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4 05:10:26
出自宋代韓琦的《點绛唇·病起恹恹》
病起恹恹、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惆怅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譯文及注釋譯文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畫堂裏落花滿地,使我平添了幾許愁緒。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墜落到石階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淚,讓人心碎。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離,與誰在花前共舞?愁緒如海,無邊無際。轉首回望那駐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裏之外,隻有碧波依舊濃翠。
注釋點绛唇:詞牌名。《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雙調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一本作“厭厭”。砌:台階。武陵:這裏指武陵溪,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回睇:轉眼而望。
賞析此詞抒發了作者病體初愈、徘徊香徑時,悼惜春殘花落、感傷年華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辭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雜記》所說的“一日病起”,這句是實寫作者當時的情況。由于生病,心緒愁悶,故見畫堂前正在凋謝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幾分憔悴。“畫堂”句,不僅點出了暮春的節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寫:“憔悴”,既是寫凋謝的花,也是寫老病的人;
;人因“病起恹恹”,而覺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謝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亂紅”兩句,緊承“畫堂”句,進一步描繪物象,渲染氣氛。有“畫堂花謝”,即有“亂紅飄砌”。“砌”應“畫堂”,“亂紅”應“花謝”,連環相扣,正是作者用筆缜密之處。“滴盡胭脂淚”,則情濃意切,極盡渲染之能事。“胭脂淚”,形象地描繪“亂紅”的飄墜,賦予落花以傷感的人情,同時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傷感。
下片轉入懷人念遠。“惆怅”兩句,寫前春人去,無人在花前共醉,隻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轉而爲“愁”,愁且“無際”,足見其懷人之深。最後兩句,更以特出之筆,抒發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結句的“波空翠”看,作者當是由眼前的“亂紅飄砌”而聯想到“落英缤紛”的武陵溪,而那裏正是駐春藏人的好地方。但這裏并非是實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懷念的人留連之地。不過,人在遠方,雖凝睇翹首,終是懷而不見,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傳神,極能表現作者那種怅惘、空虛的心情。
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全詞閑筆婉妙,深情幽韻,若不能自勝。這種情調與政治舞台上剛毅英偉、喜怒不見于色的韓琦絕不相類。同樣的情況,還有
範仲淹、司馬光等,皆一時名德重望,他們都寫過豔麗的小詞。其實,這倒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楊慎《詞品》所說:“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韓偓《流年》詩有雲:“雄豪亦有流年恨,況是離魂易黯然。”再者,這與詞的發展特點有關。詞之初起,便以抒情爲上,《花間》之後,便形成了婉約的傳統,韓琦生活的那個時代,詞還沒有突破這個傳統。
創作背景韓琦是北宋大臣、名将,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魏國公。此詞當作于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年)之後韓琦的晚年時期。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八載:“韓魏公晚年鎮北州,一日病起,作《點绛唇》小詞。”
作者簡介韓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漢族,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聖進士。初授将作監丞,曆樞密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讨使。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時稱“韓範”。嘉祐元年(1056),任樞密使;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國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甯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獻。《宋史》有傳。著有《安陽集》五十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出自宋代韩琦的《点绛唇·病起恹恹》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译文及注释译文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砌:台阶。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回睇:转眼而望。
赏析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
;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
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创作背景韩琦是北宋大臣、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魏国公。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之后韩琦的晚年时期。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
作者简介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