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9 23:09:41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沉梦听雨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馬爲家,射獵爲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争馳逐。誰将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爲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争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随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裏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顔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譯文及注釋

譯文北方少數民族以鞍馬爲家,以打獵爲生。泉水甘甜,野草豐美沒有固定的地點,鳥兒受驚,野獸互相追逐。是誰将漢人女子嫁給胡人,風沙是無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麗。出門都很難看到中原人,隻能在馬背上暗自思念故鄉。在琵琶聲中,胡人也會感到歎息。如此美麗的女子流落異地,死在他鄉,而琵琶曲卻傳到了漢宮裏。漢宮裏争着彈昭君所彈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卻不知道從何說起。細小的手生在閨房之中,隻能學彈琵琶,不會走出閨房。不知道沙漠中的雲是這麽

麽飄出邊塞的,哪裏知道這琵琶聲是多麽的令人斷腸!

漢宮裏有一位美貌佳麗,最初天子并不認識。突然間要随着漢使離去,嫁給匈奴國君,要去遙遠的邊地。姣美的容顔天下無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雖然天子發怒可以把畫工殺死,對于事情又有什麽補益?眼前的美醜尚且不能分辨,怎麽能制服萬裏之外的夷狄!漢代的“和親”實在是笨拙之計,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明妃離去時傷心落淚,傷心的淚水喲,灑向花枝。日暮黃昏狂風吹起,風起花落啊,飄向哪裏?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運,不必怨天尤人,原應自己歎息!

注釋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這組詩是爲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胡人: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中國:指中原地區。咨嗟(zī jiē):歎息。新聲譜:新曲譜,指昭君所彈的琵琶曲。纖纖(xiān):細小貌。洞房:猶深閨。黃雲:沙漠上空的雲,因黃沙彌漫,連雲色也變黃了。單于國:指匈奴。單于,匈奴的首領。畫工:傳說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嫱不肯,遂不得見。後匈奴入朝,求美人爲阏氏,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爲後宮第一。帝悔之,而

名籍已定。乃窮案其事,畫工毛延壽等皆同日棄市。見晉葛洪《西京雜記》。夷狄(yí dí):古稱東方部族爲夷,北方部族爲狄。這裏泛指華夏以外的各民族。

賞析

  這組詩第一首頭四句,破空而來,用類似散文的詩語,寫胡人遊獵生活,晴示胡、漢之異。接着以“誰将漢女嫁胡兒”,接到明妃身上。寫明妃以“漢女嫁胡兒”,以“如玉”之顔面,冒“無情”之“風沙”,而且“身行”之處,連“中國(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爲琵卻手琶”,緊承“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卻手”,猶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聲詞,如同現代說的“噼啪”,以樂器之聲爲樂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畫明妃滿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卻十分感人,連胡人聽了“亦咨磋”不已。這種寫法與王安石“沙上行人卻回首”相同。以上三層,由胡、漢習俗之異,寫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譜入琵琶,層次井然,而重點在于這一琵琶“新聲譜”。因爲作者正是要就此抒發慨歎的。

  “玉顔”句承上;“琵琶”句啓下。脈絡十分清晰,而筆勢極爲矯建。作者所要講的就是琵琶“傳入漢家”以後的反應。明妃的“思鄉曲”,本應引起“漢家”的悲憫、同情與憤慨;然

而“漢宮”中卻将其視爲“新聲譜”來“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樂。“遺恨”、“苦聲”并沒有激起應有的反響。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漢宮中“纖纖女手”“學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爲統治者喜好這種“新聲”的緣故;而喜好這種“新聲”,正是因爲他們“生于深宮之中”,根本不知道邊塞之苦。這裏講的就不止“纖纖女手”了。自石晉割棄燕雲十六州,北邊廣大地區在北宋一直沒有恢複,有許許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時,遼國、西夏交替侵擾,而宋朝君臣卻仍粉飾大平,宴安如故。“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這正是作者對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與譴責。以前寫明妃的人,或寫明妃個人遭遇,或借以抒發“士不遇”的感慨,歐陽修卻從夷夏之辨講起,從國家大事着眼,這是他高于前人之處。而且,議論國事,卻隻就琵琶“新聲”而言,能從小中見大,因而較《和王介甫明妃曲》後篇的“在詩中發議論”,藝術性更強。

  第二首詩中“漢宮”四句化用西漢李延年詩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實,筆力簡勁。“絕色”兩句,緊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說話;“雖能”兩句轉向責備漢元帝,就事論事,語挾風霜。但這隻是爲下邊兩句作鋪墊。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译文注释

译文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在琵琶声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

么飘出边塞的,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

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注释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中国:指中原地区。咨嗟(zī jiē):叹息。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纤纤(xiān):细小貌。洞房:犹深闺。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

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夷狄(yí dí):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赏析

  这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却十分感人,连胡人听了“亦咨磋”不已。这种写法与王安石“沙上行人却回首”相同。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之异,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慨叹的。

  “玉颜”句承上;“琵琶”句启下。脉络十分清晰,而笔势极为矫建。作者所要讲的就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

而“汉宫”中却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乐。“遗恨”、“苦声”并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首诗中“汉宫”四句化用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17265.html

上一篇: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