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5 06:23:00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鹭,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憑誰問,萬裏長鲸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镂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譯文及注釋譯文望向天邊,潮水好似覆蓋半個天空的白色鷗鹭一樣鋪天蓋地而來。片刻之間便聽到如擂動戰鼓般地動山搖的波濤聲,之間橫截江面的波峰如千軍萬馬驅趕着白色的山峰而來。江潮洶湧翻滾,如勇士激戰不休。吳地青年朝朝暮暮與水爲戲,對此簡直就像是平常一樣,吳兒又怎麽會害怕着蛟龍一樣翻滾的波濤。弄潮兒在波濤中如履平地,看那紅旗翻飛,他們如同錦鱗出水,魚躍水面,踏着浪花起舞。任憑何人,面對怒潮洶湧如巨鲸吐水一般的潮水,吳越王用箭矢射向潮水不過是人間的一場兒戲。連天的怒潮最終也力倦難治,緩緩東歸。常言道,伍子胥用屬镂自刎化爲潮神遺恨千古自是因爲功名誤了千古英雄。這警示白白便宜了範蠡與西施漫遊五湖,一葉小舟悠然自得地欣賞雲蒸霞蔚的湖上景色。
注釋摸魚兒:詞牌名。觀潮:指觀看杭州灣的錢塘江海潮。
。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钖,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曾向朝廷力薦辛棄疾。須臾(yú ):片刻。鼙(pí)鼓:古代的一種戰鼓。組練:“組甲被練”的簡稱,分别指軍士所服的兩種衣甲。鏖(áo)戰:激烈的戰鬥。貔(pí)虎:傳說中一種兇猛的野獸,這裏喻指勇猛的軍隊。诮慣得:猶言“習以爲常”。诮:簡直,完全。吳兒:泛指錢塘江畔的青年漁民。紅旆(pèi):紅旗。旆,旗幟。蹙:通“蹴”,踩,踏。人間兒戲千弩:《宋史·河渠志》載,錢武肅王築江堤,爲阻潮水沖擊,命強弩數百射潮頭。白馬素車:典出枚乘《七發》:“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是說白浪滔天的樣子。素車:不加修飾的馬車。“屬(zhǔ)镂(lòu)”句:意謂伍子胥忠而遭禍,千古爲之怨憤。謾教得:空使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陶朱:即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西子:即春秋時期美女西施。範蠡曾以其獻吳。成功後,傳說範蠡攜西施泛舟五湖。舸:大船。弄煙雨:指在煙雨蒙蒙的五湖上泛舟自适。
賞析上片着力描繪錢塘江秋潮雄偉壯觀的景象,從側面表達了詞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首四句寫潮來時驚天動地的氣勢,先寫天空飛鳥,
繼寫江面波濤。開頭四句大意說,他正看着半空翺翔的鷗鹭,刹那間便聽到如擂動戰鼓般轟鳴的波濤聲,隻見那洶湧的潮水如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滾滾而來,如激戰中奔馳的貔虎似的大隊勇士勢不可擋。這四句寫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潮水上漲,如此駭人,似乎無人可以駕馭。然而,對江上的漁民來說,卻又因爲司空見慣,不把它當回事兒。“朝又暮”以下便寫這些“弄潮兒”嬉戲于潮水中的動人情景。這種場面旁觀者驚心動魄,這些勇士們卻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着浪花歡騰舞蹈,紅旗飛揚,人像魚兒在波濤中跳躍出沒,極爲精彩壯觀。上片寫聞名遐迩的錢塘江上潮的情景,曲盡其妙,充分歌頌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時又讴歌了與大自然搏鬥的人,表現了對勇敢的蔑視狂風巨浪的“人”的贊賞,既賦物以言情。
上片詞的意境已經夠開闊了,但稼軒不僅是偉大的詞人,而且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因此,此詞的藝術境界也遠不止此,面對“萬裏長鲸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詞人思緒萬千,他想起後梁錢武肅王命令數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頭,企圖阻止潮水前進,情同玩笑,所以說“人間兒戲千弩”,其結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這兩句說
,那滔滔的潮水盡力流瀉并不懂得什麽事,它依舊像白馬駕着素車向東方奔去。“堪恨處”以下叙述傳說中白馬素車在潮頭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屬镂怨憤終千古。”吳王不但不采納伍子胥的意見,而且賜他“屬镂”劍自殺,當然是遺恨千古。辛棄疾在這裏實際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複中原的建議不被朝廷采納,而且由此引來了惡意的攻擊,受到貶谪,無法爲國家建功立業,所以下句說“功名自誤”。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說的是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建議亡國以後的事。陶朱公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便攜帶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辛棄疾憶起曆史上吳、越之争,聯想到眼前國家前途命運不堪設想,所以結尾意境極沉郁,與此詞開頭的雄大氣魄對應來看,就可以看他無時無地不在惦念國事,觀潮,看“吳兒”戲水,本來興高采烈,但觸景傷情,他仍然無法擺脫惆怅、郁悶。
此詞或寫景,或用典,無不生動自然。由觀潮想到令人痛心的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國家的命運,詞人時時刻刻想着國家,他的愛國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達出來。
創作背景淳熙元年(1174)春,葉衡(字夢钖)由建康留守被召入朝擔任右丞相之職,辛棄疾也因葉衡的
推薦,當了倉部郎官。這一年的秋天,辛棄疾赴臨安(今杭州),在錢塘江觀潮,寫了這首詞贈給葉衡。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號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译文望向天边,潮水好似覆盖半个天空的白色鸥鹭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片刻之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地动山摇的波涛声,之间横截江面的波峰如千军万马驱赶着白色的山峰而来。江潮汹涌翻滚,如勇士激战不休。吴地青年朝朝暮暮与水为戏,对此简直就像是平常一样,吴儿又怎么会害怕着蛟龙一样翻滚的波涛。弄潮儿在波涛中如履平地,看那红旗翻飞,他们如同锦鳞出水,鱼跃水面,踏着浪花起舞。任凭何人,面对怒潮汹涌如巨鲸吐水一般的潮水,吴越王用箭矢射向潮水不过是人间的一场儿戏。连天的怒潮最终也力倦难治,缓缓东归。常言道,伍子胥用属镂自刎化为潮神遗恨千古自是因为功名误了千古英雄。这警示白白便宜了范蠡与西施漫游五湖,一叶小舟悠然自得地欣赏云蒸霞蔚的湖上景色。
。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钖,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曾向朝廷力荐辛弃疾。须臾(yú ):片刻。鼙(pí)鼓:古代的一种战鼓。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分别指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鏖(áo)战:激烈的战斗。貔(pí)虎: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这里喻指勇猛的军队。诮惯得:犹言“习以为常”。诮:简直,完全。吴儿:泛指钱塘江畔的青年渔民。红旆(pèi):红旗。旆,旗帜。蹙:通“蹴”,踩,踏。人间儿戏千弩:《宋史·河渠志》载,钱武肃王筑江堤,为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白马素车:典出枚乘《七发》:“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是说白浪滔天的样子。素车:不加修饰的马车。“属(zhǔ)镂(lòu)”句:意谓伍子胥忠而遭祸,千古为之怨愤。谩教得:空使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西子:即春秋时期美女西施。范蠡曾以其献吴。成功后,传说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舸:大船。弄烟雨:指在烟雨蒙蒙的五湖上泛舟自适。
赏析上片着力描绘钱塘江秋潮雄伟壮观的景象,从侧面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首四句写潮来时惊天动地的气势,先写天空飞鸟,
继写江面波涛。开头四句大意说,他正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这四句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潮水上涨,如此骇人,似乎无人可以驾驭。然而,对江上的渔民来说,却又因为司空见惯,不把它当回事儿。“朝又暮”以下便写这些“弄潮儿”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这种场面旁观者惊心动魄,这些勇士们却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着浪花欢腾舞蹈,红旗飞扬,人像鱼儿在波涛中跳跃出没,极为精彩壮观。上片写闻名遐迩的钱塘江上潮的情景,曲尽其妙,充分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时又讴歌了与大自然搏斗的人,表现了对勇敢的蔑视狂风巨浪的“人”的赞赏,既赋物以言情。
上片词的意境已经够开阔了,但稼轩不仅是伟大的词人,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因此,此词的艺术境界也远不止此,面对“万里长鲸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词人思绪万千,他想起后梁钱武肃王命令数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头,企图阻止潮水前进,情同玩笑,所以说“人间儿戏千弩”,其结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这两句说
,那滔滔的潮水尽力流泻并不懂得什么事,它依旧像白马驾着素车向东方奔去。“堪恨处”以下叙述传说中白马素车在潮头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吴王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而且赐他“属镂”剑自杀,当然是遗恨千古。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且由此引来了恶意的攻击,受到贬谪,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下句说“功名自误”。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说的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亡国以后的事。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辛弃疾忆起历史上吴、越之争,联想到眼前国家前途命运不堪设想,所以结尾意境极沉郁,与此词开头的雄大气魄对应来看,就可以看他无时无地不在惦念国事,观潮,看“吴儿”戏水,本来兴高采烈,但触景伤情,他仍然无法摆脱惆怅、郁闷。
此词或写景,或用典,无不生动自然。由观潮想到令人痛心的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词人时时刻刻想着国家,他的爱国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创作背景淳熙元年(1174)春,叶衡(字梦钖)由建康留守被召入朝担任右丞相之职,辛弃疾也因叶衡的
推荐,当了仓部郎官。这一年的秋天,辛弃疾赴临安(今杭州),在钱塘江观潮,写了这首词赠给叶衡。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