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6 02:59:14
出自宋代蘇轼的《訴衷情·琵琶女》
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雲天。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膚瑩玉,鬓梳蟬,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鬥婵娟。譯文及注釋譯文小蓮剛剛給琵琶調弦,聲音清越,好像要沖破雲天。細細聽來,樂聲分明在訴說繡閣中的怨恨,聲聲感人。隻見她膚如美玉,梳着一對蟬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宮裏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釋訴衷情:詞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絲風》、《訴衷情令》等。有唐詞、宋詞之分。唐詞有單調、雙調兩體。宋詞皆雙調。小蓮:北齊後主高緯寵妃馮淑妃名小憐(一作蓮),能彈琵琶,善歌舞。此處借指琵琶女。碧雲天:意思是蔚藍的天空。繡閣:閨房,指女子的住處。幽恨:深恨。瑩玉:形容皮膚潔白。瑩:玉色美石。鬓梳蟬:将鬓發梳成蟬翼的形狀。绮(qǐ)窗:雕畫美觀的窗戶。素娥:傳說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稱素娥。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時口語。婵娟:美好的樣子。
賞析上片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和内心的幽恨。蘇轼借北齊善彈琵琶的馮淑妃的名字指稱琵琶女,暗含着對她的技藝的贊許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說轉軸撥弦,開始彈奏。聽去果然不同凡響:“彈破碧雲天。”古人形容歌聲
聲響亮和美妙,本有“響遏行雲”之說(見《列子·湯問》),唐詩“歌遏碧雲天”即由此而來。蘇轼再加變化,用來誇說琵琶彈奏的高妙動人,是恰切不過,而又有創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詩人李賀“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這句詩的啓發,以突出其超常的藝術效果。由于受到詞調字句的嚴格限制,蘇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樣在《琵琶行》中對另一個琶琶女的絕技展開描寫,而隻是從聽者感受的角度,以誇張和寫意的筆法作了高度的概括,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收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說琵琶女技藝高超,還表現在:“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能把一個閨中女子内心深微、複雜的感情,都通過琵琶彈奏的樂曲傳達出來,讓蘇轼“分明”地加以體認,這是很精湛的技藝。這兩句雖然同樣寫聽覺感受,卻從曲調傳寫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顯得重複,而且多少接觸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蘇轼對她的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上片寫琵琶女,句句緊扣“琵琶”的彈奏,寥寥幾筆,就能給人以比較鮮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轉換角度,寫琵琶女的外形美。過片“膚瑩玉,鬓梳蟬”兩句,從正面着筆寫琵琶女的膚色白皙和鬓發俏麗,像是電影中的兩個特寫
鏡頭,表現了琵琶女外形的美麗。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寫了一個側影,與上片聯系起來看,這該是琵琶女彈奏之處,原來那美妙動聽、曲傳幽恨的琵琶聲就是從這兒發出的。所以這一筆雖已虛化,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間。結尾以明月來襯托,使琵琶女更顯得天姿國色,美麗動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說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當明月發現琵琶女之後),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誰更美好呢。這是蘇轼聽到琵琶女彈奏時,恰好見到當空的一輪明月,靈感突發,因而獲緻的神來之筆
從全詞來看,上片爲主,而下片爲賓,下片所寫的人的外形美,對于上片所寫的技藝之精、樂聲之美來說,也是一種襯托。蘇轼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這是作品藝術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創作背景宋神宗熙甯三年(1070年)十月,該詞是蘇轼在宋道的家中見有女彈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時作《宋叔達家聽琵琶》一詩。
作者簡介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
,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译文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有唐词、宋词之分。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宋词皆双调。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幽恨:深恨。莹玉:形容皮肤洁白。莹:玉色美石。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绮(qǐ)窗:雕画美观的窗户。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时口语。婵娟:美好的样子。
赏析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古人形容歌声
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由于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展开描写,而只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虽然同样写听觉感受,却从曲调传写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显得重复,而且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苏轼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上片写琵琶女,句句紧扣“琵琶”的弹奏,寥寥几笔,就能给人以比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
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这是苏轼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致的神来之笔
从全词来看,上片为主,而下片为宾,下片所写的人的外形美,对于上片所写的技艺之精、乐声之美来说,也是一种衬托。苏轼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这是作品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该词是苏轼在宋道的家中见有女弹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时作《宋叔达家听琵琶》一诗。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