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2 18:03:21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踏破风尘

出自宋代李觏的《鄉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賞析

  獨自在外,自然充滿了對家人的懷念。古詩中表現鄉思,除了聽風聽雨外,最多的是通過登臨送目,寄托悲傷。如唐韋應物的《西樓》雲:“高閣一怅望,故園何日歸?”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雲:“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裏餘。”李觏這首絕句,也是通過遠望,抒發自己思歸的牢愁。

  詩前兩句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麽。詩人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他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後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通過兩個“天涯”的反複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啓發。《世說新語》載:晉元帝曾問明帝:“長安與太陽誰遠。”明帝起先回答太陽遠,因爲沒見過有人從太陽那兒來。後來又改口說太陽近,因爲“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來人們常用這典故,以天涯太陽比喻遠。如唐岑參《憶長安曲》雲:“

“東望望長安,正值日初出。長安不可見,喜見長安日。”就是在所憶之處與太陽上做文章。

  落日終于西沉了,暮色從天際酒來,把詩人的視野壓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從近處着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間的距離轉到着眼于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爲距離遙遠,還因爲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爲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雲遮掩。詩用“還被”二字喚起,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爲青、綠較爲輕、明,碧較爲重、暗,不僅更符合等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童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随着時間的冉冉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緻濃得化不開。

  全詩四句,分四層意思,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把思想感情發揮到極緻。中國古代詩詞作法,有透過一層、加一

倍寫法。這種寫法,有用在一聯中的,如杜甫《夜聞觱篥》雲:“君知天地幹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本意寫行路難,再加寫遍地戰争,行路就更難了。又如李商隐《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幹句透過一層,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寫思念故宮,故宮不見,轉而夢見,最後連夢中也見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漲。李觏的這首詩,也是采用了這一手法。

作者簡介

李觏(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觏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爲紀念李觏,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出自宋代李觏的《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赏析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

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作者简介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5542.html

上一篇: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