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2 15:32:50
出自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譯文及注釋譯文我駕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閑地遊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甯靜;鳥鳴聲聲,深山裏倒比往常更清幽。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隐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隐而悲傷起來。
注釋若耶溪:在紹興市東南,發源于離城區44裏的若耶山(今稱化山),沿途納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鑒湖。早年,上遊流經群山,下遊兩岸竹木豐茂,是一處非常幽雅的旅遊勝地。艅(yú)艎(huáng):舟名。大船。泛泛:船行無阻。空:指天空。水:指若耶溪陰霞:山北面的雲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詩人溯流而上,故曰“陰霞”。遠岫(xiù):遠處的峰巒,這裏指若耶山、雲門山、何山、陶晏嶺、日鑄山等隐現的高山。陽景:指太陽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回流:船向上遊行進時岸邊倒流的水。噪:許多鳥或蟲子亂叫。逾:同“愈”,更加。幽:甯靜、幽靜歸念:歸隐的念頭。長年悲倦遊:詩人多年以來就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隐,以此而悲傷。倦遊:厭倦仕途而思退休。
賞賞析
若耶溪在會稽若耶山下,景色佳麗。這首詩是王籍遊若耶溪時創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淨,同時也達到了“動中間靜意”的美學效果。
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寥遠之态,極有情緻。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詩人用一“生”字寫雲霞,賦予其動态,用一“逐”字寫陽光,仿佛陽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無生命的雲霞陽光寫得有知有情,詩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噪”、“鳥鳴”使籠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爲深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爲“文外獨絕”。像唐代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創。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産生歸隐之意。全詩因景啓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本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并于含長久長久羁留他鄉的思歸之念。
鑒賞《梁書·文學傳》有這麽一段記載:“籍除輕車湘東王谘議參軍,
随府會稽。郡境有雲門天柱山,籍嘗遊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賦詩雲:‘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當時以爲文外獨絕。”
上面提到的“籍”,即王籍。詩的開頭兩句就繳足題面。詩人乘坐一條大船,駛向若耶溪上遊,這就是題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進,而是任意漂蕩,可見詩人此行在于遊賞自然。“泛泛”兩字,除了寫出水域寬闊,還表達了詩人的遊興。一個“何”字,入若耶溪的喜悅之情略略透出。一入若耶溪,馬上發現這裏的水特别清澈,擡頭望天,天空高朗,白雲悠悠;低頭看水,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于是着一“共”字,将本來了然無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自然的和諧之中。
前兩句叙寫中帶有交代性質,接下去四句便具體描寫若耶溪的美景了。“陰霞”、“遠岫”、“陽景”“回流”,詩人觀察很細,落筆非常客觀。船是向上遊行進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題目中用“入”表明外,詩中還用“陰霞”、“回流”作照應。遠處寫山,近處寫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但詩人不滿足于此,他以雲霞襯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層次感和色彩感。不僅如此,詩人又将靜景化動景,一個“生”字,不僅突出雲霞的動态美,而且賦予雲霞以情趣;一個“逐”字,人的行爲
賦予日影,仿佛日影像詩人一樣正在追逐着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進,到上遊去探個美的究竟。如果說“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從視角落筆,那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是從聽覺落筆了。這兩句被稱爲“文外獨絕”。它的“獨絕”可從下列五個方面來闡明:
第一,前面寫到岫,是遠景,寫到影,是近景,這裏再補寫山林,如此寫若耶溪,就不是縱向的,而照顧到兩旁,就是說,不隻是線,還考慮到面。
第二,詩人寫山林,在于寫出若耶溪的幽靜。這樣幽靜的環境,與“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和諧統一,是開頭“泛泛”、“悠悠”情趣的寫實。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境界,爲最後兩句的抒情張本。
第三,寫山林的幽靜,不是以靜寫靜,而是以動寫靜。有了知了的鳴叫,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誠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的“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第四,詩人的情趣在幽靜,因此,筆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靜,而是處于清靜的狀态,并且給人以幽雅的感覺,這是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所在。寫蟬,寫鳥,而且蟬在噪,鳥在鳴,目的就在于此。後來王安石在《鍾山絕句》之一中作了另一番描寫:“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
一鳥不鳴山更幽。”就沒有幽靜的感覺,不能說不是模仿的失敗。
第五,這兩句出以工整的對句形式,讀起來有一種整齊美。
最後兩句抒情。詩人說,若耶溪這樣幽靜的境界,激起我回鄉隐居的情思,使我爲長期在外做官感到傷悲。“此地”一頓,将上述描寫和感情作一彙總,轉入對今後生活的打算,自然貼切,“動”字下得傳神,這是其一。景色宜人,卻使詩人引出悲緒,實際上這是從反面着筆,說明若耶溪美景給人以喜情,隻是沒有點明“喜”字罷了,這是其二。詩人遊若耶溪的目的在賞心悅目,孰料遊完卻激起歸隐若耶溪的念頭,說明詩人長年在外做官并不得意,故“遊”前着一“倦”字,這是其三。這樣的收結,也明白地告訴讀者,王籍是會稽郡人。
此詩之後,描寫若耶溪的詩作不斷湧現,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響。如崔颢《入若耶溪》:“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岩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撓向馀景。”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餘清輝,輕撓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作者簡介王籍(生卒年不詳),字文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市北)人。南朝梁詩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詩
,而享譽王籍詩史。有文才,不得志。齊末爲冠軍行參軍,累遷外兵記室。梁天監末任湘東王蕭繹咨議參軍,遷中散大夫等。王籍詩歌學謝靈運,《南史·王籍傳》稱“時人鹹謂康樂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莊周”。
出自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注释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鉴湖。早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艅(yú)艎(huáng):舟名。大船。泛泛:船行无阻。空:指天空。水:指若耶溪阴霞: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逾:同“愈”,更加。幽:宁静、幽静归念:归隐的念头。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赏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鉴赏《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
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上面提到的“籍”,即王籍。诗的开头两句就缴足题面。诗人乘坐一条大船,驶向若耶溪上游,这就是题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进,而是任意漂荡,可见诗人此行在于游赏自然。“泛泛”两字,除了写出水域宽阔,还表达了诗人的游兴。一个“何”字,入若耶溪的喜悦之情略略透出。一入若耶溪,马上发现这里的水特别清澈,抬头望天,天空高朗,白云悠悠;低头看水,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于是着一“共”字,将本来了然无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自然的和谐之中。
前两句叙写中带有交代性质,接下去四句便具体描写若耶溪的美景了。“阴霞”、“远岫”、“阳景”“回流”,诗人观察很细,落笔非常客观。船是向上游行进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题目中用“入”表明外,诗中还用“阴霞”、“回流”作照应。远处写山,近处写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但诗人不满足于此,他以云霞衬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层次感和色彩感。不仅如此,诗人又将静景化动景,一个“生”字,不仅突出云霞的动态美,而且赋予云霞以情趣;一个“逐”字,人的行为
赋予日影,仿佛日影像诗人一样正在追逐着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进,到上游去探个美的究竟。如果说“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从视角落笔,那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从听觉落笔了。这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它的“独绝”可从下列五个方面来阐明:
第一,前面写到岫,是远景,写到影,是近景,这里再补写山林,如此写若耶溪,就不是纵向的,而照顾到两旁,就是说,不只是线,还考虑到面。
第二,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情趣的写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境界,为最后两句的抒情张本。
第三,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诚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第四,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笔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静,而是处于清静的状态,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写蝉,写鸟,而且蝉在噪,鸟在鸣,目的就在于此。后来王安石在《钟山绝句》之一中作了另一番描写:“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就没有幽静的感觉,不能说不是模仿的失败。
第五,这两句出以工整的对句形式,读起来有一种整齐美。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说,若耶溪这样幽静的境界,激起我回乡隐居的情思,使我为长期在外做官感到伤悲。“此地”一顿,将上述描写和感情作一汇总,转入对今后生活的打算,自然贴切,“动”字下得传神,这是其一。景色宜人,却使诗人引出悲绪,实际上这是从反面着笔,说明若耶溪美景给人以喜情,只是没有点明“喜”字罢了,这是其二。诗人游若耶溪的目的在赏心悦目,孰料游完却激起归隐若耶溪的念头,说明诗人长年在外做官并不得意,故“游”前着一“倦”字,这是其三。这样的收结,也明白地告诉读者,王籍是会稽郡人。
此诗之后,描写若耶溪的诗作不断涌现,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响。如崔颢《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挠向馀景。”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挠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作者简介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
,而享誉王籍诗史。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梁天监末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迁中散大夫等。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