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6 08:30:42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绮寮怨

出自宋代的《秋徑》

杉竹清陰合,閑行意有憑。涼生初過雨,靜極忽歸僧。蟲迹穿幽穴,苔痕接斷棱。翻思深隐處,峰頂下層層。賞析

  保暹是宋初九僧之一。九僧的詩,以精微細緻聞名,看似明白如話,實際上句錘字鍛,洗盡鉛華。這首詩,句句結合秋徑,不斷變換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圖,同時将自己淡泊的胸懷寄托在景中,一向被認爲是九僧詩的代表作。

  詩的第一聯,境界全出。“杉竹清陰合”五字,概括山中樹林綠竹枝葉茂盛的情況。“清陰”二字切秋天時令;“合”字狀出路兩旁枝葉交覆的情況,不說“秋徑”而秋徑自見。如此清幽之地,詩人自然領會于心,于是以“閑行意有憑”五字植入自己,讓自己陶醉在景物之中。“意有憑”三字,把人與境融合在一起。唯有這樣的境地,才适合詩人這樣遠離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操;也唯有詩人這樣的情操,方對這樣幽邃清靜的景色“有憑”。

  以下接上聯“閑行”,寫自己在閑行中品味到的種種意趣。一陣秋雨方過,涼氣沁人,詩人更覺得心曠神怡、遊趣橫生;幽無人至的小路上,傳來了輕微的腳步聲,原來是寺廟中的僧人回來了。這聯排比感受,通過寫景來體現。歸僧是實見,也可視作寫自己。如此描寫,以動寫靜,更加突出山中的幽僻岑寂,與王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所寫境界密合。詩中雖然不見“秋徑”二字,通過寫自己徘徊秋徑中的感受及偶爾經過的僧人,更見秋徑的宜人。

  寺僧遠去,山中複歸甯靜,詩人饒有趣味地觀察着小徑中的一切。他見到路邊,小蟲鑽過的地上,有一個個小洞,山路的石板斷縫間,長滿了青苔。這第三聯純用工筆寫景,得六朝山水詩雅趣。作者是個僧人,僧人以清靜爲本,從他對景色的描寫上,分明可見他當時的情懷。他愛這小徑愛得是那麽深,他的心境是那麽悠閑無挂,所以才那麽細心地觀察小徑中一切微不足道的東西,從小蟲鑽的洞到石板上的苔痕。

  從寫大環境到刻繪細物,可見詩人在這空寂的小徑中留連徘徊了許久。詩寫到第三聯,詩人已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妙在尾聯忽然大筆宕開,不以小徑作結,而是從曲徑通幽的現狀,進而想到那視線不到之處,那層層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人在隐居。這樣翻深一層,詩人愛小徑的原因,也就在不言之中了。這樣結,結得很全面,既寫小徑,又把自己的深情和盤托出,富有禅味。

  古來繪秋景的詩不勝枚舉;即便是寫山徑秋行的,也不乏其作。杜牧的《山行》色彩斑斓,充滿了對秋光的愛戀,屬這類詩的珍品;保暹的《秋徑》清新淡雅,表現出僧人淡泊的情

懷,也是這類詩中别具一格之作。九僧皆師承賈島、姚合,崇尚苦吟,詩作“清苦工密”(方回《瀛奎律髓》)。此詩語言平易自然。“涼生初過雨”,“峰頂下層層”,語言明白如話,凝聚詩人匠心。“蟲迹穿幽穴”,描繪工切。清代學者汪景龍評說此詩時稱它“得幽淡之旨”。

  這首詩緊扣秋徑,寫出了秋徑的宜人,表露了自己濃厚的遊興與淡泊閑适的情懷,語語淺近,句句含情,這在宋初西昆體主宰詩壇的時候,實屬難得。

出自宋代的《秋径》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赏析

  保暹是宋初九僧之一。九僧的诗,以精微细致闻名,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句锤字锻,洗尽铅华。这首诗,句句结合秋径,不断变换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图,同时将自己淡泊的胸怀寄托在景中,一向被认为是九僧诗的代表作。

  诗的第一联,境界全出。“杉竹清阴合”五字,概括山中树林绿竹枝叶茂盛的情况。“清阴”二字切秋天时令;“合”字状出路两旁枝叶交覆的情况,不说“秋径”而秋径自见。如此清幽之地,诗人自然领会于心,于是以“闲行意有凭”五字植入自己,让自己陶醉在景物之中。“意有凭”三字,把人与境融合在一起。唯有这样的境地,才适合诗人这样远离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操;也唯有诗人这样的情操,方对这样幽邃清静的景色“有凭”。

  以下接上联“闲行”,写自己在闲行中品味到的种种意趣。一阵秋雨方过,凉气沁人,诗人更觉得心旷神怡、游趣横生;幽无人至的小路上,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原来是寺庙中的僧人回来了。这联排比感受,通过写景来体现。归僧是实见,也可视作写自己。如此描写,以动写静,更加突出山中的幽僻岑寂,与王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写境界密合。诗中虽然不见“秋径”二字,通过写自己徘徊秋径中的感受及偶尔经过的僧人,更见秋径的宜人。

  寺僧远去,山中复归宁静,诗人饶有趣味地观察着小径中的一切。他见到路边,小虫钻过的地上,有一个个小洞,山路的石板断缝间,长满了青苔。这第三联纯用工笔写景,得六朝山水诗雅趣。作者是个僧人,僧人以清静为本,从他对景色的描写上,分明可见他当时的情怀。他爱这小径爱得是那么深,他的心境是那么悠闲无挂,所以才那么细心地观察小径中一切微不足道的东西,从小虫钻的洞到石板上的苔痕。

  从写大环境到刻绘细物,可见诗人在这空寂的小径中留连徘徊了许久。诗写到第三联,诗人已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妙在尾联忽然大笔宕开,不以小径作结,而是从曲径通幽的现状,进而想到那视线不到之处,那层层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人在隐居。这样翻深一层,诗人爱小径的原因,也就在不言之中了。这样结,结得很全面,既写小径,又把自己的深情和盘托出,富有禅味。

  古来绘秋景的诗不胜枚举;即便是写山径秋行的,也不乏其作。杜牧的《山行》色彩斑斓,充满了对秋光的爱恋,属这类诗的珍品;保暹的《秋径》清新淡雅,表现出僧人淡泊的情

怀,也是这类诗中别具一格之作。九僧皆师承贾岛、姚合,崇尚苦吟,诗作“清苦工密”(方回《瀛奎律髓》)。此诗语言平易自然。“凉生初过雨”,“峰顶下层层”,语言明白如话,凝聚诗人匠心。“虫迹穿幽穴”,描绘工切。清代学者汪景龙评说此诗时称它“得幽淡之旨”。

  这首诗紧扣秋径,写出了秋径的宜人,表露了自己浓厚的游兴与淡泊闲适的情怀,语语浅近,句句含情,这在宋初西昆体主宰诗坛的时候,实属难得。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19820.html

上一篇: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