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2 14:03:37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雪花飘飘的天空

出自宋代張掄的《踏莎行·秋入雲山》

秋入雲山,物情潇灑。百般景物堪圖畫。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挂。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閑話。賞析

  《踏莎行》,調名取自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曹冠詞名之爲《喜朝天》,趙長卿詞則名之《柳長春》。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

  張掄這首《踏莎行》上片寫秋天山景,下片寫仲秋賞月。

  “秋入雲山,物情潇灑,百般景物堪圖畫。”第一句先以“秋”字點出節令,然後以“入”字寫出秋來的動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處所。前方着一“雲”字,點明山勢高峻,聳立雲端。通過此句四字,把本詞描寫秋山的意旨交代出來。接下去,用第二句寫秋入雲山所帶來的變化。“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潇灑”,乃清秀爽麗之貌。這兩個字最宜于表現秋天風物秀逸的風韻。如杜甫《玉華宮詞》:“萬籁真笙竽,秋色正潇灑。”張掄說“物情潇灑”,不隻是寫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寫出景物之情。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來之際顯出潇灑的姿容。而從“物情”的“潇灑”之中,又可見出詞人潇灑的筆意,詞家之清韻。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遠,極盡賞愛之意。接着第三句緊續一筆,“

“百般景物堪圖畫”,“百般”極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豔鬥奇,蘊含着無限的詩情畫意,故而說“堪圖畫”。張掄這首詞,可說是以畫入詩,詩中有畫。山中秋景勝絕,無處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選擇,用最典型的景物寫出秋山之美,于是詞人以生花妙筆寫出丹楓、黃花兩景。

  “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岩下。”這是兩句精美絕倫的對偶句。第一句,“丹楓”,亦稱霜葉、紅葉。謂楓葉經霜而紅,色豔如丹,故稱爲“丹楓”。“萬葉”,極言楓葉之多。“丹楓萬葉”四字點帶出層林盡染萬山紅遍之景。“碧雲”,青白色的雲氣。句尾的“邊”字,是個忽視不得的字眼。丹楓的位置、山勢的高大均由此字點出。說明火紅的楓葉層層疊疊,依山而上,一直鋪展到碧雲旁邊,描繪出碧雲與紅葉相映,山色與青空交輝,丹楓似錦、萬山如繡的秀麗景色。晚唐詩人杜牧寫過一首《山行》絕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後兩句也是極寫楓林霜葉之美和賞愛不盡的情趣,向爲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用比喻寫霜葉之紅,張掄則以碧雲映襯丹楓之色。各有千秋,異曲而同工。爲描述紅葉之美,古代詩人競馳才思,極盡形容之妙。楊萬裏曾賦一絕,題爲《秋山》,詩雲

:“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将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以浪漫的筆調,拟人化的手法,十分風趣地寫出了小楓醉容可掬的形象。再接着看張掄的詞,“黃花”,即黃菊,以其色澤金黃,故稱之爲“黃花”。“千點”,是遠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現其點綴分布之廣。“幽岩”,清幽寂靜的山岩。有岩而幽,說明草木豐茂,一片青綠。“下”字,點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岩深幽之處。無數的菊花,點點灑灑,如散金碎黃,鑲嵌在萬綠叢中,顯得分外明麗耀眼,描繪出岩壑含翠、金英秀發的清幽景色。

  古來寫丹楓、黃花的詩詞,車載鬥量,不可勝數。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寫之者少。即使兼寫,也很難找到能與此媲美的妙句。朱慶餘《觀濤》寫過“高樓曉望無窮意,丹葉黃花繞郡城”,可謂秀美而有意趣,但終究略遜一籌。張掄這兩句詞,就所構成的畫面來說,突出的主體景物是丹楓、黃花而分别以碧雲、幽岩作爲陪襯。高遠處,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濃烈之色;深幽處,在重筆濡染的襯底上,點出鮮明之色。淡中見濃,濃中有淡,明暗變化,對比強烈,構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遠的秋山畫卷,充分顯示了詞人摹寫景物的藝術才能。古人雲:“江山明秀發詩情”。正是可愛的自然風光激

發了詞人的靈感,才寫出了這兩句情韻俱到的好詞。另一方面,好詩好詞又是在長期創作實踐中,經過千錘百煉得到的。在這方面,古代詩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經驗也是非常豐富的。杜荀鶴認爲寫詩必須持之以恒,永不間斷,所謂“生應無辍手,死是不吟時”。陸遊到了84歲還堅持不懈地奮力創作,說是“無詩三日卻堪憂”,成爲最多産的詩人,一生留下了上萬首詩詞。爲了斟酌一句詩、一個字,詩人們往往是嘔心瀝血,傾注了全部精力。李賀爲積累詩句,馬上特置錦囊,每有所得,辄書之以投囊中。賈島爲“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騎馬闖進韓愈的儀仗隊而不自知。他苦吟苦寫,乃至于“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難盡的味道。另一個苦吟詩人孟郊,爲寫得好一些,焚膏繼晷,日夜習作,自道是:“夜學曉不休,苦吟神鬼愁。”還有一個盧延讓,更是險覓狂搜,殚精竭慮,爲“吟安一個字”,以至于“撚斷數莖須”,說是“險覓無應悶,狂搜海亦枯”。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們并不主張閉門索句,憑空臆造,一味雕琢。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煉,以嚴肅認真的态度從事創作,是寫出好詩好詞的首要條件。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盡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綠”字之所以寫得形象

生動,擲之于地可作金石之聲,乃是經過十幾次的反複修改而後得到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論才華論技巧,都是冠絕千古的,然而他在創作中始終一絲不苟,常常是“新詩改罷自長吟”。而且他的詩作愈老愈嚴格,自道是:“晚來漸于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古往今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一條永恒不變的法則,那就是作家不僅需要才華,更重要的是要有認真、嚴肅的創作态度,才能熔鑄出好的詩句,寫出好的作品。由此看來,張掄這兩句詞,雖說隻有十四個字,然而卻是來之不易,付出了艱苦勞動的。

  下片換頭三句,寫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挂。”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節,人人歡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氣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興,故曰“更憐”。下面由寫意轉而寫景,點出“一輪明月”。月圓如輪,高挂林梢,銀輝流灑,清光燭地,正是賞月的大好時刻。故而末結兩句雲: “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閑話。“松醪”,用松膏釀制的酒。李商隐《複至裴明府所居》雲:“賒取松醪一鬥酒,與若相伴酒煩襟。”“野人”,山野之人。“期”,約會之意。“忘形”,語出《莊子·讓王》:“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杜甫《醉時歌》雲:“

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張掄這兩句寫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淡泊的心境與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現出閑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樂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首詞在語言上是很有特色的。音韻和諧,辭意兼美,清麗秀潤,親切自然。詞人在語言藝術上,的确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創作背景

  張掄,宋高宗年間獨自登高秋遊,賞萬山秋景,有感而發,故作此詞。

作者簡介

[約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後在世]字才甫,自號蓮社居士,開封(今屬河南)人。裏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後在世。好填詞,每應制進一詞,宮中即付之絲竹。嘗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園,掄進柳梢青詞;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園,掄進壺中天慢詞;九月,孝宗幸绛華宮,掄進臨江仙詞:均賜赉極渥。掄所著有《蓮社詞》一卷,存詞100餘首。《文獻通考》及紹興内府古器評二卷,《四庫總目》并傳于世。

出自宋代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赏析

  《踏莎行》,调名取自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曹冠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通过此句四字,把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风韵。如杜甫《玉华宫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张抡说“物情潇洒”,不只是写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写出景物之情。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来之际显出潇洒的姿容。而从“物情”的“潇洒”之中,又可见出词人潇洒的笔意,词家之清韵。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接着第三句紧续一笔,“

“百般景物堪图画”,“百般”极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艳斗奇,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故而说“堪图画”。张抡这首词,可说是以画入诗,诗中有画。山中秋景胜绝,无处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选择,用最典型的景物写出秋山之美,于是词人以生花妙笔写出丹枫、黄花两景。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这是两句精美绝伦的对偶句。第一句,“丹枫”,亦称霜叶、红叶。谓枫叶经霜而红,色艳如丹,故称为“丹枫”。“万叶”,极言枫叶之多。“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碧云”,青白色的云气。句尾的“边”字,是个忽视不得的字眼。丹枫的位置、山势的高大均由此字点出。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山行》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后两句也是极写枫林霜叶之美和赏爱不尽的情趣,向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用比喻写霜叶之红,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各有千秋,异曲而同工。为描述红叶之美,古代诗人竞驰才思,极尽形容之妙。杨万里曾赋一绝,题为《秋山》,诗云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以浪漫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十分风趣地写出了小枫醉容可掬的形象。再接着看张抡的词,“黄花”,即黄菊,以其色泽金黄,故称之为“黄花”。“千点”,是远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现其点缀分布之广。“幽岩”,清幽寂静的山岩。有岩而幽,说明草木丰茂,一片青绿。“下”字,点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如散金碎黄,镶嵌在万绿丛中,显得分外明丽耀眼,描绘出岩壑含翠、金英秀发的清幽景色。

  古来写丹枫、黄花的诗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写之者少。即使兼写,也很难找到能与此媲美的妙句。朱庆余《观涛》写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谓秀美而有意趣,但终究略逊一筹。张抡这两句词,就所构成的画面来说突出的主体景物是丹枫、黄花而分别以碧云、幽岩作为陪衬。高远处,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浓烈之色;深幽处,在重笔濡染的衬底上,点出鲜明之色。淡中见浓,浓中有淡,明暗变化,对比强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充分显示了词人摹写景物的艺术才能。古人云:“江山明秀发诗情”。正是可爱的自然风光激

发了词人的灵感,才写出了这两句情韵俱到的好词。另一方面,好诗好词又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在这方面,古代诗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杜荀鹤认为写诗必须持之以恒,永不间断,所谓“生应无辍手,死是不吟时”。陆游到了84岁还坚持不懈地奋力创作,说是“无诗三日却堪忧”,成为最多产的诗人,一生留下了上万首诗词。为了斟酌一句诗、一个字,诗人们往往是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李贺为积累诗句,马上特置锦囊,每有所得,辄书之以投囊中。贾岛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骑马闯进韩愈的仪仗队而不自知。他苦吟苦写,乃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难尽的味道。另一个苦吟诗人孟郊,为写得好一些,焚膏继晷,日夜习作,自道是:“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还有一个卢延让,更是险觅狂搜,殚精竭虑,为“吟安一个字”,以至于“捻断数茎须”,说是“险觅无应闷,狂搜海亦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并不主张闭门索句,凭空臆造,一味雕琢。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炼,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创作,是写出好诗好词的首要条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尽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绿”字之所以写得形象

生动,掷之于地可作金石之声,乃是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而后得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论才华论技巧,都是冠绝千古的,然而他在创作中始终一丝不苟,常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而且他的诗作愈老愈严格,自道是:“晚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作家不仅需要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才能熔铸出好的诗句,写出好的作品。由此看来,张抡这两句词,虽说只有十四个字,然而却是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苦劳动的。

  下片换头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故而末结两句云: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李商隐《复至裴明府所居》云:“赊取松醪一斗酒,与若相伴酒烦襟。”“野人”,山野之人。“期”,约会之意。“忘形”,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杜甫《醉时歌》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张抡这两句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首词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词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创作背景

  张抡,宋高宗年间独自登高秋游,赏万山秋景,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作者简介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17134.html

上一篇:不知白日暮,欢赏夜方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