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16:27:25
出自先秦的《大雅·江漢》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争,王心載甯。
江漢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錫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譯文及注釋譯文長江漢水波濤滾滾,出征将士意氣風發。不爲安逸不爲遊樂,要對淮夷進行讨伐。前路已經出動兵車,樹起彩旗迎風如畫。不爲安逸不爲舒适,鎮撫淮夷到此駐紮。長江漢水浩浩蕩蕩,出征将士威武雄壯。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戰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國均已平定,但願周朝安定盛昌。從此沒有紛争戰鬥,我王之心甯靜安詳。長江漢水二水之濱,王向召虎頒布命令:“開辟新的四方國土,料理劃定疆土地境。不是擾民不是過急,要以王朝政教爲準。經營邊疆料理天下,領土直至南海之濱。”我王冊命下臣召虎,巡視南方政令宣誦:“文王武
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實爲梁棟。莫說爲了我的緣故,你要繼承召公傳統。全力盡心建立大功,因此賜你福祿無窮。“賜你圭瓒以玉爲柄,黑黍香酒再賜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還要賜你山川田疇。去到岐周進行冊封,援例康公儀式如舊”。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大周天子萬年長壽!”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報答頌揚天子美意。作成紀念康公銅簋,“敬頌天子萬壽無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無止息。施行文治廣被德政,和洽當今四周之地。
注釋江漢:長江與漢水。浮浮:水流盛長貌。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滔滔:順流而下貌。匪:同“非”。來:語助詞,含有“是”的意義。求:通“糾”,誅求,讨伐。旟(yú):畫有鳥隼的旗。舒:徐,緩行。鋪:止,駐紮。湯(shāng)湯:水勢大的樣子。洸(guāng)洸:威武的樣子。庶:庶幾。載:則。浒(hǔ):水邊。式:發語詞。辟:開辟。徹:治。疚(jiù):病,害。棘:“急”的假借。極:準則。于:意義虛泛的助詞,其詞義取決于後面所帶之詞。旬:“巡”的假借。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于召。爲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維:是。翰:桢斡。予小子:宣王自稱。似:“嗣”的假借。肇敏:圖謀。戎:大。公:通“功”,事。用:以。錫:賜。祉(zhǐ
):福祿。釐(lài):“赉”的假借,賞賜。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種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帶柄的酒壺。文人:有文德的人。周:岐周,周人發祥地。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稽(qǐ)首:古時禮節,跪下拱手磕頭,手、頭都觸地。對:報答。揚:頌揚。體:美,此處指美好的賞賜冊命。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種古銅制食器。明明:勉勉。令聞:美好的聲譽。矢:“施”的假借。
鑒賞淮夷在淮北,以徐國爲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說之征徐國。因爲此次伐淮夷,宣王親征,駐于江漢之濱,召公的受命、誓師、率師出征俱在此,所以詩的前二章均以“江漢”爲喻,借長江、漢水的寬闊水勢,喻周天子大軍浩浩蕩蕩的氣勢。也同樣因爲天子親征,故曰“匪安匪遊,淮夷來求”,“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爲了遊樂,而是爲了平定叛國。這幾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爲作爲一個受命出征的大臣這樣說有些多餘。關于開頭二句,王引之、陳奂都以爲當作“江漢滔滔,武夫浮浮”,“浮浮”爲衆強之貌。這樣與《風俗通義》引作“江漢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漢”之語皆相合,其說頗爲有理。
此詩着重頌揚宣王之德,不在紀事,故關于淮夷戰事未作具體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後,故詩中以“經營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帶過。蓋因與淮夷作戰爲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誇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對賞賜儀式特别是宣王冊命之詞的紀述。由“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個打算有所作爲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見其對朝廷老臣說話時恰如其分的謙虛和鼓勵的語氣,通過表彰召康公的業績來表彰召伯虎,并激勵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寫宣王對召伯虎賞賜規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詩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作結,表現出中興君臣的共同願望。
詩中有些句子看似語意相似,其實卻表現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遊,淮夷來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說:宣王不求安樂,而勤勞于國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國來極”,出于宣王之口,則是說:不是要給百姓造成騷擾,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須以王朝政令爲準,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争,王心載甯”,同樣表現了臣子對天子的體貼。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徹我疆
土”,則出之周王之口,體現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
召伯虎救過太子靜(宣王)的命,又扶其繼位,輔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諸侯,平定外患,其功蓋世。然而,正因爲這樣,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禮,以身作則地維護周朝統治階級的宗法制度。這首詩就表現了老功臣的這樣一種意識。
創作背景據《後漢書·東夷傳》,周厲王之時因爲政治昏亂,東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勝。宣王之時,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後宣王親征,平定淮夷之亂。宣王駐于江漢之濱,命召伯虎率軍征之。召伯虎取勝歸來,宣王大加賞賜,召伯虎因而作銅簋以紀其功事,并作此詩。
出自先秦的《大雅·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
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注释江汉:长江与汉水。浮浮:水流盛长貌。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滔滔:顺流而下貌。匪:同“非”。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求:通“纠”,诛求,讨伐。旟(yú):画有鸟隼的旗。舒:徐,缓行。铺:止,驻扎。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庶:庶几。载:则。浒(hǔ):水边。式:发语词。辟:开辟。彻:治。疚(jiù):病,害。棘:“急”的假借。极:准则。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旬:“巡”的假借。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维:是。翰:桢斡。予小子:宣王自称。似:“嗣”的假借。肇敏:图谋。戎:大。公:通“功”,事。用:以。锡:赐。祉(zhǐ
):福禄。釐(lài):“赉”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文人:有文德的人。周:岐周,周人发祥地。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对:报答。扬:颂扬。体: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明明:勉勉。令闻:美好的声誉。矢:“施”的假借。
鉴赏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
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
创作背景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