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6 12:53:02
出自先秦的《國風·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鲂魚赪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迩。譯文及注釋譯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條。還沒見到我夫君,憂如忍饑在清早。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餘枝。終于見到我夫君,請莫再将我遠棄。鳊魚尾巴色赤紅,王室事務急如火。雖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窮困誰養活!
注釋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墳(fén):水涯,大堤。條枚:山楸樹。一說樹幹(枝曰條,幹曰枚)。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爲官的丈夫。惄(nì):饑,一說憂愁。調(zhōu):又作“輖”,“朝”(魯詩此處作“朝”字),早晨。調饑:早上挨餓,以喻男女歡情未得滿足。肄(yì):樹砍後再生的小枝。遐(xiá):遠。鲂(fánɡ)魚:鳊魚。赬(chēng成):淺紅色。毀(huǐ):火,齊人謂火爲毀。如火焚一樣。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饑寒之境。
鑒賞這在詩之首章,“遵彼汝墳,伐其條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婦女,正手執斧子砍伐山楸的樹枝。其實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該是男人擔負的勞作,現 在卻由織作在室的妻子承擔了。讀者不禁要問:她的丈夫究竟到哪裏去
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讓妻子執斧勞瘁!“未見君子,惄如調饑”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緣由:原來,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這維持生計的重擔,若非妻子沒有人能來肩負。“惄”者憂也,“調饑”者朝食未進也。滿腹的憂愁用朝“饑”作比,自然隻有飽受饑餓折磨的人們,方有的真切感受。那麽,這倚徙“汝墳”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饑餓來此伐薪的了,此爲文面之意。“朝饑”還有一層意思,它在先秦時代往又被用來作男歡女愛的隐語。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憐的妻子,享受不到絲毫的眷顧和關愛。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況:她孤苦無依、忍饑挨餓,大清早便強撐衰弱之身采樵伐薪。當凄涼的秋風吹得她衣衫飄飄,大堤上傳送來一聲聲“未見君子,惄如調饑”的怆然歎息時,令人聞之而酸鼻。
第二章詩情發生了意外的轉折。“遵彼汝墳,伐其條肄”二句,不宜視爲簡單的重複:“肄”指樹木砍伐後新長的枝條,它點示了女主人公的勞瘁和等待,秋往春來又捱過了一年。憂愁悲苦在歲月漫漫中延續,期待也許早已化作絕望,此刻卻意外發現了“君子”歸來的身影。于是“既見君子,不我遐棄”二句,便帶着女主人公突發的歡呼湧出詩行。不過它們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遠比“歡呼”要豐富和
複雜:久役的丈夫終于歸來,他畢竟思我、愛我而未将我遠棄,這正是悲傷中洶湧升騰的欣慰和喜悅;但歸來的丈夫還會不會外出,他是否還會将我抛在家中遠去?這疑慮和猜思,難免又會在喜悅之餘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讓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憐的妻子再次遠棄。這又是喜悅、疑慮中發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種種,實難以一語寫盡,卻又全爲“不我遐棄”四字所涵容——《國風》對複雜情感的抒寫,正是如此淳樸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慮并非多餘。第三章開首兩句,即以躊躇難決的丈夫口吻,無情地宣告了他還得棄家遠役:正如勞瘁的鳊魚曳着赤尾而遊,在王朝多難、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擱、戀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遠役的事勢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憐的妻子欣喜之餘,又很快跌落到絕望之中。當然,絕望中的妻子也未放棄最後的掙紮:“雖則如毀,父母孔迩!”這便是她萬般無奈中向丈夫發出的凄凄質問:家庭的夫婦之愛,縱然已被無情的徭役毀滅;但是瀕臨饑餓絕境的父母呢,他們的死活不能不顧。
全詩在凄凄的質問中戛然收結,征夫對此質問又能作怎樣的回答。這質問其實貫串了亘古以來的整整一部曆史:當慘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個家庭的生存,将支撐“天下”的
民衆逼到“如毀”、“如湯”的絕境時,曆史便往往充滿了這樣的質問。《周南·汝墳》在幾經憂喜和絕望後發出的質問,雖然化作了結句中征夫的不盡沉默。但是讀者卻分明聽到了此後不久曆史所發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轟然崩塌。
創作背景這首詩的背景,《毛詩序》以爲是贊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墳這個國家施行的很好,婦人能勸誡丈夫盡力正直衛國而流傳下來的民歌。但是近人大多認爲這是妻子挽留久役歸來的征夫而唱的詩歌。
出自先秦的《国风·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译文及注释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惄(nì):饥,一说忧愁。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遐(xiá):远。鲂(fánɡ)鱼:鳊鱼。赬(chēng成):浅红色。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鉴赏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 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
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
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
民众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施行的很好,妇人能劝诫丈夫尽力正直卫国而流传下来的民歌。但是近人大多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唱的诗歌。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