了離情别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愁緒,初看似不甚協調,細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諧統一。兩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複,構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回環往複,富于情韻美的風調,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于沉重與傷感。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離,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兩句,從江頭景色收轉到離亭别宴,正面抒寫握别時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征着别離的《折楊柳》。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萦繞,随風遠揚。離笛聲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握别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詩到這裏,突然停止,富有韻味。

  這首詩有一個别開生面和富于情韻的結尾,使得它受到較高的評價。表面上看,末句隻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語,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寫,也無一唱三歎的抒情,實際上詩的深長

韻味恰恰就蘊含在這貌似樸直的不結之結當中。由于前面已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對離情進行反複渲染,結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與對照中愈益顯出其内涵的豐富。臨歧握别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君”“我”對舉,“向”字重疊,更使得這句詩增添了詠歎的情味。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鹧鸪詩》得名,人稱鄭鹧鸪。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緻。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台編》。

出自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译文注释

译文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杨花:柳絮。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

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

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作者简介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6995.html

上一篇: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