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12:10:27
出自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萦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铤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欤漢欤?将近代欤?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裏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愬?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爲。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镞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胫,堅冰在須。鸷鳥休巢,征馬踟蹰。缯纩無溫,堕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辎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将軍複沒。屍踣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爲枯骨。可勝言哉!鼓衰兮力竭,矢盡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幂幂。日光寒兮草短,
,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裏,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豈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勳,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爲關。荼毒生民,萬裏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徧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布奠傾觞,哭望天涯。天地爲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爲之奈何?守在四夷。
譯文及注釋譯文 廣大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彎曲得像帶子一般,遠處無數的山峰交錯在一起。一片陰暗凄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飛蓬折斷,野草枯萎,寒氣凜冽猶如降霜的冬晨。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全軍覆沒。每逢陰天就會聽到有鬼哭的聲音。真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還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征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
戰。士兵們奔走萬裏邊疆,年複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冰的河流。地遠天長,不知道哪裏是歸家的道路。性命寄托于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争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時不有。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爲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将們就使用奇兵詭計。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爲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 唉喲喲!我想像北風搖撼着沙漠,胡兵乘機來襲。主将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卒接戰。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奔馳着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鋒利的箭镞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聲勢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電奔掣。 何況正值極冬,空氣凝結,天地閉塞,寒氣凜冽的翰海邊上,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胡須。兇猛的鸷鳥躲在巢裏休息,慣戰的軍馬也徘徊不前。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胡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沖斷士兵隊伍。都尉剛剛投降,将軍又複戰死。屍體僵
仆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爲枯骨。說不完的凄慘喲!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精疲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也斷絕。白刃相交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投降吧?終身将淪于異族;戰鬥吧?屍骨将暴露于沙礫!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日光慘淡啊映照着短草,月色凄苦啊籠罩着白霜。人間還有像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開辟疆土千裏,匈奴望風遠逃。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奴作戰,反而民窮财盡,國力削弱。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驅逐猃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回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裏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奴,雖然占領了陰山,但陣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蒼天所生衆多的人民,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着背着,唯恐他們夭折。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着受過什麽
恩惠?又犯了什麽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郁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隻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天地爲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吊祭,不能爲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争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唉唉!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緻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争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爲天子守衛疆土啊。
注釋[1]浩浩:遼闊的樣子。垠(yín銀):邊際。[2]夐(xiòng):遠。[3]糾紛:重疊交錯的樣子。[4]黯:昏黑。[5]曛:赤黃色,形容日色昏暗。[6]蓬:草名,即蓬蒿。秋枯根拔,随風飄轉。[7]挺:通“铤”(tǐng),疾走的樣子。[8]亭長:秦漢時每十裏爲一亭,設亭長一人,掌管治安、訴訟等事。唐代在尚書省各部衙門設置亭長,負責省門開關和通報傳達事務,是流外(不入九品職級)吏職。此借指地方小吏。[9]三軍:周制:天子置六軍,諸侯大國可置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此處泛指軍隊。[10]齊魏、荊韓: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國家。荊,即楚國。這裏泛指戰國時代。召募:以錢物招募兵員。徭役和召募,是封建時代的義務兵和雇傭兵。[11]腷(bì必)臆:心情苦悶
[!--empirenews.page--]。愬,即“訴”。[12]四夷: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夷,古時對異族的貶稱。[13]耗斁(dù妒):損耗敗壞。[14]戎:西方少數民族。此泛指少數民族。夏:華夏,漢族。[15]王師:帝王的軍隊。古稱帝王之師是應天順人、吊民伐罪的仁義之師。[16]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17]用奇:使用陰謀詭計。[18]奇兵:乘敵不備進行突然襲擊的部隊。[19]王道:指禮樂仁義等治理天下的準則。迂闊:迂腐空疏。[20]期門:軍營的大門。[21]旌旗:旗幟的統稱。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飾的旗。[22]組練:即“組甲被練”,戰士的衣甲服裝。此代指戰士。[23]析:分離,劈開。原作“折”,據《唐文粹》及《文集》改。[24]窮陰:猶窮冬,極寒之時。[25]海隅:西北極遠之地。海,瀚海,在蒙古高原東北;一說指今内蒙古自治區之呼倫貝爾湖。[26]缯纩(zēng增kuàng曠):缯,絲織品的總稱。纩,絲綿。古代尚無棉花,絮衣都用絲棉。[27]憑陵:憑借,倚仗。[28]辎(zī資)重:軍用物資的總稱。[29]都尉:官名,此指職位低于将軍的武官。[30]踣(bó博):僵仆。[31]勝(shēng生):盡。[32]蹙(cù促):迫近,接近。[33]幂(mì密)幂:深濃陰暗。[34]牧:李牧,戰國末趙國良将,守雁門(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擊敗東胡,降服林胡(均爲匈奴所屬的部族)。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見《史記·
廉頗蔺相如列傳》。[35]殚(dān丹):盡。痡(pū鋪):勞倦,病苦。漢武帝時,多次大舉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天下虛耗”,甚至“人複相食”。見《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36]猃狁(xiǎn險yǔn允):也作“猃狁”、“葷粥”、“獯鬻”、“薰育”、“葷允”等,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時,?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統軍抗擊,逐至太原(今甯夏固原縣北),不再窮追。二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狁,至于太原”。[37]城:築城。朔方:北方。一說即今甯夏靈武縣一帶。句出《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38]飲至:古代盟會、征伐歸來後,告祭于宗廟,舉行宴飲,稱爲“飲至”。策勳,把功勳記載在簡策上。句出《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39]穆穆:端莊盛美,恭敬謹肅的樣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儀表,如《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棣(dì弟)棣,文雅安和的樣子。[40]荼(tú塗)毒:殘害。[41]殷(yān煙):赤黑色。《左傳》成公二年杜注:“血色久則殷。”[42]陰山:在今内蒙古中部,西起河套,東接内興安嶺,原爲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漢。漢武帝時,爲衛青
、霍去病統軍奪取,漢軍損失亦慘重。[43]蒼蒼:指天。蒸,通“烝”,衆,多。[44]悁(yuān冤)悁:憂愁郁悶的樣子。[45]寤寐:夢寐。[46]布奠傾觞: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陳列。奠,設酒食以祭祀。[47]不至:不能達于死者。精魂:精氣靈魂。古時認爲人死後,其精氣靈魂能夠離開身體而存在。[48]兇年:荒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大舉興兵造成大量農業勞動力的征調傷亡,再加上雙方軍隊的蹂躏掠奪以及軍費的負擔,必然影響農業生産的種植和收成。故此處不僅指自然災荒。[49]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鑒賞《吊古戰場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以憑吊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争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征無戰,肯定反侵略戰争,反對侵略戰争。文中把戰争描繪得十分殘酷凄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雖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交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爲古今傳誦的名篇。
《吊古戰場文》名爲“吊古”,實是諷今。全文以“古戰場”爲抒情的基點,以“傷心哉”爲連綴全篇的感情主線,以
遠戍的苦況、兩軍厮殺的慘狀、得人與否的對比、士卒家屬吊祭的悲怆爲結構層次,層層鋪叙,愈轉愈深,結末點出主旨。結構緊湊,一氣呵成。開篇劈空描寫古戰場陰森悲涼的氣象:沙漠空曠無邊,杳無人迹,河水回環纏繞,群山交錯雜列,天地昏暗,氣象憔悴,飛蓬根斷,野草枯死.飛鳥不肯落下,野獸離群而奔突,使人觸目驚心,魂失魄散。接着文鋒一轉,借亭長之口點題,叙說古戰場“常覆三軍”的曆史和天陰鬼哭的慘狀,增強了文章的可信性與感染力。再以“傷心哉”的慨歎,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給全篇籠罩上了一層愁慘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欤?漢欤?将近代欤?”發問深婉,有力統領起全文。
第二段寫士卒遠戍的苦況和秦漢以來“多事四夷”的原因。作者以“吾聞夫”提領,展開了對曆史的回溯,描述遠戍士卒曆盡行軍、露營、夜渡、屯戍之苦。地闊天長,戍邊日久,歸途知在何處?寄身鋒刃,性命難保,怨憤向誰傾訴?但是,戍卒的悲慘遭遇是怎樣造成的?“秦漢而還”以下便指出其原因。認爲自秦漢以來,爲開邊拓土,“多事四夷”,邊境戰事頻仍,緻使“文教失宣”,王道莫爲。這就把罪責推到封建帝王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上,極爲尖銳深刻。作者行王道,反霸道,以“仁義”安撫“四夷”的觀點是有進
步意義的。
第三段描摹兩軍厮殺的激烈、悲慘的情狀,是全篇的主體。作者以“吾想夫”馳騁其宏偉的想象,用鋪排揚厲、踵事增華的筆法,描繪了兩次兩軍交鋒的戰争場面,且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殘酷。如是在北風掀動沙漠的地方,胡兵憑借地利進犯,中原主将驕慢輕敵,倉促應戰,兵卒畏于嚴酷的軍法,不得不拼命死戰。兩軍相搏,厮殺聲震撼山川,崩裂江河,攻勢迅猛,如雷鳴閃電。如是在“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的“苦寒”季節,胡兵又憑借天時“徑截辎重,橫攻士卒”,中原将士被殺得“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爲枯骨”,慘不可言。行文至此,作者又以騷體句式抒寫凄恻悲憤之情,深沉憑吊之意。兩軍交鋒激戰,鼓衰力盡,矢竭弦絕,白刃相交,寶刀斷折,士卒浴血拼殺,場面悲壯而激烈。在此生死關頭,士卒心情極爲矛盾:“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真是字字悲痛,聲聲哀怨。這發自士卒肺腑的心聲,是對擴邊戰争的血淚控訴。作者滿懷沉痛心情,以凝重的筆墨,描寫了全軍覆沒後戰場上的沉寂、陰森、凄怆的景象,與前文兩軍厮殺時那種“勢崩雷電”的聲勢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也是對前文“往往鬼哭,天陰則聞”的呼應。面對這種慘相,作者那“傷心哉
”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發出了“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的深沉浩歎,它撞擊着曆代讀者的心扉!
第四段以“吾聞之”領起,采用曆代戰争對比的方法,說明戰争勝敗的關鍵。先用“牧用趙卒”和“漢傾天下”相比,一個“大破林胡,開地千裏”,一個搞得“财殚力痛”,從而得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結論,說明解決邊患問題關鍵是選用良将,而不在于用兵多少。再以“周逐猃狁”與“秦起長城”、“漢擊匈奴”對比:有的“全師而還”,君臣和樂安閑,雍容娴雅;有的“荼毒生靈,萬裏朱殷”;有的“雖得陰山”,“功不補患”。說明解決邊患的辦法是以“仁義”、“王道”安撫四夷,而不是黩武開邊。引古是爲證今,作者用曆史事實揭露了唐代開邊戰争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諷刺了唐玄宗用人不當。
第五段通過“吊祭”的場面,進一步對造成“蒸民”骨肉離散的戰争作了血淚控訴。“蒼蒼蒸民,誰無父母”幾句,作者從人道主義出發,用鋪排的句式,反诘的語氣,氣盛言宜地對“開邊意未已”的統治者發出了“蒼蒼蒸民”“殺之何咎”的質問。接着又襲用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于前,子鬥傷于後,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裏之外”的文義,點化出“布奠傾觞,哭望天
涯”,悲怆凄涼的吊祭場面。面對着這“天地爲愁,草木凄悲”的慘狀,聯想到“從古如斯”的一幕幕悲劇,提出了“守在四夷”的主張。結尾點明全文的主旨,與上文相呼應,極爲巧妙有力。
《吊古戰場文》雖以骈體爲宗,但與六朝以來流行的講求偶辭俪句,鋪陳事典,注重形式美,内容空洞貧乏的骈文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李華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李華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齊梁靡麗之習,于骈俪之中寓古文之氣,以散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顯示了清新質樸和剛勁有力的格調,充分表現了盛唐新體文賦的特色。
謝榛說:“熟讀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詩話》)《吊古戰場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創造性。過去的吊文多以抒情爲主,而《吊古戰場文》則以議論爲主。這些“帶情韻以行”的議論,高屋建瓴,一瀉直下,氣勢甚壯。中間用感歎句、反诘句調節節奏,使音調铿锵,參差成趣。運用誇張、對偶、排比、拟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造成了一唱三歎的韻緻,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段與段之間又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等散文性質的詞語連接,使全篇始終保持着像“大海奔濤”一樣“沛然莫之能禦”的磅礴氣勢,一掃曆來骈文那種绮麗柔弱的文
風。這對後世的文賦有着頗大的影響。
評價《吊古戰場文》雖以骈體爲宗,但與六朝以來流行的講求偶辭俪句,鋪陳事典,注重形式美,内容空洞貧乏的骈文有很大的不同。《吊古戰場文》作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齊梁靡麗之習,于骈俪之中寓古文之氣,以散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顯示了清新質樸和剛勁有力的格調,充分表現了盛唐新體文賦的特色。
謝榛說:“熟讀初盛唐諸家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詩話》)《吊古戰場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創造性。過去的吊文多以抒情爲主,而《吊古戰場文》則以議論爲主。這些“帶情韻以行”的議論,高屋建瓴,一瀉直下,氣勢甚壯。中間用感歎句、反诘句調節節奏,使音調铿锵,參差成趣。運用誇張、對偶、排比、拟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造成了一唱三歎的韻緻,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段與段之間又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等散文性質的詞語連接,使全篇始終保持着像“大海奔濤”一樣“沛然莫之能禦”的磅礴氣勢,一掃曆來骈文那種绮麗柔弱的文風。這對後世的文賦有着頗大的影響。 (門立功)
題解《吊古戰場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唐玄宗開元後期,驕侈昏庸,
好戰喜功,邊将經常背信棄義,使用陰謀,挑起對邊境少數民族的戰争,以邀功求賞,造成“夷夏”之間矛盾加深,戰禍不斷,士兵傷亡慘重。如749年(天寶八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軍戰死數萬;751年(天寶十年)安祿山率兵六萬進攻契丹,全軍覆沒。《吊古戰場文》以憑吊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争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征無戰,肯定反侵略戰争,反對侵略戰争。文中把戰争描繪得十分殘酷凄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雖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交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爲古今傳誦的名篇。
《吊古戰場文》在《李遐叔文集》、《唐文粹》、《文苑英華》等均收入,文字小異,此不一一出校。
創作背景《吊古戰場文》是唐代李華“極思确榷”的名篇。此文有感于玄宗後期,内政不修,濫事征伐而發。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對唐王朝的黩武政策所發動的不義戰争,都有過批判,與李、杜同時代的李華,其《吊古戰場文》也與李、杜的詩具有同樣的寫作意圖和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李華(約715-766),唐代散文家,詩人。字遐叔,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
,天寶二年(743)登博學宏辭科,官監察禦使、右補阙。安祿山陷長安時,被迫任鳳閣舍人。“安史之亂”平定後,貶爲杭州司戶參軍。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病故。作爲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并與蕭穎士、顔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其傳世名篇有《吊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愬,即“诉”。[12]四夷: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夷,古时对异族的贬称。[13]耗斁(dù妒):损耗败坏。[14]戎:西方少数民族。此泛指少数民族。夏:华夏,汉族。[15]王师:帝王的军队。古称帝王之师是应天顺人、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16]文教: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17]用奇:使用阴谋诡计。[18]奇兵:乘敌不备进行突然袭击的部队。[19]王道:指礼乐仁义等治理天下的准则。迂阔:迂腐空疏。[20]期门:军营的大门。[21]旌旗:旗帜的统称。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饰的旗。[22]组练:即“组甲被练”,战士的衣甲服装。此代指战士。[23]析:分离,劈开。原作“折”,据《唐文粹》及《文集》改。[24]穷阴:犹穷冬,极寒之时。[25]海隅:西北极远之地。海,瀚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蒙古自治区之呼伦贝尔湖。[26]缯纩(zēng增kuàng旷):缯,丝织品的总称。纩,丝绵。古代尚无棉花,絮衣都用丝棉。[27]凭陵:凭借,倚仗。[28]辎(zī资)重:军用物资的总称。[29]都尉:官名,此指职位低于将军的武官。[30]踣(bó博):僵仆。[31]胜(shēng生):尽。[32]蹙(cù促):迫近,接近。[33]幂(mì密)幂:深浓阴暗。[34]牧:李牧,战国末赵国良将,守雁门(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击败东胡,降服林胡(均为匈奴所属的部族)。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35]殚(dān丹):尽。痡(pū铺):劳倦,病苦。汉武帝时,多次大举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天下虚耗”,甚至“人复相食”。见《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36]猃狁(xiǎn险yǔn允):也作“猃狁”、“荤粥”、“獯鬻”、“薰育”、“荤允”等,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时,?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统军抗击,逐至太原(今宁夏固原县北),不再穷追。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狁,至于太原”。[37]城:筑城。朔方:北方。一说即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句出《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38]饮至:古代盟会、征伐归来后,告祭于宗庙,举行宴饮,称为“饮至”。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句出《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39]穆穆:端庄盛美,恭敬谨肃的样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仪表,如《礼记·曲礼下》:“天子穆穆”。棣(dì弟)棣,文雅安和的样子。[40]荼(tú涂)毒:残害。[41]殷(yān烟):赤黑色。《左传》成公二年杜注:“血色久则殷。”[42]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原为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汉。汉武帝时,为卫青
、霍去病统军夺取,汉军损失亦惨重。[43]苍苍:指天。蒸,通“烝”,众,多。[44]悁(yuān冤)悁:忧愁郁闷的样子。[45]寤寐:梦寐。[46]布奠倾觞: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陈列。奠,设酒食以祭祀。[47]不至:不能达于死者。精魂:精气灵魂。古时认为人死后,其精气灵魂能够离开身体而存在。[48]凶年:荒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举兴兵造成大量农业劳动力的征调伤亡,再加上双方军队的蹂躏掠夺以及军费的负担,必然影响农业生产的种植和收成。故此处不仅指自然灾荒。[49]守在四夷: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鉴赏《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吊古战场文》名为“吊古”,实是讽今。全文以“古战场”为抒情的基点,以“伤心哉”为连缀全篇的感情主线,以
远戍的苦况、两军厮杀的惨状、得人与否的对比、士卒家属吊祭的悲怆为结构层次,层层铺叙,愈转愈深,结末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开篇劈空描写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沙漠空旷无边,杳无人迹,河水回环缠绕,群山交错杂列,天地昏暗,气象憔悴,飞蓬根断,野草枯死.飞鸟不肯落下,野兽离群而奔突,使人触目惊心,魂失魄散。接着文锋一转,借亭长之口点题,叙说古战场“常覆三军”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与感染力。再以“伤心哉”的慨叹,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给全篇笼罩上了一层愁惨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发问深婉,有力统领起全文。
第二段写士卒远戍的苦况和秦汉以来“多事四夷”的原因。作者以“吾闻夫”提领,展开了对历史的回溯,描述远戍士卒历尽行军、露营、夜渡、屯戍之苦。地阔天长,戍边日久,归途知在何处?寄身锋刃,性命难保,怨愤向谁倾诉?但是,戍卒的悲惨遭遇是怎样造成的?“秦汉而还”以下便指出其原因。认为自秦汉以来,为开边拓土,“多事四夷”,边境战事频仍,致使“文教失宣”,王道莫为。这就把罪责推到封建帝王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上,极为尖锐深刻。作者行王道,反霸道,以“仁义”安抚“四夷”的观点是有进
步意义的。
第三段描摹两军厮杀的激烈、悲惨的情状,是全篇的主体。作者以“吾想夫”驰骋其宏伟的想象,用铺排扬厉、踵事增华的笔法,描绘了两次两军交锋的战争场面,且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残酷。如是在北风掀动沙漠的地方,胡兵凭借地利进犯,中原主将骄慢轻敌,仓促应战,兵卒畏于严酷的军法,不得不拼命死战。两军相搏,厮杀声震撼山川,崩裂江河,攻势迅猛,如雷鸣闪电。如是在“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的“苦寒”季节,胡兵又凭借天时“径截辎重,横攻士卒”,中原将士被杀得“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惨不可言。行文至此,作者又以骚体句式抒写凄恻悲愤之情,深沉凭吊之意。两军交锋激战,鼓衰力尽,矢竭弦绝,白刃相交,宝刀断折,士卒浴血拼杀,场面悲壮而激烈。在此生死关头,士卒心情极为矛盾:“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真是字字悲痛,声声哀怨。这发自士卒肺腑的心声,是对扩边战争的血泪控诉。作者满怀沉痛心情,以凝重的笔墨,描写了全军覆没后战场上的沉寂、阴森、凄怆的景象,与前文两军厮杀时那种“势崩雷电”的声势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也是对前文“往往鬼哭,天阴则闻”的呼应。面对这种惨相,作者那“伤心哉
”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发出了“伤心惨目,有如是耶”的深沉浩叹,它撞击着历代读者的心扉!
第四段以“吾闻之”领起,采用历代战争对比的方法,说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先用“牧用赵卒”和“汉倾天下”相比,一个“大破林胡,开地千里”,一个搞得“财殚力痛”,从而得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结论,说明解决边患问题关键是选用良将,而不在于用兵多少。再以“周逐猃狁”与“秦起长城”、“汉击匈奴”对比:有的“全师而还”,君臣和乐安闲,雍容娴雅;有的“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有的“虽得阴山”,“功不补患”。说明解决边患的办法是以“仁义”、“王道”安抚四夷,而不是黩武开边。引古是为证今,作者用历史事实揭露了唐代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讽刺了唐玄宗用人不当。
第五段通过“吊祭”的场面,进一步对造成“蒸民”骨肉离散的战争作了血泪控诉。“苍苍蒸民,谁无父母”几句,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用铺排的句式,反诘的语气,气盛言宜地对“开边意未已”的统治者发出了“苍苍蒸民”“杀之何咎”的质问。接着又袭用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义,点化出“布奠倾觞,哭望天
涯”,悲怆凄凉的吊祭场面。面对着这“天地为愁,草木凄悲”的惨状,联想到“从古如斯”的一幕幕悲剧,提出了“守在四夷”的主张。结尾点明全文的主旨,与上文相呼应,极为巧妙有力。
《吊古战场文》虽以骈体为宗,但与六朝以来流行的讲求偶辞俪句,铺陈事典,注重形式美,内容空洞贫乏的骈文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李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李华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齐梁靡丽之习,于骈俪之中寓古文之气,以散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显示了清新质朴和刚劲有力的格调,充分表现了盛唐新体文赋的特色。
谢榛说:“熟读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诗话》)《吊古战场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富有创造性。过去的吊文多以抒情为主,而《吊古战场文》则以议论为主。这些“带情韵以行”的议论,高屋建瓴,一泻直下,气势甚壮。中间用感叹句、反诘句调节节奏,使音调铿锵,参差成趣。运用夸张、对偶、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韵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段与段之间又以“吾闻夫”、“吾想夫”、“吾闻之”等散文性质的词语连接,使全篇始终保持着像“大海奔涛”一样“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气势,一扫历来骈文那种绮丽柔弱的文
风。这对后世的文赋有着颇大的影响。
评价《吊古战场文》虽以骈体为宗,但与六朝以来流行的讲求偶辞俪句,铺陈事典,注重形式美,内容空洞贫乏的骈文有很大的不同。《吊古战场文》作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齐梁靡丽之习,于骈俪之中寓古文之气,以散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显示了清新质朴和刚劲有力的格调,充分表现了盛唐新体文赋的特色。
谢榛说:“熟读初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诗话》)《吊古战场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富有创造性。过去的吊文多以抒情为主,而《吊古战场文》则以议论为主。这些“带情韵以行”的议论,高屋建瓴,一泻直下,气势甚壮。中间用感叹句、反诘句调节节奏,使音调铿锵,参差成趣。运用夸张、对偶、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韵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段与段之间又以“吾闻夫”、“吾想夫”、“吾闻之”等散文性质的词语连接,使全篇始终保持着像“大海奔涛”一样“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气势,一扫历来骈文那种绮丽柔弱的文风。这对后世的文赋有着颇大的影响。 (门立功)
题解《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唐玄宗开元后期,骄侈昏庸,
好战喜功,边将经常背信弃义,使用阴谋,挑起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以邀功求赏,造成“夷夏”之间矛盾加深,战祸不断,士兵伤亡惨重。如749年(天宝八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军战死数万;751年(天宝十年)安禄山率兵六万进攻契丹,全军覆没。《吊古战场文》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吊古战场文》在《李遐叔文集》、《唐文粹》、《文苑英华》等均收入,文字小异,此不一一出校。
创作背景《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李华“极思确榷”的名篇。此文有感于玄宗后期,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而发。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对唐王朝的黩武政策所发动的不义战争,都有过批判,与李、杜同时代的李华,其《吊古战场文》也与李、杜的诗具有同样的写作意图和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
,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