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2 19:14:28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遠》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發。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歎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譯文及注釋譯文快上西樓賞月,擔心中秋月有浮雲遮擋,不夠明朗。請美人吹笛,驅散浮雲,喚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涼潔爽,剛經玉斧修磨過的月亮,又回又亮。追問月宮裏獨處的嫦娥,孤冷凄寂時有沒有愁恨?應該有很多白發。回憶當年歌舞歡聚的情景,長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爲之助興添歡。歎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總是圓時少、缺時多。願明月如今夜常圓,人情未必總是别離。我欲化離恨爲聚歡,待人歸時再細細傾訴。
注釋寄遠:寄語遠人。就詞意看,這個遠人可能是詞人眷戀過的歌舞女子。“但喚取”兩句:請美人吹笛,驅散浮雲,喚出明月。按:此暗用吳殊中秋賞月事。玉纖:潔白纖細,指美人的手。橫管:笛子。冰壺:盛冰的玉壺。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涼潔爽。玉斧修時節:剛經玉斧修磨過的月亮,又回又亮。“問嫦娥”兩句:想來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發。此暗用豐商隐《嫦娥》詩意: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孤令:即孤零。“雲液”四句:回憶當年歌舞歡聚的情景。雲液滿:斟滿美酒。瓊杯:玉杯。咽:指歌聲凄清悲咽。“歎十常”兩句:歎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圓還缺。此即蘇轼“何事常向别時圓”(《水調歌頭》)之意。磨:修磨,指把月修圓磨亮。“但願”兩句:願明月如今夜常圓,人情未必總是别離。此化用蘇轼《水調歌頭》詞意: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看承别:别樣看待。
鑒賞此詞是一首望月懷人之作,可能是與詞人有着感情糾葛的歌舞女子。這個女子令詞人愛慕不已。美月當空,已能勾起人無限秋思。面對中秋夜月,那懷人之情便愈發濃烈了。于是詞人借月寫意,傳遞了詞人對歌舞女子的怨尤與不忍相舍的複雜感情。
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詞人的飛揚意興。起韻即激情噴湧,以一“快”字爲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緻。而一“怕”字,又洩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奏上,此韻一揚一抑,起伏有緻。接韻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爲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三韻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裏,詞人采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
界比喻爲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采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這裏的“誰做”、“最憐”二詞,不僅顯出了詞人對此中秋月的無比賞愛之情,而且形成了相當空靈的意境。上片末韻由無邊的月色回轉到月亮本體,追問月宮裏獨處的嫦娥有沒有愁恨,這也是古代賞月者在神話時代容易産生的绮情。但是通過“應華發”的自答就可以發現。詞人在這裏問訊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發一發嚴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訴愁的用意。這就使上片的詞情至此氣脈暗轉,爲下文抒發别恨調好了調子。
下片開始,詞人先用狀寫滿天月色的“雲液滿”一句承上啓下,然後展現自己在月下酣飲歡樂的情狀。長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爲之助興添歡。這是最令詞人愉快的場面。但是詞人的心意勻不在此,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于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沉的歎息。詞人歎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歎息,是承接着蘇轼《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于“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
長圓,歎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别是情人之間不得遂願長聚的遺憾。“但願”一韻,更明顯地折向題目,表明盡管詞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變,但還是衷心地希望能夠與所愛者長相聚,就像詞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夠長久護持一樣。由此“不講理”的态度,讀者可以洞見詞人内心的癡情。而“人情”一句,雖像是對于人間常情的遺憾卻實際上是指向詞人所癡情的那個人。意謂一旦離别,别人在心裏未必與自己一樣珍惜護持這段感情。這樣的口吻,使得詞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觸及。結韻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爲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詞人說假如能夠回到她的身邊,詞人會将離别時所生的幽恨,轉換成勸樂的感受向她盡情訴說。在這樣的結韻裏,詞人的入骨癡情和體貼憐愛的幽緒,被傳遞得婉轉動人。表達詞人内心隐藏着的無限癡情。真豪傑,其志過人,其情也必過人。
創作背景《滿江紅·中秋寄遠》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後),辛棄疾任建康(今江蘇南京)通判。詞中女子的身份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與辛棄疾有着感情糾葛的歌舞女子,即情人,一說是辛棄疾的妻子。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號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
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译文及注释译文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注释寄远:寄语远人。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歌舞女子。“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横管:笛子。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令:即孤零。“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琼杯:玉杯。咽:指歌声凄清悲咽。“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
鉴赏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
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
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创作背景《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词中女子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辛弃疾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即情人,一说是辛弃疾的妻子。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
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长袖起,清歌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